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明蔚 罗 茜 陈小异
(重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暨应用心理学重点实验室,重庆 401331)
空巢老人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独自生活的老年人,其中包括单人空巢老人和夫妇两个的空巢老人〔1〕。随着我国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日渐增高,其心理问题不断出现,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和前瞻性意义,学术界逐渐开始关注这个特殊的群体,但多数研究多关注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现状和原因〔2~4〕。已有研究表明,空巢老人相对于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更容易产生孤独感〔5,6〕,对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现状和影响方面〔2~5〕,对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干预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如Savikko等〔7〕研究显示团体辅导能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但国内相关的干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进行团体辅导干预和对其效果进行分析, 为相关的工作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参考和依据。
1.1团体辅导方案设计依据 理论依据主要来源于存在主义心理学。存在主义一直认为:人一辈子最终都是孤独的,只有自己能给予生存意义,还决定了以后生活的方式及决定自己是存在还是死亡。当意识到自己是孤独的,这也是十分令人恐惧的,因而有些人试图将自己随意的抛入到喧闹中来逃避孤独,但是试图去体验自己的孤独,并尝试去发现自己的方向也是不错的。而这些,对于生理老化、活动能力下降、社会功能损伤的老人群体来说,尤其是对于空巢老人来说,对生存寻找和定位显得非常重要。存在主义的基本在于关注现在。因此,辅导者主要关注是什么困扰了被试的现状,并通过对个体进行的辅导而使这些关键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或缓解,唤起对生活意义的思考和追求,利于老年人的心理健康。
1.2团体辅导方案设计目标 通过规范团体辅导的开展和尝试,降低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水平,进而为制定改善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提供具体和可借鉴的方法,通过干预治疗,让老年人学会自己进行孤独感的排遣。
根据老年人这一年龄段的身心和社会特征,孤独感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及现实应对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研究者的访谈调查,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团体活动的目标。
通过对影响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这一情绪体验有关的问题(例如安全感的问题、与家人和朋友关系的相处及自身身体老化、疾病、死亡的态度和感受等)探讨,帮助老年人更好地了解自己,矫正对自己不良的认知,学会表达自己的想法,适当控制自己的情绪,学习良好的人际交往技能及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并学会合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进而达到降低孤独感体验的目的。
1.3团体的构成 首先遵循自愿报名的原则招募参与人员,然后用《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问卷》〔8〕筛选团体辅导的合适人选,对于参与团体辅导的人员面谈说明团体目的、征询参加动机后决定最终人选。《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问卷》有社交性孤独感、自我性孤独感、情感性孤独感3个维度,共26个题目,采用四点计分,从“经常这样”到“从不这样”计为1~4分,得分越高表明孤独感越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44,分半信度为0.829,量表的模型拟合指标合理。对50名被试在孤独感量表上的得分进行高低排序,在实验中选取孤独感水平较高(分数较高)的18名被试作为实验对象,进行规范的孤独感的团体干预。团体名称为“快乐夕阳红”,性质为同质的、封闭型、成长性和支持性团体。团体成员为60岁以上的城市空巢老人(考虑到安全问题,选择主城区80岁以下的老人作为被试),成员性格友善坦诚,能和他人和睦相处,较少极端性情表现,尽量平衡了成员的性别和职业。
1.4团体辅导方案简介 团体辅导的技术和应用主要体现为:有目的的询问技术;成员提供正向的标签;观察的任务。在团体辅导过程中,领导者的带领作用以有目的的询问,帮助成员建立组员间的相互信任和彼此的接纳,让成员之间增加吸引力,引导对人生的积极态度。每次团体的暖身活动结束前以鼓励来增强成员的行动力;跟成员互相讨论家庭作业的完成情况可以判定成员通过团体辅导的心理走向。
本活动设计为进行为期5次的团体辅导,1.5 h/次,1次/w。本次团体辅导共分为5个单元,主要分为3个阶段:(1)形成阶段:包括第一单元“相见”,好的活动气氛是团体持续发展与成长的首要条件,是每个团体心理辅导必须达到的。(2)成长阶段:包括第二单元“熟知”,第三单元“了解”,第四单元“回忆”,本阶段的目的在引导和培养老人热爱生活,通过对以前生活的回顾,重新审视过去,帮助老年朋友重新认识自己,充分感受生活。引导老年人积极看待自己的存在,进而提高自信,从而降低由老化带来的孤独体验。(3)团体结束阶段:包括第五单元“快乐属于我”,帮助老人提升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心。
1.5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15.0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
表1可见,本团体在自我性孤独感、社交性孤独感和情感性孤独感以及孤独感总均分与前测差异极其显著(P<0.000),其中自我性孤独感、社交性孤独感和孤独感总均分均由较高水平的孤独感降低到中等或更低水平,而情感性孤独维度由原来的中等水平上升到较高的水平。
表1 团体辅导前后孤独感比较±s,n=8)
根据量表维度的意义,“社交性孤独感”是涉及与生活中的朋友,他人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孤独体验,“自我性孤独感”涉及老年人在这一特定年龄阶段的生理、心理、社会生活内容,社会价值等方面的孤独体验;“情感性孤独感”主要涉及由于伴侣、家人、亲戚等关系的缺乏。总体来看,本团体辅导方案对城市空巢老人总体孤独感的降低或缓解是有效的。其中出现了感性孤独维度不降反升,由原来的中等水平上升到较高的水平,可能原因是城市空巢老人通过团体辅导活动结识了更多老年人朋友,也在辅导者的引导下进行了诸多的缓解其孤独感的活动,有效地缓解了“社交性孤独感”和“自我性孤独感”,但面对具体的失去伴侣、家人和亲友或不能与其较多的交往等无法改变的情境,从“社交性孤独感”和“自我性孤独感”减轻中获得的愉快和欢乐更容易催生“情感性孤独感”。如何有效改变这个问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在团辅方案的设计方面、其他咨询技术的综合运用方面加以考虑。
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相比,是在团体的情境下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咨询方式,由咨询师根据被辅导者问题的相似性,组成团体小组,通过共同商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问题或心理问题。在本研究中之所以选择团体辅导的方式,主要基于团体辅导相对于个别咨询的优势和本研究特定的研究内容等方面的考虑。
团体辅导本身有很多自己的优势。首先,团体辅导感染力强,影响广泛。团体辅导是多向沟通过程,对每一个成员来说,都存在多个影响源。成员之间可以互相援助,这种参与的关系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关系。此外,在团体情境下,团体成员可以从观察别人的行为,从多个角度来观察自己的行为,从而更有利于个体问题的解决。而且团体过程中成员之间互相支持和集思广益,一起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减少了对领导者的依赖,同时也加强了成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团体辅导的效果比较容易巩固。团体辅导的基本原理给成员提供了一种生活经验,参加者能将之应用到日常与他人的互动中。团体辅导中的很多环节为被试提供了真实的场景,为参加者提供了社交的机会。在具有良好信任的团体中通过其他成员信息的回馈,成员可以尝试改变一些行为,并在活动的基础上将这种改变延续到现实生活中,从而使团体辅导的效果迁移到日常生活中去。
从研究内容来看,团体辅导的方式最适合此研究。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是关系的缺乏,利用团体辅导来建立成员间健康和谐的交往关系,缓解空巢老人的孤独体验显得十分重要。从整体来看,本团体辅导方案对于城市空巢老人孤独感的缓解有比较显著的效果,可以加以推广。
4 参考文献
1赵 黑.关注空巢:老年医学专家支招〔J〕.家庭医药,2004;2:4-7.
2李金宴,张文谦,王伟芹.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中国医药科学,2011;1(21):112-3.
3张 骑,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16):2334-6.
4王玲凤.城市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9;29(22):2932-5.
5刘 靓,徐慧兰,宋 爽 . 老年人孤独感与亲子支持、孝顺期待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17(5):636-8.
6Russell D. Living arrangements,social integration,and loneliness in later life: the case of physical disability 〔J〕. J Health Soc Beha,2009;50(4):460-75.
7Savikko N,Routasalo P,Tilvis R,etal. Psychosocial group rehabilitation for lonely older people: favorable processes and mediating factors of the intervention leading to alleviated loneliness〔J〕. Int J Older People Nurs,2010;5(1):16-24.
8罗 茜. 城市空巢老人的孤独感及其团体辅导干预研究〔D〕.重庆:重庆师范大学,2012: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