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珊珊
我现在看购物推荐评论,最看不上的就是谈性价比的人;谈性价比的购物,哪有什么享受可言啊?
这是一个很哲学的问题:人和机器最大的区别在于什么?
人和机器拼逻辑和更改,差得远,机器缺少人的非理性,正是这个使人成为人,也就是所谓的感情,不合逻辑便合乎情理的选择。同理,只有那些能够攻占你感情的物品,才是成功的设计,而不是性价比。
性价比是山寨机,是打折的特惠商品,是那种除了“性价比”之外,什么优点都没有的孬货。如果你只考虑性价比,基本上不可能是活得最快乐的那一群,因为活得快乐本身性价比就极低。我从感性到追求性价比,再回到抛弃性价比,其间经历过很多大小故事。
现在,我对非理性的消费再不自责,不是简单地因为我比以前有钱,更多的是对自己的欲望的宽容,真没有你想的那么危险,那么不好。
这一两年,在我的衣柜里,我几乎把旧的东西扔掉八九成,原因就是我实在受不了以前那些讲究性价比的决定,它们什么都好,就是我不喜欢,无法让我在见到它、穿上它的时候激动、幸福。
追求性价比,反而会让人变懒、变迟钝。
我有一个好友麻宁,至今记得她的衣橱,几乎一件“百搭款”都看不到,而是充满各种色彩、各种风格、需要实实在在搭配功力的单品。
百搭款虽然经典,但绝不出挑,我看着她的衣橱,脑袋快要死机,难以想象自己面对这柜子衣服,如何做得到从睡醒到出门,只需要半小时。结果是什么?就是我一年四季的衣服,只有长袖和短袖的区别,颜色基本变化不大,黑白灰,像是老照片里的鬼。麻宁像是一天一套衣服,穿得跟小公主一样,今天,荷叶边小外套;明天,一身热烈大红。
很多人会说,不谈性价比的结局,就是冲动购物,买了很多自己根本用不上的东西。不谈性伦比和冲动购物,并不完全一样,区别就像我有100万元只买10万筹码,对比只有10万元买10万筹码,经济实力肯定决定这种气度,所谓“选择困难症的原因就是穷”,是有道理的哦。
例如,我曾经被津森千里的衣服外表蛊惑,买了两三套,结果穿在身上,简直就是滑稽和愚蠢,怎么办?如果我能够豪爽扔掉,那就叫不谈性价比;如果置装预算用光了,只好忍痛穿出门,这就叫冲动。
如果我们现在不考虑有没有钱,只考虑性价比,你会买一台要价900元的爱立信复古电话吗?你会买一只不知道能用几次的手抓包吗?或者花1000元买一个马头洗手液按压壶?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没有任何性价比可言,它们唯一优于别的同类产品的地方在于:你第一次见到它,就会心动,忘不了它,你被它的独特和美征服了。
纯理性的生活,真没什么好标榜的,它就像一顶没有宝石的皇冠,再精致也不会熠熠生辉。就像我会同情那些从没投入不顾死活爱一场,直接把自己的三围、体重、工作、户口情况,放在相亲桌上的人,一个人把安全感当成生活目标,这才是真的堕落。
我纠正妈妈的购物习惯,花了很多的时间,去超市买水果,从考虑“哪个水果新鲜又打折”,到考虑“哪个水果我今天最想吃”;买衣服从考虑“我会常常穿吗”,到“这件衣服会不会让我看起来焕然一新”;选旅游目的地,从“当地有中餐和导游吗”,到“哪里有我在梦中或电影中看到的最好奇的景观”。尊重自己的非理性,完全和笨不相干的,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