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舒瑶
海明威是20世纪享誉世界文坛的美国作家。他擅长塑造男性角色,打造“硬汉子”形象。然而,他的很多作品也从侧面刻画了不少独特的女性角色,真实地记录和描述了她们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雨中的猫》就是一篇以女性为主体、从女性视角来反映女性主体意识的短篇小说。本文通过对《雨中的猫》中的环境、旅店老板以及“失而复得”之猫的描写分析,阐述父权社会制度下女主人公主体意识如何从迷茫到削弱直至丧失的过程。
海明威是20世纪世界闻名的美国作家,他在很多作品中所塑造的“硬汉子”形象给世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其笔下所刻画的女性角色却常常被人们所忽略,他也因此一度被一些文学评论者认为是一位患了“厌女症”的作家。但他本人却认为,“女性人物最难处理, 但当别人批评没有你所写的这种女人时,你千万不要担心。那只表明你的女性人物不同于他们的女性人物”。海明威所谈到的女性人物处理的困难性说明了他在作品中无论是对女性人物的选取还是刻画都有较高要求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从选材来说,他所关注的女性往往是当时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她们被父权社会“男尊女卑”的主流思潮所左右,主体意识在“温情犹存”的错觉中难以找回,甚至丧失。她们正如一轮月亮,虽有自圆自缺,但借助的永远是太阳的光芒。从写作手法来说,他在描写“不同于他们的女性人物”时,往往不像描写“硬汉子”那样平铺直叙,而是通过对周围事物、人物的描写,从侧面刻画她们丰富的内心世界,从而反映女性主体在现实世界中的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而这一独特之处通常被人们所忽视。《雨中的猫》就是其中一部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这篇小说创作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当时世界各国正经历着一段相对和平的时期,同时女性主义运动也在悄然掀起第一次浪潮。作为一位对社会问题极具敏感性的现实主义作家,海明威已经意识到了当时的父权社会制度与女权思想的矛盾抗争已经存在着不可调和的趋势,但他没有公开倡导和支持女性主义,而是将自己在此方面的关注与努力渗透于作品之中,试图通过含蓄内敛的基调从侧面去描写他那个时代部分女性迷茫、痛苦、挫折与渴望平等、幸福的主体意识。本文通过对《雨中的猫》中的环境、旅店老板以及猫的描写的分析,阐述资本主义社会父权制度下女主人公的主体意识如何从迷茫到削弱直至丧失的过程。
《雨中的猫》是一篇仅有几千字的短篇小说,讲述了一对年轻美国夫妇来意大利旅游时在一家旅店住宿期间的一次经历:旅馆外小雨淅淅沥沥。旅馆内百无聊赖的妻子透过窗户凝视屋外,发现了一只躲在花园里的桌子下面避雨的猫。油然而生的怜悯之心促使她急忙下楼去捉那只可怜的猫。对于妻子的所作所为,丈夫态度漠然,枕着高高的枕头沉湎于自己独享的书中世界。楼下柜台前,妻子遇到了热心的老板和酒店侍女。捉猫未果,妻子失望地回到了房间。由于自己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感情无法释怀,她又多次向丈夫提到猫以及头发、银器、衣服等女人所关心的东西。为了摆脱妻子的纠缠,冷漠的丈夫索性告诉她去找本书读读。最后,旅店的店主差侍女送来一只大花猫。
“以景生情,情景交融”虽说是用来刻画小说人物内心世界的主要手段,但很少有作家将这一写作手法大篇幅地应用于仅有几千字的短篇小说中。一向惜墨如金的海明威打破了这一常规,在小说《雨中的猫》的开篇就用了大段文字对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进行了一番详细的描述:雨中的旅店、大海、公园、长椅、纪念碑及广场。环境是小说中奠定人物感情基调的主要元素,这些看似普通、客观的环境描写不仅帮助读者形成了阅读视觉,更重要的是,间接地向我们诠释和烘托了女主人公迷茫、纠结、彷徨、未来难料的心理状态。
小说的开头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人物:他们是旅店里仅有的两位美国人,上下楼梯遇到的都是陌生人。异国他乡,到处都是陌生的面孔,这一描写向读者暗示了丈夫应该是妻子的唯一依靠,但沉浸于书中的他让百无聊赖地站在窗前的妻子感到无比孤寂,似乎不知自己从哪里来,也不知往哪里去,前景难料,命运未卜,为下面的环境描写奠定了暗淡的情感基调;在常人的意识中,大海往往给人一种博大、宽广、视觉开阔而又心情舒畅的感觉,但海明威笔下雨中的大海很难让一个孤寂漂泊的女人产生此类感想。内心的孤独感只能使她觉得自己像一只在大海上漂泊的小船,命运迷离,变幻莫测;只能让她想到人生起伏如海水涨落,人世匆匆,夫妻情感难料,如雨中的大海深不可测,如一波又一波的海浪那样短暂、单调与孤寂;公园给人的感觉往往是轻松浪漫的,很容易使人想到和平、鲜花、幸福以及棕榈树下绿色的长椅上依偎在一起的情侣。但雨中的花园带给女主人公的不是欣赏美景的愉悦,不是与丈夫共同享受微风细雨中的浪漫,而是独自站在窗边的孤寂与失落;此外,公园中鲜花围绕、翠柏相荫的战争纪念碑很容易使人对死者油然而生感激、怀念之情,但雨中的纪念碑只能使人联想到战争、流血和牺牲的场景,象征着人类悲伤与死亡的发源地;空旷的广场,幽暗的光线暗示女主人公荒芜、孤寂而又无所依托的情感世界。总之,这种能由视觉印象引发心理感受的环境描写展示给读者一个迷茫的女性主体:自己经营的婚姻公园是鲜花盛开还是枯树败草?是丽日椰风还是雷电交加?是爱情的里程碑还是代表死亡的纪念碑?
笔者认为,资本主义父权制下失去主体意识的女性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前者是指那些完全失去了社会地位、自由和权利的女性,她们与男性之间存在着绝对的屈服和绝对的抗争;而后者是指那些在父权制的影响下,自身的主体意识影随于男性主体意识,内心的屈服与抗争相互交替、相互抵消的女性。《雨中的猫》中的女主人公属于后者,丈夫的冷漠使得她拥有强烈渴望自由、独立的女性主体意识和她对资本主义社会父权制度的抗争,但其每次的觉醒和抗争意志一次又一次被那位不陌生的“陌生人”——旅店老板的言行削弱,甚至化解。
小说中,丈夫除了看书以外,对妻子的一举一动以及寻猫的想法一直漠不关心。当妻子真的不顾外面下着雨,冲下楼去寻猫的时候,他也只是例行公事般地应付了一句“我去捉”,但并没有付诸行动。在描写夫妻矛盾时,海明威没有运用激烈的言辞对抗和肢体冲突,而是将其体现于出奇的平淡之中,因为过于平淡的婚姻和爱情潜藏着可怕的危机,夫妻间的“冷战”往往是婚姻结束的前兆。丈夫不经意的或应付似的言行使得妻子执意去捉那只与自己“同命相连”的猫,一方面是女主人公出于对“雨中猫”的怜悯之心、同情之感;另一方面也是她对丈夫一贯冷漠态度的反感与反抗,是无奈、寂寞时渴求爱的挣扎。此时失去丈夫关心和爱抚且满怀怨恨的她在寻猫的途中碰到了旅店的老板。老板的细心和体贴,与丈夫对妻子的冷漠在海明威的笔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妻子倍感温暖,同时怨恨也消融在老板的“温柔乡中”。作者用了很多“喜欢”描写了那位妻子与旅店老板的寒暄以及看见老板时的心理活动:“她喜欢他。她喜欢他那种任劳任怨的死板的严肃态度。她喜欢他举止端庄。她喜欢他那乐于为她效劳的模样。她喜欢他那当老板的自以为是的神态。她喜欢他那苍老而厚实的脸孔和一双大手。”
当她寻猫未果,怀着失落怅然的心情回来走过柜台时,“老板从办公桌后面向她点头哈腰,她内心感到这是小事,也是麻烦事。老板使她觉得这事虽小,却也是挺要紧的。她一时感到这太重要了”。老板客气地点头哈腰、出于关心的礼貌的答话以及谦恭卑微的态度,尽管是旅店任何一位员工对每一位客人都可能有的态度,但在这位情感被丈夫“搁浅”的美国太太眼中却被无限放大,成为极具吸引力的优点,让她在感受到自己被人尊重的同时,体会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定格了自己的社会主体地位。
从表面来说,她所喜欢的这一切,正是她丈夫所严重缺失的。丈夫对她没有言语的抚慰和行动的关切,老板的关怀和尊重满足了她在丈夫那里得不到的情感需求。这让她感到自己在丈夫面前没有过的主体地位和自我价值得到了满足,让她在复苏了或者说开始了对生活的新憧憬的同时弱化了对丈夫的抵制与反感。总之,在资本主义父权制下女性根本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更令人可悲的是,她们的抗争甚至可以被“微笑”、“点头哈腰”等这些常规的礼貌举动无情地化解。这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父权制下女性的悲哀,她们没有真正的自由和权利,难以满足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难以在社会中找到自我。即使得到了,也只能是男性相互尊重光环下所折射出来的“余光”。文中的女主人公依然受制于丈夫和这个男性社会:在家庭中没有权利,孤魂似的游离尾随于丈夫的身边,饱尝丈夫的冷淡与漠然;在男性社会中,女性没有独立和自由,她们只能在丈夫的“面子”下受到“尊重”,从而使“自尊心”不断地在伤痛中得到抚慰。这充分说明了这个社会根本就容不得女性的独立和自我,女性为争取自我和独立的一切努力都是徒劳,只会被漠视和反对,遭到无情的打击。这些来自男性的无情与“温柔”的反对都使得她们所有的努力、希望和抗争最终化为泡影。她刚刚复苏和觉醒的自我意识瞬间破灭,留下的只是她在痛苦中苦苦挣扎。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男权制度下对男性地位的肯定、尊重与维护,也是对女性地位的否定与弱化。女性偶尔所体会到的主体意识,也是在对男性尊重基础上的“副产品”。假象让女主人公变成了“温水中的青蛙”,主题意识慢慢丧失。
在旅店老板那里得到的尊重和关心,美国太太也想从丈夫那里得到,甚至想比从那儿得到的还要多。回到房间时,妻子喋喋不休,作者在描写时用了八个“want”来进一步道出她心中的所思所想:“我想把头发拉到后面打一个舒服的结。我想要一只猫,想让它坐在我的大腿上。”“我想用自己的银器用餐,而且要用蜡烛。我还想四季如春,我可以在镜子前梳我的头发,猫和新衣服我也想要。”“不管怎么样,我要一只猫。如果我不能留长发或有其他的快乐,那么我总可以有只猫吧。”……如此多的愿望,如此强烈的要求,都来自于男权社会制度下女性内心深处积蓄已久的呐喊。丈夫和妻子的矛盾随着妻子主体意识的觉醒进一步加剧。但丈夫的一声“闭嘴”,让她所有的希望成为泡影。无论丈夫的绝情还是老板的“柔情”,都使女主人公认识到,她从丈夫那里得不到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东西,她的精神近乎崩溃,感觉婚姻似乎走到了尽头。但在小说最后,旅馆老板派人送来一只猫。这样的结尾似乎让所有人都觉得是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美国太太在如愿以偿的同时,心理上彻底地脱离了丈夫,因为丈夫不能给她的,别人却可以给她。从正常婚姻的角度来看,这是一个荒谬的逻辑。但正是这一逻辑使这位美国太太游离于或被左右于丈夫和尊重她丈夫的人之间,其本身的主体意识彻底丧失。
海明威的《雨中的猫》描述了西方妇女在父权制度下争取解放、主张男女平等的萌芽思想。小说在揭示和批判了男权思想的同时,从女性的视角细致地描绘了她们内心的需求、苦闷和挣扎。现实境遇使她们萌发了一定的自我主体意识,但这种想依靠自身的努力改变现状,冲破性别束缚、获得独立和自由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对社会的抗争却处处受到“温柔”的抵制和压抑,强大的男权社会以及女性自身的弱点使她们刚刚复苏的女性意识在瞬间丧失。
[1]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M].陈良廷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5.
[2]威廉·怀尔编.四十年来的精选文章和报道[M].孙强译.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5.
[3]宋元康.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海明威《雨中的猫》浅析[J].大理师专学报,2000(9):52-55.
[4]贾艳萍.女人和猫——析海明威短篇小说《雨中的猫》的象征意义[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6(9):105-107.
[5]陈慧.海明威的女性视角解读——评《雨中的猫》和《白象似的群山》中的女性意识[J].时代文学,2006,(3).
[6]王慧,徐凯.海明威笔下的女性[J].二十世纪文学,2000 (2):33-43.
[7]曹巧欣.风雨飘摇的新女性——《雨中的猫》:女性意识的觉醒[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8]Ernest Hemingway. The Short Stories of Ernest Hemingway[M].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7.
[9]Lodge, David. Analysis and Interpretation of the Realist Text: Ernest Hemingway’s Cat in the Rain[C] //Zhang Zhongzai. Selected Readings in 20thCentury Western Critical Theory.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