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峻峰
摘要:在广播电视中,主持人既是主持者,又是播出者,一名优秀的主持人要同时具备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近年来,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主持人”这一职业因其传播形式的独特性,也出现了可供细化的可能,“编导型”主持人的出现,就是最好的证明,它对播音主持理论的持续性发展和实践类需求提供了新的可能。本文主要介绍了广播电视编导制作与主持能力的统一,并对“编导型”主持人这一模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广播电视;编导制作;主持能力;统一
主持人这一行业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导致的媒介进步而出现的,西方世界最早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诞生于20世纪初期,我国最早的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诞生于20世纪末期,是以1981年赵忠祥主持的《北京中学生智力竞赛》节目中使用“节目主持人”为标志。从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和主持人出现的时间来看,主持人这一行业还很年轻,但是它发展迅速,直至今日“编导型”主持人的出现。就当前播音主持培养目标来看,我们有必要对广播电视编导制作与主持能力统一的问题进行研究,以便为广播电视行业培养出更多的“编导型”主持人。
一、“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期待
广播电视事业承担着传递人文信息的重要使命,这一使命被社会寄予的期待,我们称之为目标期待,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不断发展,“主持人”这一职业因其传播形式的独特性,也出现了可供细化的可能,现如今,拥有编导制作和主持能力为一体的“编导型”主持人,正在成为主持人行业发展和培养的方向。
以往,广播电视主持人的选拔非常严格,除了专业水平外,还要注重外形条件,然而随着受众思辨能力的不断提升,传统的以声音和形象进行个人塑造的主持人,越来越难以得到认可,而一些极富个人魅力的主持人备受期待。现在的主持人要求具备采、编、播、控等多种业务能力,既要能够对节目进行统筹策划,又要能够实施采访活动,这一切运作都是为了让主持人对参与的节目进行全方位的了解,能够依托栏目展示个人风格。这就是所谓的“编导型”主持人[1]。
“编导型”主持人能够与参与的节目融为一体,作为节目的商标而存在,受众往往通过认可主持人而达到对节目的认可。“编导型”主持人既能够促进节目的发展,也能够实现自身的发展,这也正是目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所期待的目标。
二、“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确定
主持人的个体目标培养与广播电视节目的发展是一致的,是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因此,主持人一定要对自身有一个明确的定位。从“编导型”主持人的属性来看,“编导型”主持人并不是将编导与主持人的工作简单地结合在一起,二者并不是平行之后的统一,这里突出的是主持人,编导只是主持人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将要承担的二元角色,与传统主持人培养相比,“编导型”主持人培养的内容有所增加,开始由被动接受任务转化为主动参与节目的制作,在节目中,编导型”主持人真正融入了自己话语,不再仅仅是一个话语的传播者。
“编导型”主持人需要参与的环节在增多。曾担任大型互动式娱乐节目《幸运52》的原央视著名主持人李咏,就是该节目的主要策划人,后改为《咏乐汇》,更是将主持人作为了节目的商标,与节目融为一体,此外,李咏还曾是《梦想中国》的总设计师。这里李咏就是典型的“编导型”主持人,主要表现在以主持人的形态出现,同时又具备编导意识和编导职能。由此可见,“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我们可以按照其职能进行确定,即节目实施的行为者和节目成型的思维者[2]。
三、“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意义
当前,受众对广播电视节目的接受理念已经从传统的“单一性”模式向“多元化”模式转变,广播电视行业正在进行人才转换和调整,复合型人才已成为广播电视行业选拔人才的标准。因此,编导型”主持人已成为今后目标培养的重点,这对广播电视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编导型”主持人的艺术完成
“编导型”主持人是同时具有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的主持人,对“编导型”主持人的培养并不是通过各个学科知识的直接相加或简单组合而完成的,而要进行有梯度、有层次的架构,满足其整体的认知,使各个学科知识在其身上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编导型”主持人的目标培养包含了人格素养、艺术素养、职业素养、身心素养四个大的方面,其中艺术素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编导型”主持人创作的最终呈现。
(二)“编导型”主持人的社会功用
在电视节目主持过程中,主持人会不时遇到一些突发性事件,如果主持人慌张失措,很可能影响节目的播出效果。而“编导型”主持人因为拥有完整的节目参与度,能够对节目现场进行及时的反映,对突发性事件进行应急处理,从而保证节目恢复正轨,正常播出。“编导型”主持人对于节目的掌控,就如同导演对电影的掌控,“编导型”主持人在承担主持人职责时,也扮演了编导的角色,这样就剔除了从编导到主持人的思维传递环节。传统的主持方式是由编导控制节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持人的发挥,影响了节目的效果[3]。
此外,“编导型”主持人能够将个性化的传播特点充分发挥出来,为大众传播带来人际交流的活力,使得广播电视语态和表达方式更富亲切感和交流感。因此,对“编导型”主持人的培养无疑为大众传播提供了更专业、更多元的可能,将节目和主持人充分融合,更能够营造出真实可信的个人形象和媒体形象。
结论:总而言之,“编导型”主持人的出现对播音主持理论的持续性发展和实践类需求提供了新的可能,“编导型”主持人将编导制作与主持能力合二为一,能够充分体现出节目的艺术内涵,为广播电视的传播方式注入了活力元素,這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雪.广播电视编导制作与主持能力的统一[J].艺术科技,2014,2(7):27-29.
[2]黄鑫.编导型主持人培养目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3]孙祖平.中国主持人专业教育问题探究——兼上戏主持人专业十年办学思考[J].戏剧艺术,2005,8(11):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