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碧红 董少红 熊 玮 陈瑞绵
(深圳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广东 深圳 518000)
高血压患者的临床表现常以动脉舒张压或(和)收缩压增高,并伴有心、脑、肾及视网膜等器官功能性改变〔1〕。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完全阐明,而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十分密切的关系。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伤,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障碍(FMD)是高血压形成的主要机制和发病环节之一〔2〕。但有关原发性高血压1、2、3级患者肱动脉 FMD的变化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采用高分辨率超声检测肱动脉FMD评估血管内皮功能,探讨高血压与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关系。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3月在我院住院诊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90例。入选标准:符合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3〕的诊断标准,为初诊未治疗者,年龄≥65岁。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者,心功能Ⅲ级以上的严重心力衰竭者、严重肺、肝、肾功能异常及脑卒中者;伴有肿瘤、甲状腺疾病,伴有严重感染和外伤者。其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65~85〔平均(70.63±4.13)〕岁,体重指数(BMI)为(26.42±3.71)kg/m2。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分为1~3级,每级各30例。1级组(A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65~83〔平均(69.51±5.35)〕岁,BMI为(26.91±3.03)kg/m2;2级组(B组),男15例,女15例,年龄65~85〔平均(71.48±3.78)〕岁,BMI为(25.28±4.17)kg/m2;3级组(C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6~84〔平均(70.91±3.26)〕岁,BMI为(27.08±3.92)kg/m2。对照组为同期在我院查体的健康体检者30例,男女各15例,年龄65~85〔平均(72.64±4.31)〕岁,BMI为(24.45±2.85)kg/m2,无脏器疾病史和高血压病史。高血压组和对照组在性别、年龄及BMI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A、B、C三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
1.2肱动脉血流介导的FMD测定 采用LOGIQ7 彩超诊断系统(美国 GE 公司)、7 MHz线阵探头,参照文献〔4〕方法操作测定FMD。受试对象均在禁食 12 h清晨空腹下测定,以测定受试对象静息状态下的3次肱动脉基础内径的平均值作为基础值(D0),随后测定肱动脉内径(D1),并计算FMD值,FMD=(D1-D0)/D0×100%,FMD 即反应性充血前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率。在测试过程中要注意超声探头要处于固定位置不变,测量肱动脉内径要取固定的同一部位。所有检测均由同一经验丰富的超声医生完成。
1.3实验室生化指标 所有患者在入院次日禁食12 h清晨空腹下抽取静脉血,对照组于查体日抽取空腹静脉血,取样后3 000 r/min低温离心10 min取血清,置-8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实验室生化指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进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
2.1两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比较 对照组和高血压组D0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充血后两组D1虽然增宽,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高血压组FMD值下降(P<0.001)。见表1。
表1 两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比较±s)
2.2高血压各亚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比较 A、B、C三组D0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反应性充血后三组D1虽然增宽, 但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血压水平升高,FMD值降低,组间均有显著性差异(F=16.537,P<0.05)。见表2。
表2 高血压各亚组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检定结果比较±s,n=30)
2.3各组血脂水平比较 对照组及高血压各亚组之间血脂水平(TC、TG、LDL-C、HDL-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P>0.05)。见表3。
表3 各组血脂水平比较±s,mmol/L,n=30)
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在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内皮-高血压-心血管事件”链的载体和始动因子〔5〕。目前临床评价血管内皮功能的方法主要有无创性高分辨率超声、心导管、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外周动脉压力波形分析及内皮功能标志物的检测等,这些检测方法仅能间接反映内皮功能状态,目前对于血管内皮功能的检测尚无可靠而公认的金标准。
临床实验证明, 血管内皮功能与前臂血流依赖性舒张能有着较好的相关性,肱动脉的解剖学研究也显示其是研究外周输送动脉的理想部位,被认为是内皮功能诊断“窗口”的理想血管〔6〕。而采用高分辨力超声测量肱动脉血流介导的FMD以评价内皮功能, 是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观测血管探头精确测量肱动脉内径的微小变化,通过计算内径变化的百分率来间接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相对于无创性高分辨率超声技术、心导管技术、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技术、外周动脉压力波形分析技术及内皮功能标志物的检测等方法评价血管内皮功能,其优越性明显,目前超声检查已成为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最常用的无创方法。
研究表明〔7,8〕,老年高血压患者存在内皮功能损伤,高血压能促进粒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血小板等血液循环中细胞附着或黏附于血管内皮细胞,使血管内皮细胞合成一氧化氮(NO)的功能减弱。文献报道〔9〕,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存在抗氧化能力降低和氧化反应增强,体内活性氧增加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和NO合成障碍,以上改变均可引起血管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受损。可见,原发性高血压可加重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所致循环中内皮素(ET)和NO比值(ET/NO)失衡又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
本研究表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即存在内皮功能障碍,主要表现在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减弱, 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程度呈反比,即患者血压水平越高,病情越重,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越差,并且表现为血管扩张程度随血压的升高而逐渐降低。
4 参考文献
1Figen EK,Meliha K,Penbe C,etal.Prevalence of 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 E298D polymorphism in Turkish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J〕.Diab Metab Synd Clin Res Rev,2013;7(1):12-6.
2贾文剑,孙红霞,呼敏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变化〔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4):1349-50.
3刘力生,龚兰生,孔灵芝,等.2005 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M〕.北京: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2005:19-22.
4张树锋,段小嬿,关浩增,等.阿托伐他汀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 hs-CRP、IL-6、TNF-α 和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影响〔J〕.内科,2013;8(1):4-6.
5温绍君,刘洁琳.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研究概况〔J〕.生殖医学杂志,2005;14(5):310-3.
6李瑶宣,李吕力.超声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15(4):585-7.
7蔡 劲,刘生祥,赵峻峰,等.活血通脉汤对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的影响〔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36(12):1293-5.
8徐宛玲,张梅花,张 玲,等.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4):781-2.
9Aymelek G,Aysun H,Yusuf T,etal.Oxidative stress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a comparison of dippers and non-dippers〔J〕.Eur J Int Med,2013;24(2):13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