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化疗对老年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及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影响

2014-09-12 08:48李艳群马丽丽高竹林王文丽赵丽萍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4年9期
关键词:输液黏度血液

李艳群 马丽丽 高竹林 王文丽 赵丽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老年病科,湖南 长沙 410083)

血液流变学是反映机体血液黏滞性、浓稠性、聚集性和凝固性的重要依据〔1〕。研究证实癌症早期已出现血液流变学改变〔2〕。恶性肿瘤患者的多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如全血黏度,血液黏度、红细胞聚集指数等均比正常人群高〔3〕。随着年龄增加,机体的血液黏滞度也相应增加。大量文献证实,老年患者存在明显的血液流变学障碍,加上肿瘤患者本身就具有高黏滞血症,老年肿瘤患者处于一种极高危的血液黏度恶化状态〔4〕。肿瘤患者多采用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进行化疗,化疗药物可直接输入到血流量大的中心静脉,使药物渗透压及浓度迅速降低。本研究探讨PICC化疗对老年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和输液并发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入住我院肿瘤科并且初次进行化疗的老年患者67例。其中31例行PICC化疗为实验组,男19例,女12例;年龄60~79岁,平均(64.67±6.62)岁;肺癌7例,胃癌7例,直肠癌9例,急性白血病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4例。36例经外周静脉留置针化疗为对照组,男27例,女9例;年龄60~74岁,平均(61.27±4.43)岁;肺癌1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6例,急性白血病4例,胃癌3例,直肠癌3例。两组患者的化疗方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卡式评分≥60分,预计存活期大于半年,两组性别、年龄、肿瘤类别等构成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

1.2采血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入院后第2天清晨(尚未行化疗)及化疗4个周期后的清晨用静脉采血针采集肘前静脉血5 ml后置于肝素抗凝管中;采血时患者空腹、情绪平稳,女性患者均已绝经。

1.3血液流变学指标 血标本采用北京赛科希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SA-5600全自动血流变测试仪进行测定,以3 000 r/min的速度在37 ℃下离心30 min,于4 h内测定全血黏度值(切变率分别为1,5,50,100,200),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全血相对指数(高切、低切)、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黏度(高切、低切)、红细胞变形指数和刚性指数。

1.4输液相关并发症观察指标 ①臂围:化疗4个疗程后,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侧肢体与另一侧肢体同一部位臂围。②皮温:化疗4个疗程后,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置管侧肢体与另一侧肢体的皮肤温度。③皮色:观察置管部位皮肤是否有发红、发绀和发黑等变化。④局部疼痛:评估两组患者输液和置管局部有无疼痛。⑤穿刺点感染:观察并比较两组穿刺点是否有化脓感染的征象。⑥浅静脉炎:0度:无症状;Ⅰ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无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Ⅱ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未触及硬结;Ⅲ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Ⅳ度:局部疼痛、红肿或水肿,静脉有条索状改变,可触及硬结,长度大于2.5 cm;观察时只要有Ⅰ度以上(含Ⅰ度)的静脉炎表现即视为静脉炎。⑦自觉症状:询问两组患者局部有无红、肿、痛等症状。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协方差分析、χ2检验。

2 结 果

2.1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比较 两组患者化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输液相关并发症的比较 实验组在臂围变粗、疼痛、皮色改变、浅静脉炎和自觉症状等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皮温升高和穿刺点感染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化疗后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协方差分析

表2 两组患者输液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n)

3 讨 论

老年患者本身即存在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而肿瘤患者体内瘤细胞释放的肿瘤因子作为促凝因子作用于外源性凝血系统,导致了血液中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升高,表现出血液高凝、高黏状态〔5〕,而血液黏度过高很容易导致肿瘤患者出现血栓,危及患者的生命。有文献报道,如果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升高且没有表现出临床异常症状,也没有伴随其他疾病发生,那么这个患者很有可能处于癌症早期阶段〔6〕。同时血液流变学改变会促进肿瘤细胞转移,这是因为肿瘤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流缓慢,血中携带的转移性癌细胞会停留在血管壁、内皮细胞或者血栓上,逃避了免疫系统和药物的攻击,进而穿越血管壁侵入到新的组织中,实现了肿瘤转移〔7〕。

化疗药物浓度高,刺激性强,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和血管有一定的作用,并可能影响机体血液流变学指标。林胜友等〔8〕发现,化疗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患者的血液高凝状态可能也有改善作用。赵中苏等〔9〕研究表明,化疗抑制了肿瘤细胞的生长,其所分泌的具有促凝作用的物质也大为减少,所以血液高凝状态会得到改善,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在化疗后均有降低。

本研究说明PICC在血管内并没有产生异物性和对老年患者的血流变指标产生显著影响,其化疗前后血流变指标的改变原因可能是化疗药物的作用和肿瘤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对血液中有形成分的影响,而不在于导管对其的作用。

东文霞等〔10〕报道,PICC留置时间为19~123 d,平均66 d;静脉留置针一般不超过96 h。留置PICC能够减少静脉穿刺次数,避免对局部皮肤和血管壁的破坏;减少患者肉体的疼痛和精神的恐惧,能够有效缓解疼痛。使用浅静脉留置针化疗,药物外渗率高达62.6%〔11〕;且由于外周血流速较慢,药物在血管中停留时间较长,引起周围组织坏死、皮肤发红、手臂肿胀、臂围增粗。PICC直接到达上腔静脉入口处,高浓度的药物被大流量的血液所稀释,药物外渗率低,保护了穿刺侧肢体皮肤和血管,有效避免了输液侧肢体臂围变粗和皮色改变等,并且局部烧灼感、浅静脉炎的发生率都会降低。

综上,PICC虽然是长期留置血管内的异物,但并未产生其他不良影响。PICC穿刺部位浅表可见,穿刺周围无重要器官,可避免造成血气胸等致命并发症。因此,PICC是一条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较高的无痛性输液通道。

4 参考文献

1陈洪军,陈春华,吕志伟.肺癌患者血液流变学检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10;15(4):577-8.

2付小蕾,田 利,刘 玫,等.肿瘤病人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3;17(1):4.

3刘 燕,张原琪.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1;9(20):43-4.

4陈 涛,钟 庆,张 英,等.老年与青年直肠癌患者静脉麻醉期血液流变学变化的对比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3):271-3.

5李佩章,王 英,雷考宁,等.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分析〔J〕.临床肺科杂志,2009;14(11):1439-40.

6陆 军.恶性肿瘤血液流变学改变82例临床分析〔J〕.社区医学杂志,2009;7(7):63-4.

7王小侠,周剑影,郭晓癸,等.伴有远处转移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研究〔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2;12(3):238-9.

8林胜友,孙晓南.盐酸表柔比星对消化道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01;22(5):256-7.

9赵中苏,李 磊,高培松,等.原发性肺癌化疗前后的血液流变指标观察〔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1992;2(2):17-20.

10东文霞,乔爱珍,李新华.PICC插管与锁骨下静脉插管在血液病患者中的应用比较〔J〕.中华护理杂志,2003;38(1):31-3.

11陈伟芬,朱 华,赵秀英,等.乳腺癌患者化疗期间不同静脉输液途径的选择与血管保护的关系〔J〕.护士进修杂志,2006;21(2):105-7.

猜你喜欢
输液黏度血液
有机蜡对沥青黏度影响的研究
高黏度改性沥青黏韧性的影响因素
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治疗银屑病疗效观察
比较高通量血液透析与血液透析滤过在尿毒症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圆珠笔用低黏度油墨》等行业标准批准发布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扩链增黏回收PET的特性黏度和结晶行为研究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提升血液与血管力的10个生活习惯!
颈枕输液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