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陈力丹教授在《新闻爱好者》2014年第5期刊发的《看不见的宣传》一文中认为,如习近平所说,“最好的宣传应该是能让被宣传的对象沿着你所希望的方向行进,而他们却认为是自己在选择方向”,应当使之成为“看不见的宣传”。现在我国传媒上的新闻,一定程度上等同于宣传,不是看不见的宣传,而是到处可见的宣传,套话空话连篇,这种情形怎么能指望获得好的传播效果呢?我们的各种节目,特别是电视娱乐节目,怎样能做到既好看,又具有正能量,确实需要从美国脱口秀节目的成功中学点什么。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柳斌杰在《新闻与写作》2014年第5期刊发的《传媒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一文中认为,谁是主流媒体?不只是看“出身”、看“级别”,而是要靠能力。自封的主流媒体不一定是传播主体,主流媒体只有主导了舆论场才能成为传播主体。当主流媒体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时,就会有其他媒体代替它的主导地位。应该说,我们的主流媒体在人力、物力上都是比较强的,关键是要用适合时代的话语体系、科学的传播方法,传播正确的价值观和新闻信息,保持主流媒体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沈阳教授在《财经》杂志2014年第14期刊发的《中国网络意见领袖分析》一文中认为,未来三年到五年,意见领袖群体的影响力将持续,经济属性强的企业家,信息敏感度强的媒体人,将占据长期持久型活跃群体核心。一轮网络治理后,官民之间正在相互适应,寻找更加融洽的相处方式,具有传播自信的意见领袖也更加乐于参与推动社会良性变革。未来三年到五年,部分意见领袖试水多平台迁移,可能使各类意见领袖之间互动频次降低,但微信带来的社群动员不可小觑,在局部地域事件中,微信对于地域化的公众信息交流不可或缺,直达草根民众的微信圈群,在各类热点事件中的作用有待持续观察。
清华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2014年5月28日《环球时报》刊发的《治理微信实属正常》一文中认为:近来全球范围内的涉及枪杀、劫机、爆炸、砍杀、冲撞等事件,无一不与互联网疏于监控有关。而长期以来,我国对互联网的治理,略显滞后。现在治理,虽不是未雨绸缪,也可谓亡羊补牢。微信治理,多少有些“扰民”,但为了大家的安全,不妨忍耐一下。
@喻国明:美国Pew新闻研究中心最新报告表明,在社交媒体时代,受众选择性接受的效果愈发显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凸显了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极化”效应。自由派与保守派关心的新闻话题大相径庭,NBA快船队老板发表仇视黑人的言论,自由派一片喊打,保守派:“这算多大的事?”新闻凝聚社会共识的时代已经远去。(2014年5月20日22:39)
@人民网研究院:【我国将出台网络安全审查制度】我国即将推出的网络安全审查制度的审查重点在于该产品的安全性和可控性,旨在防止产品提供者利用提供产品的方便,非法控制、干扰、中断用户系统,非法收集、存储、处理和利用用户有关信息,对不符合安全要求的产品和服务,不得在中国境内使用。(2014年5月24日16:11)
@中国网络电视台:【三部门专项治理微信等平台 重点整治公众账号】自5月27日起,国信办、公安部和工信部展开为期一个月的专项治理行动,重点是移动即时通讯工具的公众信息发布平台,特别是具传播和社会动员功能的公众账号。严厉打击传播谣言、暴力、色情等违法违规行为和境内外敌对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2014年5月28日1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