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又萌
【摘 要】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本文阐述了谣言的生成与传播机理和动因,从构建良好公共对话空间、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三个层面,探讨了治理网络谣言传播的路径与策略。
【关键词】网络谣言 谣言传播 治理策略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转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民众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主体地位日益凸显,其参与领域更具广泛性,参与途径更具多样性,参与方式更具灵活性,参与内容更具多元性。官方所依赖的报刊、影视等传统媒体,越来越受到新兴媒体和自媒体的挑战。综观近年来的网络谣言事件,从“天津蓟县火灾造成重大人员死亡”到“雾霾天气使鲜肺6天变黑肺”,从“铁道部改革成立三大集团”到“80%医疗资源用于干部”等,这些谣言事件不仅扰乱了公众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对社会的和谐稳定带来了许多隐患。
此类网络谣言产生的原因固然有一定的社会背景和媒介传播自身因素,但更重要的动因来自于政府与民间。从政府看,由于自身建设存在的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腐败现象的出现,加之一些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致使政府公信力和影响力出现危机;从民间看,由于一些民众自身素质不高,加之社会责任感的淡薄或者缺失,对自身话语缺乏理性和控制。现代传播技术助力下的网络谣言往往难以掌控,故而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已成为不可回避的课题。
一、建构良好公共对话空间
当下的公共对话空间,是基于网络而形成和存在的,它既是公众话语表达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官方与民众话语沟通与交流的一个重要载体。就治理网络谣言传播而言,构建一个充满理性、彼此信任的公共对话空间,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
从政府层面来看,首先,应转变思想观念。在公共话语空间里,官方与民间的对话是平等的、自由的,政府作决策、定计划应该也必须倾听民众的呼声、顺应民众的意愿;对来自民间的批评与质疑,应以此反思工作中不足,或者施以正确的引导,而不能加以简单的制止,或者随意扼杀和剥夺民间话语表达。其次,应积极运用公共对话空间。政府应加强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创新社会治理运行机制,促进社会自治。
从技术管理层面看,一方面应加强公共话语空间的战略谋划,重视“虚拟空间”基础研究和技术手段研发,实现以网治网,推进安全可控关键软硬件应用试点的推广,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针对网上大量存在的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信息以及越来越多的涉网违法犯罪,尽快健全一套集搜索、预警、研判、处置于一体的技术体系,提高网上办案和数据鉴定等网上侦查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应规范网络监督管理,着力促进信息网络健康有序发展。
二、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首先,应建立完善舆情收集和回应机制。对于一些重要政务相关舆情,政府应多方收集和研究民众的意见,对民众的疑虑、误解甚至歪曲和谣言,采取接受媒体专访、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予以回应和引导。对于关乎民众利益的热点问题,政府应及时公开信息,决不能封锁和保密信息,否则便会致使谣言在更广范围传播,如2009年河南杞县因“谣传钴60泄漏”而引发的“大逃亡”,2012年“镇江自来水污染”而引发的大量抢购瓶装水,在一定意义上均是信息不对称而引发的。对此,政府应尊重民众的知情权,正视民众质疑和诉求,公开信息做到知无不言、言而有理有据。
其次,应建立完善主动发布机制。对于重大事件以及民众关切,政府应主动地公开信息,使民众更多更深的了解政府的工作,这样不仅有利理顺民众的情绪,统一民众的思想,而且能够增强政府的公信力,赢得民众的信任和支持。如就深圳飙车案的“顶包”谣言,深圳警方多次召开新闻发布会,并主动与民众对话释疑,不仅及时告知了事件的真相,有效化解了民众非理性的话语表达,而且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谐。
最后,应建立完善话语空间的互动协调机制。在政府信息公开时,政府各部门应注重形成合力,通过联席会议制度等方式,把政府相关部门、主流媒体的力量统一起来,既在信息公开上形成联动,也在舆情处置上形成互动,确保公开信息的一致性和权威性,且不可在同一信息上出现多种声音,防止公开信息的模糊性和非透明性。在发挥官方主流媒体作用、明确舆论方向的同时,还应主动加强与民间社交媒体、自媒体的对话与交流,不断优化、净化官方与民间话语交流的空间和平台。
三、培养公众独立理性意识
首先应加强对民众理性教育。谣言的生成与传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民众独立思考和理性判断的缺失,反映着民众理性教育的缺失。可见,有效治理谣言传播,还必须加强对民众理性教育。近年来,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采取了一些有效的措施,着力培养和提升民众的独立理性意识。比如“科学松鼠会”等一些民间组织利用网站和微博宣传科普知识,有针对性地揭批一些谣言,帮助民众理性看待谣言,引导民众对不盲信不盲从,增强恪守网络道德、坚守文明与理性的自觉性。加强对民众理性教育,还应着眼了提高民众的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结合实际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公民道德教育,以良好的社会公德引领民众言行,以科学的职业道德规范民众言行,以健康的家庭美德熏陶民众的言行,以高尚的个人品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应加强对违规违法者的惩处。谣言之于一个国家和社会,其危害和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任何一个法治国家都是不允许谣言存在与传播的。比如,美国先后颁布了130项相关法律法规,对谣言恶意制造者和传播者采取了高压态势;韩国颁发了《电子通讯基本法》,从刑事和经济上规定了对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惩处。我国所颁布的《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也对惩处谣言恶意制造者和传播者作了相关条文的规定。
结语
作为一种依附物,谣言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它一方面反映着社会发展的不完善状态,也反映着一些民众的复杂心理状态。在经济与社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民众的价值观念更加多元,利益诉求更加多样,谣言的生成具有诸多不可预测性。从谣言的制造者看,他们或出于某种政治企图,或出于某种利益需求,制造这样那样的谣言,其目的在于制造一种恐怖或者不安的社会氛围;从谣言的传播者看,由于其缺乏对谣言的独立思考和理性分析,加之公共话语空间的“虚拟性”,一些谣言传播者往往具有一种盲从和侥幸心理,有意无意之中成为了谣言的制造者的“帮凶”。
同时,又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既降低了信息生产及传播的门槛,也为谣言的生成和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这些都极大地增加了谣言治理的难度。谣言止于社会制度的完善,止于政府的信息公开,止于民众素质的提升和文明道德的养成。只要不断优化公共话语空间,增强政府信息公开的及时性和透明性,提升民众理性意识和对谣言的辨别能力,谣言便会因失去其存在的基础和条件而不攻自破,社会环境也因此更加的和谐安定。□
参考文献
①谢耘耕:《舆情蓝皮书:中国社会舆情与危机管理报告(2013)》[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8-25
②刘佳,《微博謠言的传播特性与治理机制》[J].《理论学习》,2013(11):45-50
③张琼引,《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的传播及治理研究》[D].广西大学,2013
(作者: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
责编:姚少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