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烈
小肠名小功劳不小
在消化系统家族中,小肠名气没有肝脏显赫,也不像大肠为人们所熟知,一个“小”字辈份好像就低了一等,其实不然。之所以叫小肠,只是因为它的管径比较小而已。小肠从连接胃的幽门开始,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回肠,通过回盲瓣与升结肠相接。全长平均约600厘米,占消化道总长度的75%。如果小肠的长度不到100厘米,人就没有存活的希望了。因为只有小肠可以消化与吸收各种营养物质,包括糖类、蛋白质、脂类、维生素、无机盐与水分。没有了小肠,人就会“弹尽粮绝”。
肿瘤总数不多种类却不少
与消化道其他部位相比,小肠肿瘤较少见,仅占消化道肿瘤的5%。小肠肿瘤比较少的原因,一是小肠蠕动快,肠腔中的致癌物难以和小肠黏膜亲近;二是小肠内细菌数少,不到大肠的十万分之一,菌种比较单纯,产生的致癌物质少;三是小肠含有能分解致癌物特异的酶;四是小肠的淋巴细胞丰富,有很强清除癌细胞的能力;五是小肠碱性环境、高胆汁和高胰液,不利于肿瘤生长。
但是,因为构成小肠的组织成分非常复杂,所以肿瘤的种类却不少,达30余种,如腺癌、平滑肌瘤、脂肪肉瘤、纤维肉瘤、血管瘤等,是造成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的重要原因。其中恶性肿瘤占2/3,良性肿瘤占1/3。
症状虽多特征性少
小肠肿瘤的常见临床症状有腹痛、腹部肿块、消化道出血、肠梗阻。
腹痛腹痛出现比较早,轻重不一,轻者隐隐作痛,重者止痛针也无济于事。腹痛部位多在肚脐周围、下腹部。腹痛发展经过缓慢,也可间歇出现逐渐加重。造成腹痛的原因很多,如肿瘤堵塞、压迫造成肠梗阻,肿瘤牵拉肠管,肿瘤压迫腹腔神经丛,等,也可能由于肠管运动失调,肿瘤坏死形成溃疡、穿孔。
腹部肿块近3成患者可出现肿块,多提示为恶性肿瘤晚期。肿块大小不一,从数厘米到10多厘米不等,可固定,也可推之活动。笔者曾接诊一位40多岁干部,自己发现腹部有几个包块伴有腹痛,B超初步诊断系小肠肿瘤,血管造影有数处血管密集区,手术证实为空肠多发平滑肌瘤,术后恢复良好。
消化道出血因为病变部位关系,表现为黑便、隐血试验强阳性,也有以贫血原因待查就诊。如张某,70岁,男性,两年来多次出现黑便及隐血试验强阳性,出血期多次接受过急诊胃镜、肠镜检查,从未发现过出血病灶。行小肠双重气钡造影,发现回肠末端病变,手术证实为淋巴瘤。小肠肿瘤引起出血的原因,或系瘤体表面糜烂渗血,或系肿瘤侵袭了血管所致,以长期慢性出血较多,患者常不自知。
肠梗阻小肠肿瘤出现肠梗阻者高达50%以上。肠梗阻多系慢性过程的不全梗阻,患者每天仍有排便、排气,只是不如从前顺畅,往往易被忽视。这是由于肿瘤向肠腔内生长,但未完全堵塞之故。良性肿瘤的刺激常可使小肠互相套叠,腹部出现软性包块,并有呕吐、腹痛、便血,一旦套叠拉开,包块与症状很快消失;而恶性肿瘤造成的肠梗阻不易缓解。这些特点或可初步作为辨别良恶性参考。
其他症状还有腹泻、发热、肠穿孔、腹膜炎、营养不良、体重减轻、食欲减退、呕吐恶心等,出现黄疸提示肿瘤位于十二指肠壶腹部或进展期肝转移。
由前述可见,小肠肿瘤的症状虽多但缺乏特异性,因此难以确诊,延误诊断往往达到6~8个月之久,确诊时半数患者已经发生转移。
确诊需要耐心精选检查方法
此类患者大多经过N次、N种检查没有得出结论,自然有不耐烦情绪。接诊医生应耐心解释,使患者认识到重复检查或进一步检查的必要性。患者应该理解确诊小肠肿瘤诚非易事,双方配合争取“水落石出”。
近年来小肠疾病检查方法有很大进步,但各种检查方法各有千秋。如何选择检查方法,孰先孰后安排,应该全面考虑,以精选为原则。
上消化道X线气钡双重对比造影比一般上消化道造影优越,敏感度达90%,是诊断小肠肿瘤的首选方法。本法可与CT联合使用,但对浸润性肿瘤较差。
腹部与盆腔CT敏感度80%~97%,还可以显示肿瘤肠腔侵袭范围与淋巴结或腹腔转移情况。MRI并不比CT优越。
小肠镜有经口与经肛两种,可以取活检,直接观察病变。设备与技术要求较高,尚待积累更多经验。
胶囊内镜可使小肠黏膜显像,对浸润性与出血病变有很好诊断价值,不能活检是其不足。疑有肠梗阻时,胶囊内镜属于绝对禁忌。
血管造影对消化道出血、血管密集型肿瘤的诊断有重要意义,更可提供病变大致的解剖部位,作为手术参考。
B超对肿块型病变与肿瘤转移情况的了解有帮助。与CT有互补作用。
X线腹部平片对小肠肿瘤的直接诊断帮助不大,但对确定有无肠梗阻、肠穿孔、腹膜炎等重要合并症,决定急诊治疗与否,正确选择下一步检查方法,等,都是必不可少的一步。
某些实验室检查有参考价值,如疑腺癌时的CEA,疑类癌时的5-羟基吲哚乙酸(5-HIAA)。
所有检查仍无法确诊时,只有行腹腔镜检查与剖腹探查并取活检确诊,虽然是最灵敏、可靠的,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合理联合采用诊断手段,可以提高诊断的阳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