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泰文化交流的历史发展

2014-09-11 22:27吴青耘
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 2014年7期
关键词:中泰交流文化

吴青耘

【摘要】中泰之间文化源远流长。中泰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也是自古就有的了。两国间的文化交流不断繁荣,不仅增进了两国间的友谊同时也促进了两国经济与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中泰;文化;交流

一、古代中泰两国的交流

据《汉书》的记载,早在西汉年间,公元1到5年,中国使节出访印度曾途经泰国南部地区(???????)。公元230年,相当于三国时期,吴国曾派遣朱应、康泰为增进与东南亚地区的友谊,出使南亚地区。归国以后,朱应写有《扶南异国志》(扶南的奇异事情)、康泰写有《吴时外国传》(又作《扶南记》或《扶南土俗》)。记载了关于中国华侨的生活状况,把当时泰国中部的一部分地区称为金邻国(今素攀府)。“距离扶南地区约两千里(1千米=4里)有金矿,那里的人善于猎象”。

公元424-464,相当于南北朝时期。盘盘国位于泰国南部,派遣使节入访中国,之后同梁有3次关系往来记录。

公元607年隋炀帝曾派屯田主事常骏出使赤土国,现泰国南部地区。得到了热烈的欢迎,这是第一次正式出访泰国。赤土国王子献给芙蓉冠、龙脑香作为回礼。并于610年出访中国并见到了隋炀帝。

在公元627—649年相当于唐朝贞观年间,盘盘国和堕罗本底(现泰国中部)同唐朝都有着联系。

在宋朝期间,罗斛国(现泰国中部)同宋朝有贸易往来。

在元朝,元世祖成派使节出访泰国,在1288—1299年期间,女人国曾派使节出访中国达5次。

公元1238年,约宋朝晚期元朝初期,素可泰王朝在泰国北部建立起来,素可泰王朝收复了周围大部分国家,并成为了连接中印度洋地区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史书上将素可泰称为暹罗。在公元1292—1303年,素可泰王朝曾9次派使节访问中国。元朝也曾3次派使节出访泰国。这样的互访促使两国有着亲密的关系。在此期间,暹罗曾邀请中国技工到泰国传授器具制作的知识。大约14世纪中叶,泰国能够制造宋加洛器具,是酷似中国龙泉窑的青花瓷器并能制造类似中国宋朝时期的瓷器。并作为暹罗重要的商品送往东南亚各国,除此之外,暹罗还流通着中国的窑器和丝绸等商品。

中国明朝时期正是泰国大城王朝时期,公元1370年,明朝建立第三年,明朝派遣吕宗俊“诏谕”暹罗国,阿瑜陀耶将六头大象作为贡品进贡明朝,自此打开了明代中泰交往的历史,阿瑜陀耶王朝时期也成为中泰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明朝初期,阿瑜陀耶王朝几乎每年都派使节到访中国,有些年甚至是同年数次,例如,1373年来访达6次之多。1377年阿瑜陀耶王子登基并建立统治,于1395年到访中国。朱元璋将其称之为“暹罗之星”,并称阿瑜陀耶为“暹罗”。在明朝初期也经常派使节出访泰国。在1403年,就派遣不同的使节到访阿瑜陀耶达4次之多。在明朝永乐年间,郑和受国王的派遣出访暹罗,是中泰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郑和在1405年到1433年下西洋达7次。在1409年第2次出访时,航船行至暹罗湾,并从湄公河航行至阿瑜陀耶,受到了阿瑜陀耶王朝国王的热情接待,郑和将金子、丝绸和器皿同暹罗国进行交换,记录下了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明朝的人民更多的了解了当地的生活状况。明朝同阿瑜陀耶王朝经常互派使节,不仅仅是在政治方面,除此之外,还经常赠送商品给阿瑜陀耶王朝,阿瑜陀耶王朝也经常从中国购买丝绸、瓷器等商品。明朝还常收到大城王朝进贡的商品,例如大象、沉香木等。明朝皇帝允许大城王朝免税将大米运到中国进行销售,并同意他们在中国购买物品带回泰国,这些条款促使使节互访频繁,永乐年以后,取消了对中国人禁止出境和外国人入境中国的政策,也促进了民间商品交流得到发展,同时相互赠送贡品的行为也逐渐减少。

回看两国间的交往,商品交换和文化交流日益增长,中国人去泰国经商,定居的人数也不断增长。在元朝和明朝时期,中国的交通以及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元朝时期使用银元促使同外国的贸易得到发展。元朝同时开放了潮州、广州、温州、宁波和上海作为同东南亚国家进行贸易往来的海上港口。中国不少人到暹罗定居,当时移民暹罗的人大多数是商人,根据在福建省莆田地区的记录显示,这个地方的人从永乐元年就开始有人移民到暹罗,在16世纪前半叶,移民到暹罗的中国人已经有了自己的居所。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15世纪以后,阿瑜陀耶同中国交往频繁,大量人到阿瑜陀耶定居,他们中的多数都来自中国沿海地区,很多人都在阿瑜陀耶居住了很长时间。在当时,暹罗的技工和商人几乎都是来自中国,他们当中一些在当地做翻译或为阿瑜陀耶做交流使者,商船貿易来往于中国同阿瑜陀耶之间,并由中国人来管理商贸交往。同国外贸易往来的商船的船长大部分都是中国人。公元1477年中国明朝时期,阿瑜陀耶派遣使者到中国。

17世纪末,超过3000名中国人移居阿瑜陀耶,在阿瑜陀耶城有条街名为支那路,便位于华人居住的地方。在暹罗有华人社团、华人组织、华人学校教授中文和中国文化,甚至还有中国戏曲会在大剧院进行定期表演。现在仍然能够看到曾经华人在泰国定居的痕迹,在阿瑜陀耶博物馆陈列着的瓷器和陶器其形状都比当时寺庙和皇室所用器皿更为出色,有绿色花纹、红色的罐子、绿色和白色相间的瓶子以及不同颜色的盘子,最大的罐子高大约1米,最小的只有核桃大小。这些器皿出自元朝时期江西省、福建省和广东省一带。

在公元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的200年间,泰国经历了大城王朝,吞武里王朝、和曼谷王朝拉玛一世、拉玛二世、拉玛三世,期间两国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公元1767年,吞武里王朝建立。在1777年7月,郑信王派使节出使中国,建立关系。1781年11月郑信王派出使节,带领11艘船只,装备包括有犀角、辣椒等货物作为贡品进贡清王朝。乾隆皇帝对来朝的泰国使节进行了热烈的欢迎。在吞武里时期,大量潮州人过海到暹罗定居。当时,中国同泰国是主要的贸易伙伴,在拉玛二世时期,86%的商品都是送往中国,中国到泰国的商船数量也是最多的。在泰国,商人几乎都是华人。到2世王时期,移民泰国居住的华人已达44万人。到拉玛三世后期(1824—1851)居住泰国的华人人数达百万人。

二、近现代中泰两国交流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曼谷王朝5世王即位,中泰两国的联系中断,但是两国民众间的往来并未受到影响,仍然继续发展。到19世纪末,在曼谷王朝拉玛五世的一系列改革之下,泰国急需大量劳动力,中国沿海地区的居民大量涌入泰国工作。在19世纪80年代,每年都有数十万的中国人涌入泰国,大多数人都在工厂、工地、运输和铁路建设等行业。根据1895年西方人的统计显示,48%的林业工作人为中国人,加上经商的华人,华人在泰为泰国的经济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中泰贸易往来频繁,同时商品的交往也将促进相互间文化的交流。

自王室建立以来,一世王曾花三年的时间建造王宫和曼谷,所建造的建筑物中石雕的造型和花纹都有中国古代王室建筑的特点,虽然时间久远但这些石雕任然造型丰富。推测是古代中国商船压载的货物往来于两国之间。

大王宫后方西面是四世王和五世王的寝室,正门上贴着用红色书写的从上到下的一副中文书写的“对联”,分别在门的两侧,写着“永保严疆,施德化海”,“尊安属邑,溥仁恩邦。”

在五世王期间,有一个中国商人以中国寺庙的形式在大城府修建了天明殿,建筑使用绿砖,后墙使用蓝瓦,红色的大门,绿色的屏风,屋顶的四角龙的造型仰望天空。殿内屋梁均使用中国式的造型,地板使用的砖块是在中国烧制的,桌子、椅子、茶具和装饰品都是中国风格的,在大门上方用中文写着“天明殿”三个大字。这个建筑显示了中泰文化方面的相互交流。

中国人移民到泰国,对经济起到了作用,对文化交流也有影响。同时,华人同泰国当地人通婚,后代生活在泰国,更接近泰国人,也是泰国的亲人,相互之间世世代代友好相处。这些华人对中泰两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此之后,中国人经济或者是华人经济在泰国经济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直到20世纪80年代泰国经济发展迅速,在泰的华人经济包括金融,石油化工、炼铁方面得到极大增长,同时在房地产和大型商场方面也有所发展。虽然在传媒、劳动力、交通建设等方面对外国势力有所控制,但也给经济带来了促进,使国家顺利过渡发展为工业国。泰国政府出台政策帮助在泰华人到外国投资贸易(包括到中国投资),泰国政府极力想促使这些商人进入中国市场同时顺应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有在泰的华商到中国投资,先于到其他国家。在东南亚地区,根据资料显示,自1984年到1994年期间,泰在华投资达到6.34亿美元。同时,泰国政府也邀请中国商人到泰国投资,在1988年—1989年,中国到泰国投资达7.8亿美元,投资项目达23项,华人成为了连接中泰两国间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重要桥梁。

参考文献:

[1]梁英明,《东南亚史》,人民出版社,北京,2010.3

[2]余定邦 陈树森,《中泰关系史》,中華书局,2009

[3]贺圣达,《东南亚文化发展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4]尼古拉斯·塔林,《剑桥东南亚史》,云南人民出版社

猜你喜欢
中泰交流文化
如此交流,太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谁远谁近?
论中国高铁“走出去战略”调整的必要性——以中泰铁路的波折为例
建交与护侨:中泰就1945年“耀华力路事件”的交涉
鹤煤中泰公司赵荒风井修复加固技术
“交流”等5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