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贺进
隋绍元坐在启东江边的办公室等待采访。
细雨霏霏,湿漉漉的江畔矗立着一座50层楼高的龙门吊,如一扇巨型“凯旋门”,鹤立于船厂的钢铁队伍中,俯瞰浩浩长江。倘若晴空万里,在10公里以外的崇启大桥上就能望见它橘色的身影。
“宏海号”,这座世界目前最大的龙门吊,起吊能力2.2万吨,有50层楼高,可吊起400节高铁车厢。它是全球第二大陆地石油钻机制造商——宏华集团总裁张弭的作品。55岁的隋绍元是建造总指挥。
竣工70%的“宏海号”已吸引国外客户慕名而来,包括一座3.2亿美元的半潜式平台建造授予函,韩国船东也将2亿美元的油轮交给宏华集团建造,这些都要用“宏海号”吊下水。
宏华集团“入海”
“张总说,要做一个大吊车,把海洋平台吊起来,直接放到水里。”2009年底,隋绍元初到港口小城江苏启东,并没有被张弭安排做老本行海洋钻机,而是参与大型起重机的设计。
宏华集团的“下海”路径很独特:张弭放弃了在船坞建造海洋平台的传统路子,挪到岸上建造。
宏华集团原是中国石油的下属企业。1997年底改制后,张弭等管理层成为股东。成立十年间,一直主攻海外的陆地钻机和零配件市场。
目前全球有700多台宏华集团生产的钻机在工作,但其利润都来自陆上钻机。单一业务也让宏华集团在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亏损1.27亿元。加之在全球范围内,油气开发从陆地转向海洋的趋势明显。2008宏华集团在香港上市募集的31.9亿港币中,六成用于海洋项目。
张弭曾告诉本刊记者,他们希望在2017年前后,海工业务至少与陆地持平。
宏华集团的考虑是,钻机包占了海洋石油平台利润最高的部分,而它的陆地钻机市场占有率全球领先。
“钻机包之于海洋平台的作用,相当于CPU之于电脑,宏华制造海洋钻机平台的优势在国内独一无二。”隋绍元说。
“宏海号”需要投入3.7亿元,占宏华集团整个海洋投资的五分之一。能不能发挥作用、带来效益?新生事物,技术上有无隐患?出了问题对宏华战略的影响如何……业内、企业内部都有担忧和争议。
隋绍元是张弭“海工产品陆地造”理念的支持者,“宏华在海工行业影响力目前还不够大。必须给‘武林高手们露两手,以获得江湖认可。‘宏海号可以克服水深瓶颈,而且宏华未来的订单会涉及低中高端市场,如果建一个海洋平台用一两年占据着一个大船坞,也是不切实际的。”
“宏海号”对用户也有吸引力。用它造海洋平台,会比传统造法工期缩短20%~30%,成本降低5%~10%。
最终张弭说服了董事会。
难度如建“鸟巢”
张弭先提出方案,让宏华海洋在方案基础上进行优化。
宏华海洋副总经理李平将具体设计交给隋绍元,后者及其团队一共做了八个方案,反复对比技术、经济性等因素。
2010年初,团队成员疯狂出差,与武汉、大连、上海及国外的五家设计建造单位沟通,确定谁是建造“宏海号”的最佳选择。
不过,“宏海号”的建造并不适合招投标:它是新事物,没有定型标准,参数、方案、技术指标都未确定。
宏华集团最终与一家武汉企业签订了联合设计协议。但凡重大问题,隋绍元和武汉的工程师还是要一道去成都的宏华集团总部见张弭。
设计实际只用了一年,“宏海号”的技术成熟度是大家最关心的。设计团队的精力都放在优化设计上,研究降低成本,提高技术可靠性。
隋绍元简化了“宏海号”的结构,避免浪费,减去了约2000吨钢材,节约1000万元左右。
设备也被优化,按照国家起重机建造规范,钢丝绳直径需达到60毫米,安全系数需达到5。这样采购成本增加了,卷扬机等设备的参数也相应增加。于是隋绍元使用了安全系数为3的钢丝绳。直径的减小会影响使用寿命。他们通过平时保养和配备实时监测系统,来解决安全隐患。
“我们是通过技术分析,符合科学实际,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起重机这个行业保守,标准旧,实际上许多产品性能在提高,安全系数降低是一个趋势,石油钻机的安全系数已经降下来了。”隋绍元说。
建造阶段面临的难题则完全不同。“难度跟建‘鸟巢差不多,都是大型钢结构高强度钢焊接,而且‘宏海号未来吊起的海洋平台价值几亿美元,一旦出问题损失巨大。”隋绍元说。
曾经在全球知名的钻井设备制造商——美国国民油井华高公司(NOV)工作的隋绍元希望,“宏海号”建成后能成为中国大型机械装备的优质样板,能体现出中国制造业的最高水平。
目前“宏海号”已完成了70%的工作量。
隋绍元的做法与在NOV时一样:所有问题以文件报告的方式交流,这令习惯于电话中、饭桌上解决问题的国内施工者不适应。
李平有些“同情”施工者:“他们肯定想简单一些,但隋总会‘折磨他们的,他擅长用最先进的计算仿真软件去验证‘宏海号的每一个技术细节。”
有时张弭会出面找施工方大领导交流,在武汉及工地开了五六次会。
最近他们的一次“坚守”获胜了。对方有一个定滑轮组上的主承载轴直径设计小了,隋绍元认为安全系数偏低,要求对方修改。可这是对方的定型产品,他们打包票说不会出问题。
国内项目,合同签订之后,甲方往往处于被动地位。修改定型产品代价巨大,对方表示“可通过做吊重实验验证是否存在问题,还可以找专家论证”。
隋绍元说,设计标准是前人大量技术实践成果的总结,工程师进行设计必须以标准为依据,任何人不能轻易推翻。
最终,张弭带领隋绍元等人去了对方单位,“如果不下决心坚持,这个问题可能就放过了,对方现在已答应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修改。”隋绍元说。
向国际标杆企业看齐endprint
隋绍元与宏海集团一直有“说不清的缘分”。
2003年张弭到上海,同学带着隋绍元赴其饭局。隋绍元对他的印象是:技术素养很高,有涵养、有抱负的企业家。
NOV分工非常细,重复同样的工作,久而久之隋绍元觉得“没有挑战”。2009年,隋绍元听宏华集团的同学说他们准备做海工,觉得这是一个能发挥个人所长的机会。
隋绍元已在这个行业钻研30余年。他是老工业基地辽宁人,出身工程师家庭,是甘肃工业大学石油矿产机械专业毕业的77级大学生。
他曾是以前石油装备行业最具实力的研究机构之一——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的副总工程师。
1984年,兰州石油设备研究所成为机械工业部最早一批改革试点单位。市场需要什么,单位就制造什么。隋绍元接触过许多行业:钢铁、轻工、电力、石油,涉猎的专业包括机械、计算机软件、仪器仪表、电气自动化,等等。
多年后他感觉非常迷茫,尽管那时住着和所长一样的四室两厅,44岁的隋绍元还是决心换一个新环境开始下半生,“国企那些都经历过了”。
2003年,隋绍元与妻子抵达上海,加入合资企业上海三高石油设备有限公司,之后又进入了向往已久的NOV——全球九成的高端海洋平台都出自这家企业。
隋绍元出任NOV上海工程技术主管,负责海洋钻机包上部设施设计建造工作。在这家百年老店,隋绍元学到了对高标准的执著、开放的工作流程等国内企业难以学到的东西。
在兰州期间,隋绍元就与宏华集团有业务往来;到了上海三高石油设备有限公司,彼此成为对手;现在又加盟其中,一起见证中国海工制造的进步。
隋绍元说,国内多数企业进军海工制造领域起点较低,宏华集团“下海”的对手是韩国、新加坡、挪威、美国等先进企业。“要想在国际海工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向这些标杆企业学习。”
从2008年到启东投资,宏华集团的海洋战略已走过5年,但海洋业务依然是辅业,进展不算快。
曾有人批评宏华集团走了弯路,不该买地投资,而应收购当地船厂,也有声音说宏华集团应当发挥优势钻研海洋钻机包,自己先造一个高标准的海洋平台。
隋绍元的看法是,宏华海洋发展战略是一种包含创新性的“大海工”理念。
“造海洋平台跟造陆地钻机的理念有很多不同,牵涉的专业很多,需要满足一整套国际标准,海工产品在设计、制造、项目管理、质量管控的成本上比陆地钻机要高很多,所以从工程师到项目管理者都要转变观念,向先进企业学习。”隋绍元说。
而张弭的想法是,希望通过宏华集团的努力,能为中国制造赢得更大的国际市场和世界同行更多的尊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