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研究

2014-09-15 02:38徐慧敏
安徽开放大学学报 2014年3期
关键词:高级化城市化产业结构

徐慧敏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研究

徐慧敏

(安徽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安徽 蚌埠 233030)

基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以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为研究对象,采用产业结构层次系数来描述产业结构高级化状况,并通过它对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发展联动性关系及协调发展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在与城市化发展联动性关系中占主导地位的结论,产业结构高级化是城市化发展的格兰杰原因,两者协调等级实现了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的提升,但距离优质协调尚需要一定的缓冲期。因此,从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工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业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四个方面入手对推进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和两者的联动发展意义重大。

产业结构高级化;城市化;协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联动关系是城市化研究的重要领域,城市化的推进必然伴随着产业的发展,城市化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变动的过程。国外学者刘易斯[1]、库兹涅茨[2]、钱纳里[3]等较早地考察了两者之间的关系,国内学者赵晓雷等(2009)[4]则认为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基础,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最主要动因,服务业的发展为城市化提供了功能上的支持,产业结构的演进和升级对一国或地区的城市化有着重要影响。

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产业结构系统从较低级的形式向较高形式的转换过程,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也可以将其称为产业结构的升级。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靖学青(2005)[5]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内涵的解释包括三个方面:产业的高附加值化和高技术化,即在产业中普遍应用高新技术,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产业的高集约化,即产业组织合理化,有较高的规模经济效益;产业高度加工化,即加工深度高。

关于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联动关系研究,最早要追溯到城市的起源,因为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过程正是城市化发展的基础,城市化的实质就是由于产业结构的变革引起经济要素从农业向非农产业转变的过程。研究产业结构变动规律的配第-克拉克定理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第一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逐渐下降,第二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国民收入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也开始上升。

基于中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如何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的联动发展不再局限于城市化与相关产业关系的特定研究,更加着眼于从三次产业发展角度即从经济的内部结构研究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或产业发展的相互关系。这方面的研究既有定性的综述也有定量的实证分析。在理论综述方面,干春晖,余典范(2003)[6]强调了城市化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要作用,认为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依托,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城市化的主要内容,城市化健康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郝剑锋(2007)[7]和鲁霞,李志坚,梁长志(2007)[8]等人对中国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理论综述,都认为三次产业的变迁是城市化的动力,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反过来又会反哺工业化,进而推动产业结构演进。在实证分析方面,曾芬钰(2002)[9]利用中国1958-2000年的数据论证了城市化与三次产业发展状况,指出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城市化的发展并不是两条毫无关系的平行轨迹,在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城市化推进对第一产业的优化作用、对第二产业的提升作用及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十分明显,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同样需要以城市为载体,以城市化为载体,并对城市化发展起积极促进作用。还有一些学者从具体区域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冯晓华(2002)[10]通过对上海未来十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回归预测,评价了上海产业结构现状对城市化的影响,指出上海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对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显著作用,第三产业发展是决定产业体系优化的重要因素,发展第三产业能够强有力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喻萧萧、王宏艳(2004)[11]在分析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现状后,通过对三次产业就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回归分析指出二、三产业对城市化具有促进作用。还有学者不再局限于研究人口城市化和某产业的关系,而是通过建立综合反映二者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进行研究,黄晓军,李诚固,黄馨(2008)[12]对东北地区近十年来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之间关系进行回归,建立了城市化的产业结构演变支撑模型和产业结构演变城市化响应模型,明确了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上学者通过建立计量回归模型分析了区域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关系,定量分析了定性结论是否和中国具体区域中的特殊情况相符合的问题。

安徽省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肩负着抓住中部崛起战略黄金机遇期的重任,对其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关系的研究具有更加深远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产业结构和城市化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产业结构升级步伐加快,第一产业比重在波动中大幅下降,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持续上升,第三产业比重在波动中上升。同期,城市化进程也在逐步推进,城镇人口比重从1985年的15.95%持续上升到46.50%,但低于2012年全国平均水平52.60%。同时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加快转型,这种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正成为制约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如何选择产业转型升级路径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此背景,实证分析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联动关系。

图1 安徽省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城镇人口比重图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呈现显著联动关系

(一)指标的选取及测算

1.产业结构高级化指标及测算

为了既要反映产业结构升级的相关信息,又要考虑三次产业之间相对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层次系数(W)较全面地反映了产业结构升级的信息[13]。结构层次系数是按三次产业的层次高低依次赋予权重并将三次产业比重加权求和而成,即假设某区域有n个按从高级到低级的顺序排序的产业,所得比重记为q(j),那么该区域与产业结构层次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1)

(1)式中,W越大,该区域产业结构层次系数越大,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越高。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于反映某区域某年份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绝对水平,而主要在于它能进行不同时间及不同区域之间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的变动和比较情况。

安徽省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中期加速阶段,“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继续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促进城市人口与产业同步扩张,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共进、互动发展。结合工业化阶段和产业结构演变规律,安徽省产业结构层次的合理排序应为: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对安徽省三次产业产值比重加权求和得到产业结构层次系数,由于因子都是比例关系,虽然三次产业产值比重以当年价计算,未剔除物价因素,但不影响分析。运用此方法,结合安徽省1985-2012年的三次产业产值比重数据,计算得出产业结构层次系数W,如表1所示。

表1 1985-2012年安徽省产业结构层次系数

资料来源:依据安徽省1986-2013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从表1可以看出安徽省产业结构层次系数W从1985年到2012年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的,1995年和1996年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从1997年之后产业结构层次系数W开始稳定增长,说明这些年经过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不断优化升级。

2.城市化水平指标及测算

本文选取的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是人口城市化的单一指标,考虑到以城镇人口计算的城市化水平与实际不符(一般偏高于实际水平),而非农人口能较好地反映城市化水平。城市化率(U)的计算公式如下:

(2)

(2)式中,N为非农业人口,A为农业人口。如表2所示。

表2 1985-2012安徽省年城市化水平

资料来源:依据安徽省1986-2013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从表2可以看出安徽省城市化率从1985年到2012年总体趋势是不断上升的,城市化进程推进良好,但城市化速度发展较慢,城市化水平不高,安徽省城市化整体水平和质量有待提高。

3. 数据选择

数据样本期为1985-2012年,为了消除异方差性,对变量数据作对数处理,处理后的变量序列分别记为:LURB和LW。

(二)实证分析

1.单位根检验

采用ADF检验方法对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来判断其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LURB和LW的ADF值都大于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为非平稳序列。对LURB和LW进行一阶差分之后的ADF统计量分别小于5%和1%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说明它们的一阶差分都是平稳的,即LURB~I(1),LW~I(1)。

2.协整检验

序列变量均为一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前提。采用EG两步法LURB和LW进行协整关系检验,即检验回归残差项是否为平稳序列。首先建立协整方程:

LURB=-9.333387+2.300403*LW+εt

(3)

表3 ADF单位根检验结果

注:C、T、L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滞后期的选择以AIC准则为依据;表示一阶差分

表4 残差估计值的ADF检验结果

注:(C,T,L)=(0,0,3),C、T、L分别表示模型中的常数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滞后期的选择以AIC准则为依据

3.误差修正模型及短期波动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而在短期内,变量间可能会偏离这种均衡机制,而又被渐渐拉回均衡状态的不断调整的动态过程,因此对它们的短期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为了揭示变量之间的内在短期变化关系,在协整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误差修正模型:

LURBt=0.015680+0.277614△LWt-0.153083et-1

(4)

在误差修正模型中,解释了因变量的短期波动是如何被决定的。一方面,它受到自变量短期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取决于误差修正项ECM。从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短期内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提升1%,会引起城市化发展同方向变动0.277 614%;误差修正项ECM的系数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产业结构整体水平会以-0.153 08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调整为均衡状态,这一调整系数说明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化发展具有明显的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4.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前面的分析可知,LURB和LW都是一阶单整且存在协整关系的序列,即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稳定的相互依存关系,因而可以采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发展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格兰杰因果检验实际是考察相互关联的两个变量之间在时间上的先导-滞后关系,选择滞后阶数分别为1年、2年和3年进行检验。由检验结果可知,产业结构层次系数(LW)是城市化率(LURB)的格兰杰原因(概率P值0.0493<0.05),即短期内产业结构实现升级会显著引起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化率(LURB)不是产业结构层次系数(LW)的格兰杰原因(概率P值0.2091>0.05),即短期内推进城市化不会显著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但我们并不能认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化发展有作用,而城市化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不影响,上述分析只是表明在滞后期为3年内,产业结构高级化对城市化发展的作用明显,而城市化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作用不明显而已,从长期看,城市化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起着重要作用。

就安徽而言,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结果,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安徽省从开始就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省,发展基础薄弱,城市化水平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同时,安徽省的初始产业结构水平也比较低,不利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为此,安徽省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始终是考虑的重点。另一方面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在经济结构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产业结构高级化的经济政策,安徽省充分利用国家政策,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这使得在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发展的关系上,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为先于城市化发展的趋势,其对城市化水平的提升作用就突显出来了,而城市化发展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促进作用则表现得不明显。

三、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预测

协调发展是系统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从低级简单无序到高级复杂有序的过程,它包括协调和发展两层含义,其中发展是指系统变化趋势,协调是对这种趋势的良性限定。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显著联动关系,产业结构高级化推进城市化进程,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也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同时二者的协调发展将进一步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

(一)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度分析

在理解效益理论和平衡理论的基础上,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协调度计算公式如下:

(5)

其中,U为城市化发展水平,W为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K为调整系数(K=4)。C越大表明两者的协调程度越优化,当C=1时两者最协调。根据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相关数据计算1985-2012年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度,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1985-2012年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度

资料来源:依据安徽省1986-2013年统计年鉴整理得到

根据王军生,张晓棠,宋元梁(2005)[14]关于协调度的等级划分,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过程自1985年以来经历了两个阶段:1985-1996年处于初级协调阶段,1997-2012年处于中级协调阶段,且协调度呈不断上升的趋势。随着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二者之间的协调等级实现了从初级协调到中级协调的提升,但距离良好协调、优质协调还需经历一定的缓冲期。

(二)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趋势预测

预测一个区域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发展水平,就可以根据其当前协调发展水平在标准变化过程中所处的位置来判断它未来的变化趋势。对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协调发展水平现状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之后,为对今后的协调发展进行超前性调控提供决策依据,所以有必要对未来10年内的协调发展状况做出预测。

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系统充满了大量的灰色现象,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用灰色系统理论和方法建立的模型称为灰色模型,简称GM。以安徽省1985-2012年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度作为原始数据,采用一阶线性动态模型GM(1,1)对未来10年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结果如表6所示。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在未来10年呈不断提升的趋势,在2022年将开始达到良好协调水平,实现了从中级协调到良好协调的提升,但达到优质协调水平还需要较长的时间。

表6 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的灰色模型预测结果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1985-2012年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联动关系及协调发展研究,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对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和城市化率的计算表明,自改革开放以来,安徽省产业结构层次系数、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非农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然而,城市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当前安徽省的工业化水平,城市化、工业化的任务仍然非常艰巨。

第二,协整检验结果表明,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产业结构整体水平提升1%,城市化率增加2.300 403%。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短期内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即产业结构高级化能够有效地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升。

第三,通过对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表明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度自改革开放以来处于不断改善的状态。运用一阶线性动态灰色模型GM(1,1)对未来10年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2022年将开始达到良好协调水平,但距离优质协调还需经历一定的缓冲期。

产业结构升级是由生产型转化为服务型的过程,各种非农产业经济要素聚集加速城市化的进程,在初期表现为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过渡,最终表现为产业结构出现服务化趋势,城市越大,市场容量就越大,城市化水平才越高。因此,选择适合安徽省省情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路径,对推进安徽省城市化进程和两者之间的联动发展意义重大。

一要调整农业结构,稳固农业基础。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础的部门,而安徽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安徽省城市化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行多种经营,向农业生产的深度和广度发展,搞好粮食基地建设,稳固并增加粮食供给能力,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和专业化;实行以市场为导向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农业资源为前提,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综合生产效率和能力的提升;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的投入,提高农村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为劳动力向工业、服务业和城市有序顺利转移提供保障。

二要优化工业结构,强化其核心地位。目前,工业化是安徽省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但由于安徽省工业化的弱质性导致它在城市化进程中并没有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扶持轻工业的发展,调整轻重工业比例,促进轻重工业协调发展;通过技术进步和政策引导,强化主导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工业企业的规模经营,提高工业化水平,增强劳动力的吸纳能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运用高新技术提升工业化质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先进的工业和信息产业体系,推进安徽省城市化进程。

三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增强发展的后续动力。从长远看,随着产业结构的软化,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会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第三产业能够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城市化;另一方面,第三产业发展能够带动城市生活质量的整体提升。继续发展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一般传统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保险、教育等现代服务业,着力发展基于地理、资源等优势的特色服务业,提高第三产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提升城市功能,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有序转移,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四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筑牢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的物质基础。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是建立安全、便捷、高效、和谐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安徽省应以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黄山为综合交通主枢纽,以综合交通通道为主骨架,以快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高等级航道网和普通铁路网、普通公路网为支撑,航空运输服务覆盖全省、天然气管道覆盖所有市县、邮政服务覆盖所有乡村、城市公交站点基本覆盖建成区,加快构建城乡一体、无缝衔接、高度通达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完善中心城市之间、中心城市与县域之间、相邻县域之间的交通,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安徽省产业结构高级化与城市化联动发展。

[1] 阿瑟·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

[2] 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1.

[3] 霍利斯·钱纳里,摩尔塞斯·塞尔昆.发展的格局1950-1970[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89.

[4] 赵晓雷,胡彬,王昉.城市经济与城市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5] 靖学青.产业结构高级化与经济增长:对长三角地区的实证分析 [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3):45-49.

[6] 干春晖,余典范.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3,5(4): 3-10.

[7] 郝剑锋.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的互动关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9):96-97.

[8] 鲁霞,李志坚,梁长志.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互动[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3):10-13.

[9] 曾芬钰.城市化与产业结构优化[J].当代经济研究,2002(9):31-35.

[10] 冯晓华.上海产业结构对城市化进程影响的定量分析[J].上海统计,2002(9):17-19.

[11] 喻萧萧,王宏艳.促进山东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J].北方经济,2004(9):22-24.

[12] 黄晓军,李诚固,黄馨.东北地区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相互作用模型[J].经济地理,2008(1):55-57.

[13] 柯军.产业结构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J].统计与决策,2008(11):83-84.

[14] 王军生,张晓棠,宋元梁.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水平研究:以陕西省为例的实证分析[J].经济管理,2005(2):1-88.

[责任编辑 邓先友]

OntheCoordinatedDevelopmentBetweenUpgradingofIndustrialStructureandUrbanizationofAnhuiProvince

XU Hui-min

(School of Economics, Anhu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Bengbu Anhui 233030, China)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the urbaniz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of Anhui Province are researched in this thesis, using the coefficients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n,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the urbanization is made.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takes the lead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the Granger cause of urbanization. Moreover, the coordinated level has been developed from the elementary to the intermediate, yet, there still exists gap to the excellent coordination. Henc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Anhui Province and the coordin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adjusting agricultural construction, optimiz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developing the service industry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frastructur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urbanization;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2014-03-2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2BJL043)。

徐慧敏(1991-),女,安徽泾县人,区域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理论与实践。

F121.3;F299.2

:A

:1008-6021(2014)03-0039-06

猜你喜欢
高级化城市化产业结构
城镇化对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影响研究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劳动力价格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时变非对称研究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产业结构变迁影响因素的统计考察
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建筑业产业结构研究综述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