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 飚(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工商管理系 安徽芜湖 241002)
所谓绿色经济,是以效率、和谐、持续为发展目标, 以生态农业、循环工业和持续服务产业为基本内容的经济结构、增长方式和社会形态,它将能源技术、生物技术、清洁生产工艺等众多有益于环境的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通过有益于环境或与环境无害的经济行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所以,绿色经济是既遵循经济规律又遵循生态规律的经济。
绿色经济浪潮来袭,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企业早已着手通过有效的绿色战略来创造新的商业价值,它们从产品研发、原材料采购、生产制造、运输、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竭力地通过创新来清洁生产,提高能源的生产力,削减废弃物,以减少各个流程对环境的影响,同时提高经济效益,构建自身独特的绿色竞争力。绿色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不可或缺的部分。
企业对自身环境保护的社会责任认识不足,对“绿色”成经济发展新引擎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在观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环境保护是政府的职能。不少企业认为环境保护主要靠政府主导,虽然自己能够认识到环保对企业的重要性,但认为一个企业的作用微不足道。二是绝大多数企业仍然将精力集中在赢利上。他们不肯将注意力投向环境保护,认为环境保护与企业利润是一个典型的零和游戏,一方所赢正是另一方所输,即在环保上的投入成为侵蚀利润的成本,而利润的增长就意味着削减了环保成本。三是认为现在的中国经济发展还谈不上绿色竞争力。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追求经济增长仍然是我国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任务,高投入、高增长仍是未来一段时期内推动发展的主要模式,内在的经济增长冲动和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惯性,可能会使绿色经济发展和绿色转型过程经历较长的时间。把绿色经济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的时机尚不成熟。由此,企业打造绿色竞争力的宏观环境还不具备。
企业追求绿色竞争力的市场动力不足。一方面,现实中企业破坏环境带来的收益往往远远大于企业破坏环境产生的代价;另一方面,消费者绿色消费还没有成为一种消费习惯,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价格仍然是影响购买决策最重要的因素。据国外研究表明,绿色产品比非绿色产品价格要高出20%-200%。现阶段大多数消费者在市场上以较高的溢价购买那些产品符合绿色标准的产品,在短期内还有一定的难度,而企业需要以绿色消费为前提,因为最终消费才是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另外,企业如果获得环保技术的成本较低,企业能够既保护了环境,又能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企业就有足够的动力去履行环保责任,但实际情况却是企业主动研发新的环保技术成本较大。
发展绿色竞争力离不开绿色技术的支撑,绿色技术是绿色竞争力的技术载体,是发展绿色竞争力的核心和基础。由于绿色技术具有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导致企业对绿色技术的研发态度消极,缺乏积极性,目前技术引进较多,自主研发创新普遍不足,技术路径主要依赖于国外先进技术引入和吸收消化,太阳能、风能、生物智能和新型煤化工等新能源的发展都缺乏关键技术。长此以往,只能处于“微笑曲线”的中段环节,成为产品链的低端和下游生产商和提供商,不仅获利少而且缺乏长期竞争力。一些具有资金、技术和资源的优势的大型企业,具备研发绿色技术的能力,但由于目前国家对绿色技术研发的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导致这些企业对绿色技术的研发热情不高,而相对于广大中小企业而言,绿色技术的研发和运行成本高,限制了绿色技术的应用与推广。
特定的观念体现或折射在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活动中,并且还制约着企业的战略及其实现方式。企业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树立绿色观念不仅是宏观环境的要求,更是企业自身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绿色政策法律制定的力度加大、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的觉醒,从外部加大了企业绿色生产和经营的压力。同时,绿色产业是 21 世纪的支柱产业,绿色产品以其高品质、高附加值而成为 21 世纪的市场新宠,绿色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绿色经济能够为企业创造机会和价值,特别对于制造业是将危机转化为机遇、争取更好发展的一个机会。如果企业能够通过产品创新和商务模式创新等来引导和促进绿色消费,那就会给企业品牌贴上绿色标签,得到消费者的偏爱形成忠诚,最终构建自身的绿色竞争力。
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绿色变革,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对企业的普遍期望和要求。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显示,无论是国企、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社会责任平均得分仅为19.7分,而满分则为100分。其中中央企业的社会责任发展指数遥遥领先,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相对以往略有进步,但是增幅普遍缓慢。事实上,越来越多的公司认识到慈善活动、捐款不是社会责任的全部,更重要的是“用战略性的眼光做可持续的经济”。
树立绿色观念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把环境保护和资源消耗作为一种硬性的约束,做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种活动中低污染甚至无污染,高效地利用资源和能源,做到消费者需求、企业利润和环境保护三者统筹协调。一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把环境保护作为企业的重要任务,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二要树立资源价值观,将“环境”纳入资源范畴,把环境损害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三要树立环境法制观,强化环保法律、责任意识,自觉依法约束企业行为;四要树立环境道德观,以保护环境为荣,自觉投入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去。
企业在绿色观念指导下,将绿色可持续贯彻到企业发展理念,持续致力于建设绿色生态产业链,对企业绿色开发、实施绿色生产、开展绿色营销和培育绿色企业文化进行总体规划。绿色战略不仅应能指导企业不断地加强竞争实力,而且应当有助于企业界定和规划与消费者、供应商、其他企业、政策制定者以及所有股东的关系。企业能够而且必须通过提供富于可持续发展优势的产品和服务,来影响和改变消费者消费习惯与需求。
实施绿色战略的具体的路径和措施包括:实现竞争模式的转变,即从单一的市场竞争模式向市场竞争与生态竞争“双重竞争”模式转变;在产品和服务中规划设计环保元素,满足和引导顾客的绿色需求,实行绿色营销,在环保属性方面形成产品定位和培养顾客忠诚度;优先遴选致力于绿色低碳的供应商和合作伙伴,共建“绿色产业链”,把绿色理念融入采购、设计、物流和销售等环节;努力实现价值链环保效益,降低上下游成本;以环保界定新市场,开发突破性、标识性新产品,推进价值创新;进入新型领域,开发新型商务模式,降低成本,实现环保效益,提高资源的生产力;在国家环保政策不断加码下,努力寻求降低环保费用、减轻监管压力的途径;加强对各类环境风险进行排查评估,科学分析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后果和承受力与控制力,化环境风险为绿色发展的机遇;通过绿色发展形成无形资产,通过绿色形象提升公司品牌价值。
当前我国面临着绿色经济的技术瓶颈。据报告称,中国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 60 多种骨干技术中,没有掌握的有42种,70%技术需要“进口”。因此,重视绿色经济的技术开发已是迫在眉睫。首先,企业要建立一支绿色技术研发队伍。开发绿色技术,人才是关键。要建立和完善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以培育和激励绿色经济的技术创新人才和创业人才。其次,要超前进行绿色技术研发的规划,加大基础性研发、前沿性技术研发的投入。要善于借力,建立产学研联合体,共同推进绿色技术的研发,同时要加大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为迅速构建自身竞争力,有条件的企业可有针对性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关键设备,对国外先进技术以及关键设备做好消化吸收工作,有可能的要在引进基础上实现再创新。
企业应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观确立为核心价值观。树立绿色价值观首先需要领导者以身作则、充当表率,在制定企业战略和进行决策、管理时渗透绿色意识,以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为己任的最优化持续发展目标。其次还需要领导对员工的绿色宣传和教育,让绿色价值观成为广大职工共同的价值观。企业还应该将生产绿色产品、塑造绿色企业形象、创造绿色品牌作为自己的绿色愿景,以建立持久的竞争优势。
建立健全绿色规章制度,将绿色价值观念融入企业的各种规章制度中,形成一套系统的绿色管理制度和方法,并不断完善制度监督执行机制。企业应积极执行ISO14000国际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积极推进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认证。实施绿色会计与绿色审计制度。
加强绿色企业物质文化建设主要是生产绿色产品,研发绿色产品是企业实施绿色文化管理的支撑点,生产绿色产品应该深入实施清洁生产。选用“清洁”的能源和材料,选用少废、无废、高效的工艺和设备,运用先进绿色技术,控制污染物产生,保证绿色生产顺利进行。要大力塑造绿色形象,科学引入CI系统展开企业绿色形象识别,紧扣绿色主题,打造企业标识、企业外貌、产品的特色、样式、外观和包装;工艺技术设备等凸显绿色化特性,实施全方位的“绿化”管理,从而塑造良好的企业绿色形象文化。
政策是经济发展的风向标,为了促进我国绿色经济的发展,必须在宏观层面制定与完善相关优惠政策,激励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近年来国家加快推进税制的“绿色化”改革,出台环保领域的税收优惠或财政补贴等激励政策,进一步推动资源型产品的价格改革;着力构建政府财政对于绿色经济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出台了各种经济政策手段调动企业研发绿色经济关键技术的积极性;鼓励商业银行加大“绿色信贷”执行力度,制定允许绿色环保企业上市融资的优先政策,加大绿色环保企业进行债券融资的支持力度,实行生态补偿制度等等。
要利用好国家有关绿色优惠政策,首先要了解和掌握国家关于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战略举措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认真的梳理和分析,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筛选出企业可以或经过努力可以利用的优惠政策。企业应依托公关部或营销部建立绿色优惠政策信息收集、处理机构;有条件的企业可单独成立专门的政策利用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对利用绿色优惠政策项目的全过程控制,有力地推进政策利用管理工作,确保政策利用效果;加强对企业各部门之间沟通和协调,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及时披露,使企业内部各个部门对获得的信息达到共享,消除政策利用管理工作的盲区,发挥企业合力,共同最大限度地做好用足、用好各项绿色优惠政策的工作。为调动积极性,有必要建立相关的奖励机制,在企业内部正确处理好“责、权、利”的关系,鼓励经办人员积极开展工作。
1.杨育谋.企业的“绿色竞争力”[J].上海信息化,2010(4)
2.张述冠.从绿色消费到绿色竞争力[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7-2
3.苏涛.企业需要绿色文化创新[N].湖北日报,2013-12-2
4.李文.中国企业面临“绿色发展”挑战[N].人民政协报,2013-1-15
5.张亮.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绿色转型的政策优化设计[J].发展研究,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