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明华 梁 丽 王云松 孙玉兰
(唐山市工人医院眼科,河北 唐山 063000)
老年性黄斑变性(AMD)随年龄增长而加重,正常人约50岁出现。一般双眼同时受累,以萎缩性黄斑变性多见。其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遗传、慢性损害、免疫系统及其他系统疾患有关。患者视力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应该采取积极的预防和治疗措施,延缓病情发展,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主要是应用光学弱相干反射原理成像的一种新检测技术,在近年来发展迅速〔1〕。它不但保证一定探测深度,而且成像分辨率高、速度快,且具有非接触性、非侵入性的优点, 可在不损伤机体情况下获得视网膜组织横断面的结构图像,因此在目前临床医学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2〕。该技术使病情的实时连续观测成为可能,并为病情的及时诊断提供有利手段。本文就AMD患者应用OCT检测技术对其视网膜结构进行检查,并与视网膜厚度分析(RTA)检测和共焦激光断层扫描(HRT)检测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各检测方法对AMD各型病变检测效能的差异。
1.1临床资料 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来我院眼科门诊就诊或住院的AMD患者73例(106只眼)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8例,女25例,年龄49~79〔平均(63.45±6.81)〕岁。均符合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1986年制定的诊断标准〔3〕且已经确诊。1个月内未进行相关的眼部治疗或服用影响本研究检测结果的药物。排除合并有其他视网膜病变、青光眼的患者,或合并其他严重病症体制异常的患者。研究的AMD病患临床诊断为萎缩型72只眼,渗出型34只眼,其中有15只眼有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49只有玻璃膜疣患眼;24只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8只有地图状萎缩。
1.2研究方法 对73例患者的106只患眼经眼底镜、眼底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病变症状,之后分别应用OCT、HRT、RTA的不同方法对患眼进行检测。检测前先使用1%美多丽充分散瞳,并排除过敏等因素的干扰。对每只患眼用Optovue OCT仪进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检测;HRT检测应用德国生产的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应用C型视网膜厚度分析仪进行视网膜厚度分析检测。分别记录各个检测的数据和图像,进行比较分析。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1.5软件,结合V2分析比较其检出的灵敏度和差异。
2.1三种方法检测眼视网膜色素上皮脱落(PED)情况 经眼底镜、眼底照相和FFA已经确诊PED的患眼15只。经OCT检测发现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病变的患眼为14只(99.3%), 并可对出血性PED和浆液性PED进行区分(图1)。HRT发现11只(73.3%),RTA检测发现8只(53.3%)。3种方法检测效率依次为OCT>RTA>HRT,但检测方法之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0.05)。见表1。
2.2三种方法检测玻璃膜疣情况 最终确诊的玻璃膜疣患眼49只,经OCT检测发现此病变的患眼为33只(67.3%),HRT检测出13只(26.5%),RTA检测23只(46.9%)。患者中确诊患有CNV病的患眼24只,其中经OCT检测发现此病变的患眼为23只(95.8%),HRT发现17只(70.8%),RTA检测发现6只(25.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2.3三种方法了检测地图状萎缩情况 已确诊的地图状萎缩的患眼18只,经OCT检测发现此病变的患眼为17只(94.4%),HRT发现13只(72.2%),RTA发现15只(83.3%)。OCT检测率亦高于另外两者的检出率。经V2分析发现三种检测方法对地图状萎缩症状的检出率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见表1。
A:血性PED视网膜RPE层向上隆起, 边界清晰,其深面光带不光滑并增厚,腔内有中等强度反射,反射波迅速减弱,看不到脉络膜反射相;B:RPE层为向上隆起的锐利反射区,RPE带光滑完整,边界分明,腔内清澈,深处可见脉络膜层的反射相
表1 OCT、HRT、RTA对AMD各种病症的阳性检出率比较(%)
三组检测方法比较:1)P<0.05
AMD也被称作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是一类发病与年龄相关的眼科疾病,是导致老年人致盲的重要病因之一〔4〕。AMD早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多发,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结构逐年老龄化,这种AMD在我国的发病率也呈上升趋势。年龄增长衰老带来的黄斑区结构的改变是其发病的主要原因。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病变后吞噬功能明显下降,部分视细胞外界盘膜未被消化吞噬而残留于基底胞质中。若残留物由胞质渗出则形成玻璃膜疣的病变,进而引发CNV、视网膜出血、色素上皮出血等症〔5,6〕。AMD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以萎缩性病变为特征的干性AMD,主要包括地图状萎缩、玻璃膜疣等主要病症。另一类是以血管新生为特征的湿性AMD,有时伴有出血症状。干性AMD为多发病变,发病率约为AMD总发病率的80%左右,但是导致患者病发致盲的主要病因为湿性AMD〔7~9〕。根据临床表现、视力检查及眼底镜检查可以确诊。其中渗出性黄斑变性发生血肿时,需要与脉络膜黑色素瘤鉴别,影像学检查及荧光造影有助于诊断,两者预后及治疗方法差异很大。激光光凝新生血管可以延缓病情发展。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是目前临床广泛应用于活体的一种无损伤的成像技术,其原理主要应用了光学的干涉现象〔10〕。OCT技术首次发明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被发展应用于临床各种疾病的诊断。此技术具有极高的分辨率和灵敏度,并且可对活体进行实时客观定量的分析检测,且可重复性高〔11,12〕。OCT能够给出各部位组织的高空间分辨层析图像,因此可以检测出各种黄斑病变,尤其是在疾病早期诊断中较其他诊断方法精确度更高。它可以精确显示眼内各个层面的位置和结构,在显示活体眼内结构的断层图像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它可对眼底各个部位的结构进行检测,如对黄斑部位的出血、新生血管生成等病变异常具有较高检出率,并可以对视神经的杯盘比、神经纤维厚度等通过精密的计算达到量化〔13~15〕。
AMD可以导致视网膜病理性增厚,发生黄斑部神经纤维层增厚,视力下降。OCT技术可以量化检测出黄斑部神经纤维层的厚度,无论对干性AMD或湿性AMD均有较好的检出效果〔16,17〕。另外新生血管是很多眼部疾病检测的难题,OCT可以清晰地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位置、范围和具体形态,从而对新生血管病变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大意义。当前OCT四代增加了模拟成像的技术,可以对眼部精细结构做出模拟重建,因此,OCT检测技术在今后眼科临床检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应用地位。
综上,对AMD的检查中,相对其他检测方法,OCT技术灵敏性及特异性较高,且具有非接触性及对机体伤害小的特点,在目前的AMD病变检查中显示出非常重要的作用。
4 参考文献
1吉明霞, 彭 惠.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检查对黄斑疾病的诊断意义[J].国际眼科杂志,2010;10(5):888-90.
2卓 耀,彭廷云 .启明丸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Hcy水平的影响〔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3;23(1):36-8.
3陈 松, 姜天乐, 崔兰君, 等.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共焦激光断层扫描和视网膜厚度分析在老年性黄斑变性检查中的对比研究〔J〕. 临床眼科杂志, 2007;15(1):3-6.
4张 风, 马 凯, 王光璐, 等. 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观察〔J〕. 中华眼底病杂志, 2000;16(4):220-3.
5李 婷, 王邵飞, 吕晓英, 等. 渗出型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结果分析[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10;20(5):298-9.
6李 钫, 邢怡桥, 江双红.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用于黄斑前膜临床诊治的探讨〔J〕.中国医师杂志,2005;7(1):70-1.
7李云环.手术治疗老年性黄斑变性致大量视网膜下及玻璃体积血56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4): 932-3.
8刘 杏. 眼科临床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学〔M〕.广州 :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100,114.
9刘小琦.CFH、CFB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中国人老年黄斑变性的相关性研究〔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3;5(1):15-20.
10郑吉琦, 王 青. OCT在视网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青海医药杂志, 2008; 38(12): 4-7.
11景高云,雷 澄,王春莲,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国临床护理,2013;5(2):129-31.
12刘清云,胡 洁,胡逸群,等.糖尿病患者有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OCT临床分型[J].中国实用眼科杂, 2009;27(3):251-4.
13刘小琦.采用SNaPshot方法对中国老年黄斑变性与C2和C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进行相关性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3):285-7,90.
14杨炳建, 陈 兵, 张卯年.老年人特发性黄斑前膜手术前后OCT图像的临床观察与比较〔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7;6(4):2545-8,260.
15杨 佳,王慧娟,张 红.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OCT图像特征临床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13;21(1):9-11.
16戴荣平, 董方田, 于伟泓, 等. 特发性黄斑前膜的3D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J〕.眼科研究,2009;27(6):486-9.
17曹 葭,姚 勇,傅东红,等.无锡市50岁及以上人群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13;31(4):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