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倩+张新涛
摘要:本文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结合对外汉语课堂的讲课方式,借用多媒体教学、举例论证的方法,让教学对象(本文针对的是汉语初学者)更加形象直观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进程,并使他们在生动有趣的学习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推动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
关键词:古代史;教学对象;教学内容;计划
汉语课堂教学体现着对外汉语教学的学科性质和特点,而对外汉语教学自身又有着区别于其他教学形式的独特性。它不同于传统教学,教学对象的差异使得对外汉语课堂内容的设置安排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系到学习者接受课堂内容的难易程度,同时也关系到教学质量和教学进程。对于课堂内容的筛选与设计,无论是从内容的筛选,还是课程的设计,都必须依据实际情况而定,因为对外汉语的教学对象是汉语初级学习者。所以教学内容的选定也是按照学生的汉语水平与应学课时量身定做的。对于学习中国古代史也一样,先了解中国古代史的发展历程,让他们在对古代史整体了解的基础上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为了能让教学对象更好地接受和学习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笔者在这里选取了《中国历史》(隋唐宋卷)的部分内容,进行对外汉语课堂内容的安排与设计。通过对古代社会经济生活方面的简单了解,帮助学生具备最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所选的内容适合汉语初级学习者使用。该内容共五个课时,包含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内容,主要目的是让学习者能更好地了解、掌握和学习。这部分内容属于中国古代史范畴,同时,笔者也注重学习古代史知识的科学性与针对性,内容浅显易懂,图文并茂,以增强学习者的直观感受,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为了更好的学习中国古代史,笔者将唐代部分的课程内容进行了以下安排,并且对每一课时的主要内容进行经典解读,让学习者了解本节课所要学习的主要内容的同时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第一课时主要讲述唐朝前期的政治与经济。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盛的朝代,它的建立象征着国家的巩固与统一。隋末的农民起义和地方豪强的割据势力在李渊父子的追剿下逐渐瓦解,中国又再一次实现了统一。唐统治者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进而发展到最高峰“开元盛世”,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推上了顶峰。
第二课时主要介绍唐代的政治格局。唐代的政治制度是在隋朝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的,尤其是对三省六部制的革新,使其在唐朝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与完善。三省权力相互制约,防止权臣专断,集权利于皇帝一身,加强了中央集权、推举科举制度是唐朝的又一大举措,他扩大了政治统治的基础,给中小阶级提够了入仕的渠道,使大部分出身卑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对封建社会的选官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此奠定了封建社会后期的全部官僚制度的基础。
第三课时介绍唐代的民族关系与民族政策。唐朝国力强盛,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繁荣的社会经济,使之地方民族慕风向化,中原王朝则以开放包容,更显海纳百川的自信与气魄,双方使者络绎不绝,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造就了唐代的开明与繁荣,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也日臻巩固。“全其部落,顺其土俗”是唐统治者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统治的政策,它的提出体现了唐代政策创新与开明的特色。
第四课时主要介绍唐代“胡风”来袭,唐代边疆与内地交往频繁,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使者、留学生将他们的民族特色带入长安,外来民族带来的颇具地域特色的民族生活习俗 渐渐渗入到唐朝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使唐朝的社会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社会的各个阶层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形成了热衷于追求外来物品的风气,我们称之为“胡风”,8世纪的唐朝“胡食”、“胡服”、“胡乐”特别流行。
第五课时主要介绍唐代的艺术成就。唐朝实现了规模空前的统一 ,并拥有强盛的国力,人们思想开放,富于探索精神以博大的胸襟广为吸收外来文化,并造就了一个丰富的艺术世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繁荣的时期。此时的唐朝国力强盛,经济繁荣,社会自由开放,中国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推动了唐代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民大众日常的社会文化生活,伴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的丰富与发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我国的传统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例如,中国的传统节日除夕。“除夕”在古时有“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年终”等别称。称呼虽多,但总不外乎送旧迎新、祛病消灾的意思。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 除夕之夜,全家人在一起吃“团圆饭”,有一家人团聚过年的味道。除夕的年夜饭也因地域和文化的差异,南北也有所不同。北方人风俗大致一致,过年包饺子、蒸馍等等;而南方各地则风俗不同,如做年糕、包粽子、煮汤圆、吃米饭等等,南方不同的地域有着诸多不同的过年风俗。水饺形似“元宝”,年糕音似“年高”,都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吃团圆饭时,桌上的“鱼”是不能动的,因为这鱼代表“富裕”和“年年有余”,象征来年的“财富与幸运”,它属于一种装饰,是碰不得的。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苏轼有《守岁》:“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来迎接新的一年。传统节日文化,蕴藏着中国历史文化习俗的精华,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着中国传统文化精髓,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对于贴近于生活的文化节日是他们了解和学习中国历史文化习俗的不二之选。这部分内容除了教师在课堂上用英语讲述外,也配有与教学内容相符的影视、资料、幻灯、图片、实物以及参观等教学方式和手段。对课堂教学进行简要说明,让学习者对学习中国古代史更加系统和规范。
以上课程内容是笔者对于中国古代史(唐代部分)历史课堂内容的安排与设计,虽然仅有五个课时,但对初级汉语学习者来讲,这些内容富有挑战性,主要考虑到依附于他们自身母语文化对他们思想的束缚,以及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行为准则生活方式的影响,所以在课程安排的同时,在课堂内容与教学中注入了一些新的“教学因素”,以此来提升学习者的热情与欲望,从而创造出一种良好的课堂气氛,受到事半功倍的课堂教学效果。与此同时,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又增加了对中国典型的优秀文化习俗的了解与学习,对于继承与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达到对外传播的目的,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拓宽了他们学习中国文化的知识面,让他们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习俗也有了一定的了解。
课堂内容的讲述必须遵循古代史为主的原则,树立从宏观着眼,微观入手的观念,对历史课程的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界定,做到点、线、面相结合。同时也要考虑到教学对象的学习条件,量身定做,因材施教。以此同时,要借助相应的课外辅助材料来扩充学生的课外历史知识,提升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不断地完善外国学生对中国古代史的认识。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与最终的文化传播的目的。中国古代史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讲授,既富有新意亦具有挑战性,尤其是对于汉语零基础的教学对象来讲,学习中国古代史,不只是局限于对知识的追求,也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播和发扬,学习的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历史的发展,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文化习俗的渲染,一个国家的历史不仅仅局限于历史发展层面,同时也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不断的丰富,文化习俗的不断积累使历史的发展的内容更加丰满。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而多样内容,让学生更加生动有趣。中国古代史在对外汉语课堂上的讲授,不仅对于汉语教师本身有很高的要求,也对于汉语历史教学的经验积累留下宝贵的财富,为以后我国对外文化的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也为中国历史走出国门打下基础。新的课程内容的增加,不仅为汉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也开拓了新的教学研究领域,课堂形式的转变,以及课堂教学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得对外汉语教学进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参考文献]
[1]王士立、孙开秦.中国古代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张旻.影视资源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研究[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
[3]王士立、孙开秦.中国古代史(上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4]乔卉.对外汉语课堂中的文化传播[J].兰州师范大学学报,2012.
[5]张岂之、张国刚、杨树森.中国历史·隋唐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陕西理工学院 文学院,陕西 汉中 723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