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美仙
学校首先意味着书籍
“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人的全面发展及其丰富的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欢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一所学校也可能缺少很多东西,可能在许多方面都很简陋贫乏,但只要有书,有能为我们经常敞开世界之窗的书,那么,这就足以称得上学校了。”(《帕夫雷什中学》 )
“一个人终其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会超过2000本,而且其中相当大的一部分(不少于半数)是应当在上学的年代里读过的。”(《给教师的建议》)
“应当同社会各界共同关心,使学校图书馆配齐所有供儿童阅读的书籍。凡是列入世界儿童文学宝库的名著,即使在每一个最小的、最边远的学校里,都应当设法购齐。”(《给教师的建议》)
在帕夫雷什中学,书籍是学校必不可少的,拥有无比高尚的地位。在帕夫雷什中学的图书馆里,藏书1.8万册,而教师的私人藏书有4.9万册。馆内收藏有俄罗斯、乌克兰、白俄罗斯、保加利亚、波兰、捷克、德国等文学中所有最有价值的作品,以及许多东方作家的著作,还有适于学龄前和学龄早期阅读的书籍。藏书中包括列入世界文学宝库的所有著作,以及应当在童年和青年早期必读的最低限度的那些书籍。同时,帕夫雷什中学还建有专门的阅览室。苏霍姆林斯基亲自严格地挑选供少年们阅读的书籍,共有360种。这个阅览室,被命名为“思考之室”。
其实,在古代中国,学校(那时大多称之为私塾)就是这样朴素的、本质的:几个年轻的学子,手捧一卷发黄的古书,大声地读着,读着。朗朗的书声,在并不宽敞也并不明亮的草堂或者茅舍里,回响。
这样的场景引人遐想,令人深思。确实,学校首先就意味着书籍。如果没有供学生阅读的足够的书籍,还谈何学校呢?
其实,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图书资源,并不难为。它需要的只是领导的重视。简而言之,就是学校选派热爱读书责任心较强的老师负责,及时清理、归类原有图书,登记造册,并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图书借阅制度,定期开放。如果条件允许,还可适时举行图书展览,或者图书推荐会。
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
“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没有这样的阅读,一个人就会受到精神空虚的威胁。无论什么都不能取代书籍的作用。”(《给教师的建议》)
“一个人在少年时期和青年早期读过哪些书籍,书籍对他意味着什么,这一点决定着他的精神丰富性,决定着他对生活目的的认识和体验。这一点也决定着青年人的观点和情感的形成,决定着他对自己的义务的态度。”(《给教师的建议》)
“只有当一个人在上学年代里爱上书籍,学会从书籍里认识周围世界和认识自己的时候,他在毕业以后的自我教育才有可能。如果在学校年代里没有打下这个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在走出校门后不知阅读为何物,或者只局限于看那些侦探小说,那么他的精神世界就是粗鲁的,他就会到那种毫无人性的地方寻求刺激性的享受。”(《给教师的建议》)
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关于阅读的建议近10项,可见苏霍姆林斯基对书籍、对阅读的极度重视。确实,在苏霍姆林斯基的心中,书籍的作用是不可取代的。他确信,书籍是学校集体精神生活的丰富源泉。因为书籍既可以帮助学生扩充知识,提高智力,又可以激发学生思考世界,形成健康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过上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为此,他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2000-2004年任教高中语文期间,我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了广东省“朝阳工程”读书活动。那几年,我通过动员学生购书、淘书、向学校图书馆统一借阅图书等方式,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名人传记”“古典诗歌”“现代小说”“当代戏剧”等系列图书几百册。并为孩子们精心准备了“名著推荐课”“经典赏读课”等课程,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撰写读书笔记。在这几年的读书活动中,有许多孩子从书籍中汲取了力量,获得了良好的发展。其中东源中学2001级(3)班的朱晓敏同学,原是一个十分叛逆、不爱学习、与班主任及科任教师屡屡冲突、被学校政教处多次警告的女孩子,但是,在我热情组织的班级读书活动中,她逐渐受到感染并爱上了阅读。她申请加入东源中学绿岸文学社和绿岸读书协会后,整天沉迷在书籍的世界里,读了大量的文学名著,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多次在读书沙龙中交流读书心得。慢慢地,她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发生了转变。她热爱生活,感恩老师,热心公益事业,被选为绿岸文学社社刊的主编。后来被评为广东省朝阳工程“读书活动先进个人”,并于2004年考入肇庆学院音乐教育系,2008年本科毕业后回母校任教。现在已经成长为我县的骨干教师,辅导的“天籁之音”民乐团多次在河源市中小学艺术展演中获得器乐类一等奖。
这几年推动读书活动的经历,使我进一步坚信,书籍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只要有给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就可以将孩子们引领到明亮的、开阔的、高尚的智力世界,让孩子们过上富有情趣的、丰富的、充实的青春生活。否则,一切的说教都是苍白无力、令人厌烦的。
当然,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自身是否真正热爱阅读,并愿意为之付出热情和心血。
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
要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学生智力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因此,教师首先要做一个爱书人、读书人。因为,“真正的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经成为一种传统”。(《帕夫雷什中学》)
帕夫雷什中学共有35名教师,其中25名有高等教育程度的教师中,有12人是在该校任教后修完师范学院或大学函授课程的;在不具备高等教育学历的教师中,有6位教师正在参加高等教育的函授学习。就是这样一群学历起点并不高的教师们,以强烈的求知欲和高涨的读书热情,积极藏书、读书。据《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育教学工作成功的保证》一章所介绍:全校教师的私人藏书有4.9万册,如文学教师B.T.达拉甘的私人藏书有1000多册,苏霍姆林斯基和A.H.苏霍姆林斯卡娅的藏书甚至达1.95万册;学校订阅有供教师阅读的学术性刊物《哲学问题》《自然》等;每个教师都订有几种杂志和几份报纸,彼此间还互相交换;教师集体经常围绕H.C.卢金的《少年心理学》等著作展开激烈讨论;学校教师每月两次向同事作《社会生活与道德教育》《人的心理病态偏差》等学术问题讲演。
毫无疑问,正是热爱读书的苏霍姆林斯基,倡导并实践着“真正的教师必是爱书者”的金科玉律;正是这群乐于分享的教师们,继承、发扬着这种爱好读书的优良传统;正是这种热爱读书的优良传统,为帕夫雷什中学打造了一支业务精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将帕夫雷什中学推上了世界名校的行列。
我之所以坚信这一点,是因为我也和帕夫雷什中学的许多老师一样,因为阅读而逐渐成长起来。1999年,当我告别山村学校跨入县重点高中东源中学的校门时,质疑之声不绝于耳。有的说:“她只读过中师,连高中都没读过,怎么会教高中呢?”有的说:“连大学的门都没跨进去,就来教高中,真好笑!”……面对质疑和嘲笑,我默默地拿起了教育书籍。是《中学语文教学参考》《语文教学通讯》等语文期刊,让我了解了最前沿的中学语文教学教研动态,大胆尝试了许多备受学生欢迎的、敢于创新的课例;是《魏书生文选》《李吉林情境教学法》等教育专著,引导我勇敢地实践六步教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教学法……那段时间,我日夜沉迷在书籍的世界里:备课时,要查阅很多的书籍资料,这样的课才能更加的丰盈、灵动;课余时间,不管是吃饭还是睡觉前,甚至在厕所里,我无一不是手捧书籍,默默记诵,孜孜不倦,这样的生活才更加充实、快乐。
我要感谢书籍。正是对书籍的迷恋,使我迅速成长为一名合格的高中语文老师,并先后被任命为文学社负责人、年级备课组长、我县第一个课题研究“作文三步法教学实验”的负责人,直至后来成为县中学语文教研员。
正是基于读书促我成长的历程,所以任职语文教研员十年来,我坚持制定读书活动方案,组织教师“读一本好书”征文活动、演讲活动,评选“读书活动优秀辅导老师”,努力推进教师读书活动。于是,在东源县渐渐涌现出一批热爱读书的教师。
让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
苏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学工作了33年,其中任职校长26年。33年来,他悉心观察学校发生的人和事,经过认真的分析、总结,他发现,教育的全部问题都可以归结于阅读问题。
“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知识态度冷漠,头脑不灵活了呢?就是因为他们不会阅读!”(《给教师的建议》)
“因此,必须教给学生读书,教他在读书的同时认识自己,教他从书籍里受到教育,并且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给教师的建议》)
“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不仅是指规规矩矩、认真努力地完成功课。一个人可能以不坏的、甚至是优秀的成绩从学校毕业,但他可能完全不知道什么是智力生活的世界,没有体验过与书籍交往的巨大乐趣。所谓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这是指去接触最美妙的文化领域,体验到一个深知文化财富的真正价值的人是多么胸襟宽阔。”(《给教师的建议》)
在经过这般严密的观察、思考之后,关于如何办好帕夫雷什中学这样一所典型的农村中学的思路,终于彻底清晰。苏霍姆林斯基的办学思路就是从抓全体学生的阅读入手。他完善了图书馆、阅览室。他带领全体教师一起购书、读书。他号召全体教师,在所有课程中都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并且向老师们发出了饱含深情的号召:“请不必害怕把学校教学的整块时间用在让学生读书上面去!你不必害怕让学生花一整天的时间到‘书籍的海洋里去遨游。让书籍以欢乐的激情去充实年轻的心灵吧!让书籍去占据青年时代吧!”
于是,爱书的苏霍姆林斯基和一群爱书的老师们一起,带领全校学生一起藏书、读书。首先,引导学生积累藏书,“我们学校的每一个学生,到小学毕业时拥有200-250本个人藏书,个别学生拥有400-500本书”。其次,经常开展赠书活动,“逢到学生的生日、图书节、少先队组织周年纪念日、学生入队和入团的日子,学校、少先队组织、家长委员会、校长都会给学生赠送书籍”。第三,组成“读者协会”,每周为成人和儿童举办一次读书活动。另外,通过在“文艺朗读晚会”或晨会上朗读优秀文艺作品,培养学生对反复阅读的需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几本经常反复阅读的心爱书籍。
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且反复强调的,那就是努力使每一位少年都有一本他“自己”的书。“阅读这样的书是一种自我总结,是自我教育的开端,是面对自己良心的自白”。“我坚定地相信,少年的自我教育是从读一本好书开始的,并且表现为他能用最高的尺度——那些英勇的、忠于崇高思想的人们的生活来衡量自己。而如果在少年的生活里只有上课、听讲和单单为了识记而死抠书本,那么这种自我衡量、自我认识就是不可能的”。
这就是苏霍姆林斯基!既富含哲思,又信念坚定。时光荏苒,一个世纪悄然而逝,苏霍姆林斯基的激情依然犹在眼前,令人感动,让人向往。
当然,我们教师中也不乏引领学生读书的先行者。
我县书香班级优秀辅导老师、上莞中学的陈丹老师就是其中的一位。她在《寻找成长的伙伴——班级读书活动总结》一文中写到:“首先,我从家里带来了几十本书籍,包括中学生必读名著、散文、哲理小说等,在上课时抽出时间来向学生推荐,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而且告知他们可以到我的宿舍来看或者借回家去看。慢慢地,中午休息时间或晚修下课后,来看书的和来借书的学生都多了起来,我的书很快就被借空。接着,我呼吁全班同学一起捐出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布置班级图书角,同学之间把好书换着看,资源共享。如今,我班的班级图书角已有图书200多册。然后,我们还布置了班级的墙壁,设置了‘佳作欣赏,张贴同学们的读书手抄报和读后感,介绍有效的读书方法……另外,我提议在班上成立班级读书小组,定期开展读书心得交流活动。”
在这些热心推动阅读的老师们的带领下,许多孩子迷上了阅读,成为我县冉冉升起的“阅读之星”。县实验中学的陈振俊在《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书》中深情地表达:“当我读到一部名人传记时,往往都会被里面的人物所感动,被他们的坚强不屈所征服,被他们的自信所感染,于是犹疑的我变得更加坚定、成熟、稳重,更加自信勇敢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当我读到揭示人性弱点的散文时,往往又会对照自己,使我能够勇敢地面对和克服自己的弱点,发挥自身的长处,挖掘自己的潜能……生命的历程中,我会与书结伴同行,一起终老。我的世界不能没有书。”
就是因为有一批这样热爱阅读的老师和学生,才让我觉得,我们目前还很落后的教育,依然升腾着年轻的希望。我相信,只要爱书、爱读书的学校领导、老师、学生越来越多,我们的学校就会成为真正的读书的乐园,其教育质量的提高自然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