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中++张丽芳
新课程下的教育不再是只关注学生的分数,更关注的是学生对自己的发展是否树立起足够的自信心;不再是以淘汰一大批“差生”为手段而是择出另一批“精英”;不再是着力于学生的眼前状况,而是着眼于师生的长远发展。因此我们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应该有别于传统的评价,应该更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等方面,综合考虑学生个体间的差异,考虑每个人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知识的多样化,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在不同领域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以此促进每一位学生都获得一定的进步,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那么,小学数学课堂中应怎样评价才能让各层次的孩子们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呢?
一、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捕捉智慧火花,转换评价角度,让细节带来奇迹
每个孩子都喜欢老师表扬,每当孩子在获得表扬后,心理上的感受是愉悦和美好的,如果教师再适时予以鼓励,有时就会看到学生难以形容的激动表情。这就提示我们:如果善于发现,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对于他们的点滴进步与成功,及时给予恰如其分的鼓励,无疑是对学生进取心的再激发,有助于他们积极性、创造性的进一步发挥。所以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行为中,要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闪光点,进行“激励式评价”,例如:“你的想法很独特!”“你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了问题!”这样能在学生内心深处形成一股强大的心理推动力,在潜意识里产生向表扬目标努力的追求。当然任何一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总存在着个性差异,教师要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对学习有困验、学习缺乏主动性的学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做好“期待式评价”。如:学生遇到困难,回答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说:“你肯定能行,再动动脑子,好好想一想!”在教师真诚的期待中,学生能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体验,在不断的尝试中获得成功。对于敢提出自己疑惑的孩子,教师应该肯定其,再引导孩子主动探究,这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一次课堂上我们学习的是分数的大小比较,即通分。下课后,一个孩子来找我,他问我:“老师,比较大小可以用分子,为什么非要通分母啊?为什么只有把分母化成一样的才叫通分啊?”当时我听了觉得这个孩子的疑惑也许正是很多孩子不理解的,于是,我首先肯定了他能主动思考,然后鼓励他回家去好好想想原因。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我把这个问题分享给大家,让大家一起探讨,课堂上孩子们大胆发言,找出为什么要用分母通分的原因,我说:“我非常感谢这位同学找到了老师上课时忽略的问题,谢谢你!”孩子们都把目光投向了这个孩子,而他的脸上则充满了得意的神色。这节课以后,孩子们越来越自信,也敢大胆的发言了。课下,有个别孩子也敢把自己不懂的题拿来找我问了,没想到一道题竟然拉近了我和孩子的距离。所以说请不要“吝啬”对学生的评价,或许一次简单地评价可以给我们换来一次珍贵的教育契机。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我们教师不仅要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兴趣,而且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产生强大的内部力量,取得新的更大的成功。而教师对学生信任、亲切的情感流露,不仅能缩短师生双方在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得到自我肯定和心理满足,而且会激起他们对教师的信任和爱戴。在接下去的学习中会更加投入。
二、肯定学生在学习中的进步和发展,巧用语言描述,改变评价方式,让学习趋向主动
以往对数学学习的评价,只是以学生考试成绩的优劣作为评价标准,这样必然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造成学校、教师和学生重分数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等弊端,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要淡化分数概念,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除了单元、期末的测评用“等级加评语”的方式外,更应该在课堂上、作业中,用口头表扬、写在作业本上的短语等方式,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适时评价,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和改进功能。
传统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听到的最多的评价是“嗯”“哦”“对”“没错,就是这样”等等,这样含糊而又廉价的语言太多,学生从中感受不到教师的激情鼓励,长此以往,他们便会丧失了回答的兴趣。因此我们课堂上口头评价要抓住要点,要有针对性。如可以评价“你的板书写的真工整!”“你的作图是全班最规范的”、“你的解题思路清晰、步骤详细,让人一看就会了”、“你的想法真独特,方法非常巧妙”……当学生听到这样的语言评价时,内心肯定比吃了蜜还甜。这样的评价语不但有针对性,给孩子指出了好的方面,让别的孩子知道该向他学习什么,而且这个孩子也知道自己的优点到底是什么,以后或许他会将自己的这个优点继续扩大,让自己更成功。
另外在数学学习评语中,应更多的关注学生已经掌握了什么,获得了哪些进步,具备了什么能力。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客观、公正、全面的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充分肯定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同时指出在哪些方面具有潜能,哪些方面存在不足。这样有利于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明确自己努力的方向。如;一学生对一些题目都能做,但速度却有些慢。可以这样进行评价:优(四颗星),如果做题速度再快一些,那就是五星了,多神气啊!希望你继续努力,相信五星会属于你!学生阅读了这个评语后,获得的是成功的体验,提升了学的自信心,以及争取更大进步的动力。
我们还可以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在进行评价时还可用一些学生喜爱的卡通标志或图案,如:用“丹顶鹤”代表见解独特,用“小猴”代表独立思考,用“蜜峰”代表仔细认真,用“大雁”代表团结合作,用“啄木鸟”代表质疑问难,用“白鸽”代表作业整洁,这样更富有童趣的评价方式,能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和体验,追求多元评价,促进和谐发展,让信心提升能力
新课程要求“以人为本”,学习过程就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主旋律。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同样是评价学习活动的主体。对于学习过程中的一些情感体验,如是否喜欢数学,对学习数学是否有信心,学生的感受是最直接、最真实的。让学生反思学习过程,有利于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能力。
情感反映着人对事物的客观态度,是人的需要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关系的反映,是主体对与其发生关系的客体满足与否所产生的心理体验。在情感表现中尊重学生,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中学到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因此我们教师在评价时要采取多元评价,要动静结合,重视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着重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增值,而不是简单地分等排序,使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如果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只进行单纯的静态评价,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总是排在前面,而基础差的学生即使付出很大努力,也可能排在后面。这样,前者容易产生自满情绪,不思进取,而后者也容易丧失信心,自暴自弃。为避免出现这种现象,可进行动态评价,以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各自最大的发展。如我给我们班学生的测试卷按难易程度分为A、B卷(或A、B选题),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选择B卷(或B题)的也能得到五星,获得成功愉悦,树立起学习信心。选择A卷(或A题)的能感受到数学的挑战性,激发他们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如果学生自己对某次测验答卷觉得不满意,可鼓励学生提出申请,允许他们进行第二次、甚至第三次测验,直到达标或获得满意的成绩为止。这种“推迟评判”淡化了评价的甄别功能,突出反映了学生的纵向发展。特别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言,能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产生学习动力。
在课堂教学中实施评价主体多元,除了教师评价学生以外,还可以让学生评价学生、学生自评、学生评价老师,并且适时适度地将这几种方法穿插和使用。这样有利于营造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有利于学生学习信息的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的能力;有利于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学好数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
知识是育人的媒介,我们不是简单的教会学生知识,而是要通过学习知识,来培养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只有教师的宽容和循循善诱的评价,才能让学生扬起自信的风帆,激发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潜能的开发。总之,我们教师要善于用“差异评价”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让数学课堂充满激情,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