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柏,资深记者、编辑,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客座研究员。香港经济导报执行总编辑,曾任中国青年报贵州记者站站长、深圳报业集团深圳商报《经济瞭望》周刊主编、理论部主任。著有《走进大山》、《迎接挑战》、《横向布局中国》等十余部专著。
《当代贵州》2013年第36期推出了一个“天然气入黔”的封面专题。细细读来,深感这两股管道天然气,不仅仅是事关贵阳当下千家万户厨房里那股生命之火的一个小事,还是关乎落后的贵州如何“工业化逆境突围”,保持两位数增长与生态“底线”的一件大事。尽管这两股气在黔下载量有多大还不尽知,但在一个不缺煤,往外送电的省区,结构性换用有洁净比较优势的天然气,无疑是走向生态现代化的一个有力支点。
在西部大开发与能源开放战略并举下,我国现阶段在经马六甲海峡海运油气进口路线基础上,又外加形成中哈、中俄、中缅三条管道油气路线。四大油气战略通道,与西气东输结合互补。其中从宁夏中卫联络站起点的中贵和中缅天然气管道在深腹地贵阳交汇,外来气源被强化为双保险,可以说这是我国第二步现代化时期,开放倒逼改革的又一个精彩实践。
回到贵阳家中,一拧旋钮就点上了外来天然气,这与香港、深圳已几无差别。退回30年,这简直是个无法想象的事情。上20世纪80年代前,贵州城市和厂矿,大都直接烧原煤。挑块煤、做煤饼(砖)、用湿煤封炉子是生活的基本功。捡过煤渣,是包括日后成为省委书记的一位老领导的孩时的记忆。1981年,我调入团省委,知道时任共青团贵州省委常委、青工部部长刘也强(若干年后任省委常委、组织部长、政协副主席)家在修文久长,周六下午下班,他赶火车回家,星期天做煤巴。风靡一时的“川军入黔”相当一些人干的就是打(送)煤巴的营生。
烧原煤增加劳务,带来低端就业,也磨砺了那个年代的干部作风。但煤烟中二氧化硫则带来了酸雨。2005年我去美国访问了世界银行研究部,该行专家言及中国工业化给城市带来污染时就提到贵阳的名字。而今百度上的一份《中国环境危机报告》,就有一段文字说那个时段贵阳的酸雨:“天无三日晴”的贵阳,如同一个装满了酸液的大试管,贵阳人成了浸泡其中的试验品,它引用《1995年贵州省环境状况公报》,贵州17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已有12万在遭受程度不等的酸雨危害。以当时的贵阳为中心,一个强酸雨、弱酸雨、非酸雨“三环套”的酸雨圈,已然成形。
乌烟、酸雨,在环境生态链上危害农作物,威胁人的健康。结构上单一能源加粗放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必然加剧生态环境危机,这难免是美丽贵州的一劫。几年前黔南化工企业泄污造成黔东南重安江一段流域大面积死鱼即是一个恶例。这也是深圳的贵州老乡参加家乡在珠三角产业结构升级淘汰低端污染产能和招商引资时不免为青山绿水担忧,也不时在各种场合表达这种担忧与无奈的原因。然而在脱贫与环保的二难选择面前,你到底要什么?把历史翻到20世纪80年代赫章炼锌成了产值过亿县上了省报头版头条那一页看看,或许并不难明白在贫困与不合理、甚至不平等威胁生存尊严时,人会怎样选择,尽管那很局限。
客观地看,如今贵州坚守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已展现了发展的辩证逻辑与良苦用心。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组部废除唯GDP考核,人们对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增速关联的认识已空前充分。有微信给2014各地确定的增速排队,发现大多数省区均选择减速,唯广东选择了增速。贵州在2013年的14%基础上,下调1.5%,在一位数增长时代,仍保留了二位数增长。显然这是长期发展滞后的一种历史性反弹。
有历史阶段论观点认为,贵州今天的工业化是一种在后工业化时代“恶补”工业化,挑战是发展滞后保存下来的美丽生态如何承受工业化提速之轻?向转变发展方式要与青山绿水匹配的经济现代化,其中最有特色的文章是如何从原生态绿水青山向生态现代化直接过渡。以其被动,不如争取主动,确立环境高压线是关键的一步,而启动生态现代化则是更有意义的一步。因为从供应学派的角度不难理解,转型本身就有提供环境现代化的内涵。天然气入黔,也就是从这个方向,凸显了国家推动国际战略突破了贵州既有能源结构不支持环境现代化的短板。让生态现代化升位引领美丽的贵州,贵州的现代化一定会更增添一切为了人的温暖。(责任编辑/吴文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