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景锐,桑利群,邢震
(西藏大学农牧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西藏林芝860100)
凤仙花属(ImpatiensL.)植物是中国著名传统花卉之一,也是世界著名观赏花卉[1]。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分布区有5个,分别是:东亚区、部分东南亚地区、印度南部和斯里兰卡、热带非洲区和马达加斯加区[2-5]。该属是凤仙花科Balsaminaceae(仅有凤仙花属和水角属Hydrocera Bl.2个属)中最大的属,全球大概有900多种,中国现记录的共有256种[6]。该属几乎在中国各地区都有分布,其中以西南各省区分布的种类为最多。据《西藏植物志》[7]和中国植物志网站[8]记载,西藏现约有该属植物34种和3变种,约占全国种数的15%。该属植物花形奇特,花色丰富,不少种类还可入药。更为珍贵的是绝大多数种类均为我国或某个省区局限分布的区域特有种[9],这就为选育花卉优良品种提供了宝贵而多样的基因资源。目前我国的凤仙花属植物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10],本文在调查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西藏凤仙花属植物资源的分布、观赏特性和园林应用进行了研究,为凤仙花属植物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利用打下一定的基础。
色季拉山隶属西藏自治区林芝地区林芝县,位于N 29°35′~30°7′,E 94°25′~94°45′,系念青唐古拉山向南延伸的余脉。年均气温-1.21℃,月均最高气温8.15℃,年均日照数1200h。东坡年降水量在1 000mm左右,西坡年降水量约为600~700mm。土壤主要以酸性棕壤和山地暗棕壤为主。植被类型主要以山地温带暗针叶林为主[11-12]。
色季拉山处于西藏东南部林区的腹心地带,该区气候受印度洋暖湿气流影响作用明显,加之古老的地质历史,使其成为西藏植物物种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据资料记载:在以色季拉山为中心面积约3 200km2的调查范围内,已经查明的野生维管束植物达到1 595种(包括亚种、变种、变型),隶属于133科561属。包含整个西藏27%的植物物种[12]。
植物资源调查方法主要包括典型调查法、路线调查法、样地调查法等多种方法。凤仙花属植物资源调查的目的在于选择适于人工栽培的凤仙花属种质资源,因此调查中采用区域与线路的野外标本采集、样方调查结合文献资料的方法。并调查了凤仙花属植物的形态特征、花期、花色、园林用途。
3.1 凤仙花属种质资源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资源,总结了凤仙花属植物在该区域的分布及生境。从表1中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共发现凤仙花属植物11种(含1变种),主要生长在海拔1 800~3 500m范围内的林下或山坡上。据资料记载,西藏共有凤仙花属植物37种,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占整个西藏该属植物总种数的30%。
表1 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资源的分布与环境
3.2 生物特性与园林应用
凤仙花属植物为中国传统观赏花卉,在园林观赏中的应用潜力很大。目前本区园林绿化材料多从区外引进,因为本地特殊的自然条件限制,致使绿化品种较为单一,植物露地生长状况较差,观赏效果不理想。而此次调查分析表明,西藏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中,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种数共有10种,占该山该属总种数的91%,且多数为此区域特有种,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在本区城镇的园林绿化建设中开发利用(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均为优质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在本区园林绿化中可以提供易管养、易更新、观赏价值高且富含本地特色的绿化材料。在园林应用中,锐齿凤仙花、西藏凤仙花、林芝凤仙花等可以作为优质观花类材料,可以探索其与本区著名花卉如报春花、龙胆花等花卉材料的种植搭配,形成富有西藏特色的观花类景观;在广场绿化中亦可作为易更新的花盆花钵等观赏材料使用;由于其花期较长,在花境中使用,形成美丽花带或者形成新鲜的花卉搭配模式也具有极好的观赏效果。
表2 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生物特性与园林用途
草莓凤仙花、脆弱凤仙花和米林凤仙花等7种(含1变种)凤仙花材料在丰富适应西藏自然环境条件的地被类植物资源上具有显著价值,如能在本区城镇中探索应用,对于突出本区城镇园林乡土景观特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观赏价值较高,7~8月为全属盛花期,花期集中且较长,花形奇特,花色多样,株型差异较大。若利用此优质丰富的种质资源,在本区布置专类园区,不仅能对其资源保护与开发起到促进作用,同时也是很好科普教育基地。
色季拉山凤仙花属植物资源丰富,占全区该属资源的30%。其中91%都具有较高的观赏特性和园林利用价值,多数还是本区特有种,是理想的乡土绿化与园林观赏材料。目前野生凤仙花属植物的开发利用还处于初级阶段,但其利用前景广阔,如果能够深入开展对其种质资源、引种驯化、繁殖栽培和园林应用的相关研究,相信对于本区野生凤仙花属植物优质资源的现实效益转化能够起到积极推进的作用。
[1]Yinghui Dan,Aaron Baxter,Song Zhang,et al.Development of Efficient Plant Regener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System for Impatiens Using 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and Multiple Bud Cultures as Explants[J]. BMC Plant Biology,2010,10:165-176.
[2]Shinobu A,Ohba H,Wakabayashi M.Taxonomic notes of theeast Himalayan species of Impatiens-Studies of Himalayan Impatiens (Balsaminaceae). The Himalayan Plant[M].The University of Tokyo Press.Tokyo.1991:67-94.
[3]Song Y,Yuan Y M,Philippe K.Chromosomal evolution in Balsaminaceae,with cytological observation on 45 species from Southeast Asia[J].Caryologia,2003,56(4):463-481.
[4]Grey-Wilson C.Impatiens of Africa[M].A A Balkema,Rotterdam Netherlands,1980.
[5]Fischer E,Rahelivololona M.E.New taxa of Impatiens (Balsaminaceae) from Madagascar.[J].Adansonia,ser,2004,26(1):37-52.
[6]相银龙.川西南凤仙花属ImpatiensL.植物区系及亲缘关系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
[7]吴征镒.西藏植物志第三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6:166-199.
[8]中国植物志分省名录,西藏自治区.http://frps.eflora.cn/sheng.
[9]陈艺林.值得开发的凤仙花属植物[J].植物杂志,1998(2):2-3.
[10]朱雪云,郭光.我国凤仙花属植物研究与开发现状[J].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3(2): 88-93.
[11]郭其强,罗大庆.西藏色季拉山林线薄毛海绵杜鹃种群分布[J].应用生态学报,2013.24(5):1329-1334.
[12]邢震.西藏色季拉山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