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琳
[摘 要]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为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本文主要阐述了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和启示。
[关键词] 经济重心 南移 影响 启示
一、魏晋至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
魏晋南北朝及隋唐之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南方经济有了巨大的发展,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逐步进入南北经济并驾齐驱的局面。
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的农业与秦汉之时已不可同日而语。三国时,孙吴辖区水稻一年两熟,蚕丝一年八收。到东晋南朝,农业开发又进了一步。沿长江的建康(今南京),姑苏(今安徽当涂)一带也是“姑熟饶旷……良畴美拓,畦畎相望;连宇高甍,阡陌如绣”。东晋财政收入主要靠三吴(吴郡、吴兴、会稽)地区提供。
除粮食作物之外,南方水果种植也有明显发展。左思《吴都赋》写道:“其果则丹橘余甘,荔枝之林,槟榔无柯,椰叶无阴。龙眼橄榄,探榴御霜。结根比景之阴,列挺衡山之阳。”
南北朝时,南方的茶叶生产已具规模,饮茶成为江南人的嗜好。这一时期,江南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水利工程的大量兴修。淮水流域著名水利工程今安徽寿县有芍陂,可灌溉良田万余顷。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东晋南朝的手工业也迅速发展。刘裕灭后秦,南迁织绵工人于建康城内置斗坊,使北方的丝织技艺南传,荆州和扬州是江南丝织品重要产地。东晋南朝瓷器制造已到了很高水平,据考古发掘报告,东晋以来,青釉瓷上常加上酱色釉彩斑,晕入釉汁,鲜润绚丽。南朝还有发达的造船业,所造大船载重达2万斛。
至隋唐,南方经济发展又跃上一个新台阶。唐代江南地区的农耕工具有许多改进。江东地区出现了新型耕犁,深耕浅耕,操作自如。水力运转的水转筒车,也在南方各地水田得到使用。水利灌溉事业也有明显进步,据《新唐书》载,唐后期全国共修水利101项,其中江南达49项,居各道之首。江南农业在全国经济生活中所占位置:“浙右之疆,包流山川,控带六州,天下之盛府也,国之盈盈,于是乎在。”
隋唐时期,南方手工业的发展也令人瞩目。北方先进的丝织技术,此时传到了浙东。唐代的棉纺织业,除南诏、海南岛等少数民族地区较发展外,南海广州和桂林也相当著名。
长江流域饮茶之风日盛,到唐代,已经普及全国。于是,种茶、制茶业也相应地得到了迅速发展。江南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不断提高,更远销海外。
扬州是唐代造船业中心,洪州(今南昌市)是唐代另一造船基地,所造船不仅数量多,而且技术水平高。
长安和洛阳虽然是唐代两大都市,但南方也兴起许多都会。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开通后,位于水陆商路交会点的扬州,十分繁荣。宋人洪迈说:“唐世盐铁转运使在扬州,尽斡利权,判官多至数十人,商贾如织,故谚称‘扬一益二,谓天下之盛,扬为一而蜀次之也。徐凝诗云:‘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其盛可知矣。”今成都、广州是唐代主要海外贸易港口。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唐代后期,国家财政收入几乎全部来自江南入道。元和年间韩愈在《送陆歙州诗序》指出:“当今赋出天下,江南居十九。”这证明,江淮地区特别是江南地区这时已开始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
魏晋至 隋唐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有:一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知识,从而大大推动了南方经济的发展。二是隋唐时期国家统一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发展,隋朝开凿了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在这个基础上,黄河和长江两大领域的经济齐头并进。三是在南方进一步开发的过程中,各族人民密切交流,互相学习,促进了民族融合,也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两宋之时,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重心,已南移于东南,即长江以南的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和江西。
两宋时期,东南各地均大规模兴修水利。江苏、浙江沿海,为防海潮侵袭,修筑了护海堤。福建山区百姓,缘山导泉,“泉溜接续,自上而下,耕垦灌溉,虽不得雨,岁亦倍收。” 农业生产工具也有所改进。“秧马”就是宋代创造的新型插秧工具,省体力,速度快。农业生产技术也有明显提高。农民越来越重视精耕细作,耕作程序也增多,还注意到积肥和施肥。这一时期,禾谱、农器谱、农书、蚕书等总结农业生产知识的专著,纷纷出现,反映了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
南方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其中最值得称道的是福建引进的“占城稻”。自从福建引进后,北宋朝廷又遣使至福建调取3万斛,分给江、淮、两浙三路转运使,指令种植。占城稻引种于江南各地,当地农民又加以不断培育更新,出现许多新品种,大大增加了粮食产量。
经济作物的种植,在北宋也得到发展。茶树的栽培地区越来越广,淮南、江南、两浙、荆湖、福建及四川诸道,茶园十分普遍。棉花的种植,则在福建、广东一带逐渐盛行。养蚕和种桑、麻的地区比以前也有扩大。明州、福州、广州、汉州和遂州一带,很多“糖霜户”种甘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
由于水利大量兴修,农耕工具改进和优良稻种推广,江南地区农业生产已在全国居举足轻重位置,所以时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谚。
两宋时期南方的手工业生产,已超过北方。纺织业方面,北宋时南方上供的纺织品,在全国所占比例,如绫,占51 %;罗、什色匹帛,占99 %,可见南方纺织业已超过北方。
宋代的造船业,更是南方发达于北方。北方造船仅汴京、相州、天雄景等数处,南方如扬州、苏州、镇江、明州、杭州、福州、泉州、雷州等地,都设有造船场。尤其是福建所造的远航海外大船,备受赞誉。《三朝北盟会编》说:“海舟以福建为上”。公元1159年,南宋政府就要福建承造戈船120艘。
北宋的制瓷业,北方仍然是相当发达的。但是,南方制瓷业已赶上北方。江西景德镇是全国产瓷中心,北宋政府在此建立了官窑。福建路泉州、同安、南安、安溪也都有瓷窑,尤其是所产青瓷,产量多,远销海内外。endprint
雕版印刷业在北宋时也有很大发展,其中以杭州的雕版印刷最为著名,北宋监本大多在杭州刻印。
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南方商业的繁荣。据统计,北宋熙宋十年(公元1077年) ,全国商税总收入为8525711贯,其中东南东西路、两浙和福建路多达1730827贯,占总数的20. 3 % ;加上南方其他地区,占总数一半以上。南方商税收入多于北方,说明南方商业比北方兴盛,商品经济发展超过了北方。
北宋时,全国最大都会是汴梁。但是,靖康元年金兵围攻加上北宋败军劫抢,汴京遭到严重摧残。南方却兴起一批繁荣的都会,如南宋都城临安(即今杭州),是全国最大都会,“此城有十二种职业,各业有一万二千户,每户至少有二十人,中有若干户多至二十人至四十人不等。”此外,苏州、扬州、福州等南方城市,经济也相当繁荣。南方的广州、泉州、明州是两宋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其中泉州,在南宋时,取得了世界贸易大港的地位。
这一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南方战祸较少,相对安定;二是南方政权的统治者,为了保存和增加实力,比较重视发展生产。
两宋时期,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为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的继续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中国封建社会后期,南方尤其是东南沿海一带,包括今江苏、浙江、福建、广东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头户,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也最先在这些地区萌芽和发展。
三、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和启示
1.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
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造成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在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南方城市一直到现在都受益匪浅。
2.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中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3.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经济重心的南移,使我国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启示:政局的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统治者对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是其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引进、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于经济建设中是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施和金编著.中国历史地理[M].南京:南京出版社,1993.
[2] 朱绍侯等编.《中国古代史》.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
[3] 鲍晓雷.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变迁[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6)
[4] 王大建、刘德增.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原因再探讨[J].文史哲,1999(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