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术发,李 洋,肖生苓,杨德岭
(东北林业大学 工程技术学院,哈尔滨 150040)
物流工程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边缘科学,它以物流系统为研究对象,研究物流系统的规划设计与资源优化配置、物流运作过程的计划与控制以及经营管理的工程领域。物流工程是一门要求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以培养行业物流技术、管理人才为目的。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成立于2005年,是黑龙江省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等学校之一,也是全国范围内设立物流工程专业最早的高校之一(在教育部备案第19位)。物流工程专业以国家重点学科——森林工程学科为依托,是森林工程博士点、森林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科学硕士点,林业工程、工业工程、物流工程和项目管理专业学位硕士点的重要支撑专业之一。经过10多年的发展,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已经建成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技术与装备、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包装材料与设备、林业物流5个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0%以上,毕业生就业方向分布广泛,包括建筑行业、快递行业、电子制造行业、电商企业、家电行业、外贸行业等[1]。近年来物流工程专业一直致力于专业建设并探索“产学研”合作模式,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研究方向的制定方面一直在进行积极的努力。
2013年,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系进行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这次培养方案修订的原则是整合交叉重复课程,明确研究方向,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1)整合交叉重复课程,明确课程内容。2009年制定的人才培养方案经过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很多课程存在着交叉重复的问题,例如物流采购学与采购与供应、项目采购管理、政府采购管理等课程都存在着较大的重复性,所以本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对这些课程进行了整合,并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确定,如物流信息系统课程以前以介绍信息自动采集与识别技术、数据库技术、电子数据交换(EDI)技术为主,这与物流装备课程中的智能装备内容有重复之处,所以本次修订,将数据库部分单独设为数据库与数据挖掘技术课程,将数据库设计与数据挖掘技术结合。将物流信息系统课程内容确定为以讲授物流系统平台设计为主,并加入了16学时的实验课,强化学生的设计与实践能力。
(2)明确研究方向,为研究生教育奠定基础。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再次明确了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要以培养工程技术人才为主的思想,在课程设置方面,立足夯实基础课程、优化必修课程、精化选修课的理念,确定了物流装备与技术、物流规划与设计、物流系统优化与仿真、网联网技术、林业物流等研究方向,并根据每个研究方向制定了相应的培养计划,以物联网技术方向为例,在基础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设置方面采取层层递进的设置原则。
物联网技术包括感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三部分,感知层以传感器技术、数据采集技术为主,传输层包括zigbee、Bluetooth、WIFI、WLAN、GPRS、3G等技术,应用层包括数据挖掘、智能决策、产品追溯、产品监测等应用方面,所以本次培养方案制定了如图1所示的课程设置。
图1 物联网研究方向课程设置
由图1可知,在基础课中,设置计算机基础和C语言课程,奠定程序设计的基础,进而能够进行单片机和嵌入式系统的开发与设计,为传感器技术和数据采集技术的开发奠定基础。在必修课中,物流信息系统课程讲授操作系统设计开发,物联网技术课程讲授通讯传输层的zigbee、Bluetooth、wifi、WLAN、GPRS、3G等通讯技术,在选修课中,从物流工程角度出发,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定位于数据挖掘技术和智能决策技术两个方向。
(3)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物流工程是一门要求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在本次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加大了实验学时和课程设计的比重。如在基础课的设置中,60%的课程有实验课,像C语言、嵌入式系统与接口技术、机械制图、工程力学等课程的实验学时达到8~16学时,目的是为了强化同学们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课程设计方面设置了物流系统仿真课程设计、物流自动化技术课程设计、物流系统规划课程设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ERP沙盘实训、物流实验实训、金工实习和生产实习等,学时总数达到14周,加上毕业设计与军事训练,总学时达到28周。
目前,高校在“产学研”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方面存在诸多的困难[2],物流工程专业也不例外,主要困难包括:
(1)“产学研”基地建设目前是“一头热”,高校的积极性较高,而企业没有积极性,属于一种被动接受的情况,所以基地建设持续性不好。主要原因是高校有实习任务,需要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而企业一般是碍于人情或者社会责任,不得不接待,所以造成了“一头热”的情况。
(2)高校和科研所的科研课题的考核指标与企业所需求的不一致,难以实现无缝结合。高校和科研所申请的课题考核指标以发文章数量、等级,专利的数量、类型,得奖等级为评价标准,而企业需要的是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工艺、技术,二者需求不一致,所以结合的不好[3]。
(3)企业难以实现高校人数众多的顶岗实习要求,所以本科实习都以认识实习为主,实习效果不好。从1999年高校实行扩招以来,高校学生人数一直保持着比较大的数量,一个专业一届学生100多人,要满足这么多人的实习,企业的难度很大,所以现在的实习还是以参观认识实习为主,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实习的效果不好。
近年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陆续签订了6家实习基地,并与青岛港集团、海尔集团、澳柯玛集团、五菱汽车和三精制药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满足本科教学不同研究方向的需求。表1为实习基地情况。
表1 实习基地情况列表
由表1可知,目前签订的6家实习基地的规模较大,涉及面较广,但多数还是以参观认识实习为主,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在顺丰物流哈尔滨分公司实现了顶岗实习,主要是在顺丰中转场和各区的点部进行分拣和分派实习,同学们真正锻炼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对快递行业有了亲身体验,收获非常大。
虽然目前“产学研”实践教学还存在诸多困难,但只要找准切入点,这是对三方均有利的事情,高校要对自己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要站在企业的角度考虑问题,通过学生实践解决企业存在的实际问题。
(1)改革高校目前的实验教学模式,对相近课程的实验、实训内容进行整合,打破课程界限,独立设置实验或实训课,并单独考核,以提高专业技能和操作技能为目标,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4]。
(2)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全开放教学模式,加大实验室实训基地开放力度,提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外部条件。
(3)全面提高实训教师队伍素质。通过学习、培训等措施,建立“双师型”素质提高体制,切实提高实验、实训教师业务水平,优化实验和实训技术人员队伍。
(4)改变原来的“一头热”的“产学研基地”建设模式。利用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针对物流企业人员流失严重的情况,为企业提供“替岗”培训的学生,解决企业空岗后一时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人员,耽误生产进度的问题,通过这种互惠互利的方式使“产学研基地”建设实现共赢。
(5)学以致用。学生从物流企业的生产运营入手,按企业要求进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致力于解决企业生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这种模式,对高校来说,强化了学生的专业能力,锻炼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企业来说,帮助它们解决了实际问题,双方互利互惠。
物流工程是一门新兴专业,在专业建设和实践教学方面都处于摸索阶段,本文以东北林业大学物流工程专业为对象,阐述了其在专业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方面进行的探索,针对高校在“产学研”实习基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高校应加强自身实践教学改革,从企业生产和自身专业发展角度出发,建设互惠共赢的“产学研”合作模式。
【参 考 文 献】
[1]许恒勤,马成林,赵亚慧.新时代物流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J].森林工程,2012,28(3):94-96.
[2]孙 慧.物流工程专业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物流科技,2010,(1):141-142.
[3]崔彩周.我国产学研合作现实存在的问题与可行对策初探[J].特区经济,2005,(2):192-193.
[4]勾 频,刘玲丽,邵正宇.物流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探讨[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3,35(8):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