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旭 峰
(太原大学建筑工程系,太原 030032)
山西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其文物古迹遍布省内各处.其中木构建筑因数量众多和规模宏大而保存完好,成为我国古建筑遗存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于宋、辽、金时期的木构建筑,更是占到国内现存同期同类建筑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北宋、辽和西夏三国曾共存,后来女真族建金国,先吞并了辽,再灭了北宋;北宋灭亡的同年,南宋建立,于是形成了南宋、金、西夏共存的局面.大同位于山西北部的平原地区,地势平缓,北邻蒙古草原,南靠雁门关,是晋、冀、蒙三地的咽喉要道,也是兵家必争之地.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族(辽)和女真族(金)的君王数百年都选择大同为陪都“西京”,就是考虑到这里是能兼顾塞外又能管理中原的重要位置.而与辽金同时期的山西中部、南部以及东南地区,大部分都属于宋的统治范围.因此,在这种特殊历史条件下,山西北部地区的建筑做法和风格,虽然受到宋代建筑的一定影响,但有别于《营造法式》中标准的宋代建筑,相比下继承唐代建筑风格较多.
西京大同在宋朝并存的辽金两朝不但见证了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汉族的交往与融合,还通过善化寺的建筑群技术和艺术形式,展现出这个时期独特的佛寺建筑特色.大同从北魏时期开始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随着唐朝的衰败,北方佛教发展呈下坡趋势,直至契丹建国统治大同后才开始有所复兴.契丹、女真这两个游牧民族一方面保持各自原始的拜物教和萨满教信仰,另一方面也积极吸收中原佛教文化,信奉佛教,建立国家宗教礼制,作为政权的神权统治依据.因此,辽金时期的统治者支持佛教发展,并大力兴建佛寺,在大同府兴建了诸多高等级王室佛寺,它们代表着当时最高的技艺水平,反映了当时的建筑特色,这对于了解北方少数民族对于唐代木构建筑的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图1 善化寺总布局图片来源:GOOGLE EARTH航拍地图
善化寺,坐落于大同市西南,最早建造年代可追溯于唐代,现存建筑建于辽金时期,是在损毁的唐代寺院遗址上复建,所以整体建筑既是一座典型的辽金建筑群,又是体现出唐代建筑古朴雄伟尺度巨大的风格.
整体寺院布局(图1为善化寺总布局图)建造与华严寺“拜日信鬼、以东为尊的原始信仰”形成的东西朝向不同,还是符合传统儒家思想,以北为上,建筑坐北朝南,左右对称,主次分明.唐朝是佛教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善化寺的建造与此一定有着必然的联系,于是,建筑更多是保留最初唐时期的特色[1].
另外,善化寺建筑的布局还有一特色,虽然平地建寺,但中轴线上,山门三圣殿、大雄宝殿依次排列,都建在高大宽广的台基之上,利用高台使建筑逐级升高,使得院落错落有致.大雄宝殿台基长48.6m,深32.75m,高3.34m,在整个寺院中,主殿的台基比其他殿在气势和高度上显著突起,是建筑群的最高点,目的是为了突出大雄宝殿的雄伟高大,给人以威慑之感.
山门面宽五间,开间逐间递减,递减率几乎相等,通面宽28.14m,进深四架椽,通进深10.04m,内柱仅有分心柱一排(图2(a)为山门平面图).平面形式符合《营造法式》中“分心槽平面”,可见,建筑接受了同时期宋代官式建筑的建造形式.
三圣殿和大雄宝殿的平面都采用“减柱移柱法”技术(图2(b)为三圣殿平面图;(c)为大雄宝殿平面图中实心柱子是传统平面设置中柱子的位置),其中,三圣殿面宽五开间,32.68m,当中三间尺寸相近,至梢间突然减小.进深八架椽,20.50m,山面用五柱,隐于山墙之内,柱间距大小不一,中间小、梢间大.建筑柱网不甚规矩,内柱出现减柱、移柱现象,后内柱四根,当心间者在后檐中平槫下,次间者在后檐上平槫下,此外还有四根辅柱,柱径很细,有的且支顶于主粱之下,为后来增加,大雄宝殿,建筑面宽七开间,40.7m,进深五件间,25.5m,大殿建筑使用减柱法,减少殿内金柱.通过这样的方法,增大殿内的佛坛的布置空间,避免祭拜人的视线收到柱子的遮挡.减少柱子的同时,也使大殿建筑结构中梁的跨度大大增加.这种利用建筑结构来调整大殿内部空间的手法,在宋代《营造法式》一书中并没有记载,在同时期的宋式建筑实例中也不多见,属于辽金时期独特的建筑技术.
(a)山门平面图 (b)三圣殿平面图 (c)大雄宝殿平面图图2 各大殿平面图来源于《中国古代建筑史 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2]
45°斜拱 60°斜拱
三圣殿45°和60°斜拱(图3为三圣殿斜拱)的使用是辽金建筑的另一新型建筑技术的代表,普通斗拱的出拱与梁枋成垂直方向,这种特殊斗拱的出拱与梁枋则成45°或60°.这种类型的构件在《营造法式》和宋式建筑实例中都未曾出现,可以说这种构件目前只在辽金时期的建筑中出现,它们随着辽金王朝的没落而退出历史.由此可推测,斜拱是契丹或女真少数游牧民族中的某种成角度的建筑支撑构件与传统斗拱结合的产物,这种构件结构上简单有效,承重更多,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建筑构件的数目,也反映了不同地域建筑技术的融合和发展.
善化寺与华严寺均为大同辽金佛寺建筑(表1为华严寺善化寺辽金时期单体建筑比较),寺内都有辽、金两个时期的建筑单体,从宗教上看都是信奉佛教华严宗的庙宇;但是也略有不同,华严寺最早属于辽代皇家宗庙建筑,故而与契丹民族的信仰有一定关联,如坐西向东.而善化寺最早始建于唐代,还保留着中原文化中坐北朝南的一般形制.具体到建筑营造技术,辽代金代都广泛采用减柱移柱法来扩大室内空间,45°和60°斜栱的使用也是这个时代独有的特征.
华严寺和善化寺都各自保留一块金代碑刻,不但见证了寺院的发展和变迁,还为现今的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资料.装饰、雕塑和小木作更是那个时代的典范,迄今仍然保存完好.
表1 华严寺善化寺辽金时期单体建筑比较
综上所述,善化寺建筑作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辽,金寺院,体现出唐宋、辽金时期建筑的演变和发展,反应出了中国古代建筑承唐启宋的这一重大过渡与转变.对辽金佛寺建筑的研究和总结,有助于构成完整的中国古代建筑史框架.
参 考 文 献
[1] 肖 旻.博士文库:唐宋古建筑尺度规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177-181.
[2] 郭黛姮.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卷):宋、辽、金、西夏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13-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