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连山东段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生计现状与评估

2014-09-11 06:30:30李银娟徐长林曹文侠师尚礼
草原与草坪 2014年6期
关键词:生计草地家庭

李银娟,徐长林,曹文侠,师尚礼,李 文

(甘肃农业大学 草业学院/草业生态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甘肃省草业工程实验室/中-美草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甘肃 兰州 730070)

农牧交错区是农区与牧区的中间接壤地带,其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对整个区域的经济有直接影响,但二者之间很容易产生矛盾,对农牧交错区生计的研究有助于搞好该区农牧业之间的协调发展。所谓“生计”,即谋生方式,是决定个人或家庭生活状况的资产、活动以及获取上述资产或进行上述活动的途径和权利[1],生计及其多样化研究已成为贫困地区研究的热点问题[2]。生计多样化是指在某个特定的时期,个人或者家庭的各种经济来源及维持这些经济来源所需的各种社会关系,生计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农户作为农业社会经济的基本单元及农业土地利用决策主体,其生计策略会影响到土地的合理利用[4-8]。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区域气候有暖干化趋势[9,10],加上人口以及牲畜数量的快速增长,导致生态环境恶化,草地大面积退化、草地资源短缺,局部地区甚至出现沙化[11,12]。农牧民生产活动所依赖的草地和耕地资源逐渐退化、减少,直接影响到农牧民的生计。因此,了解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的生计现状、对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天祝县抓喜秀龙乡及打柴沟镇的实地调查,探讨了不同类型农牧户的生计策略,分析了农牧户生计发展的困境与限制因素,提出了改善不同类型农牧户生计的策略,为提高农牧民的生活水平、推进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位于河西走廊的东端,N 36°31′~37°55′,E 102°07′~103°46′。东连景泰县,南接永登县,西邻青海省门源、互助、乐都县,北与凉州区、古浪县接壤,土地面积7 149 km2。地势西高东低,为青藏、黄土和内蒙古3大高原的交汇处,属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海拔2 040~4 874 m。天祝县属寒冷高原性气候,年均气温-8~4 ℃,年均时照时数2 500~2 700 h,相对无霜期90~145 d,年均降水量265~632 mm。该县是典型的农牧过渡地带,草原面积39.1万hm2,包括干旱草地、山地草甸、疏林草甸、灌丛草甸、高寒草甸、灌丛林地6大草地类型,其中,高寒草甸和灌丛林草甸为天祝县草地的主要类型,分别占草地面积的26.16%和22.58%;耕地面积2.1万hm2,粮食作物以青稞为主,经济作物有油菜。天祝县是甘肃省最重要的牧区县之一,也是白牦牛保种选育基地和甘肃高山细毛羊繁育基地之一,畜种主要是绵羊和牦牛。调查所选的代乾村、红疙瘩村、南泥沟村、永丰村以及下河东村具有典型的农牧过渡区位特点,是进行牧户和农户生计对比研究的理想对象,具体信息见表1。

表1 各行政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特征及人口状况

2 研究方法

以天祝县基本情况为基础,以参与式农村评估方法[13](PRA )为指导,对天祝县抓喜秀龙乡、打柴沟镇的农牧户进行随机调查。

PRA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生计评估方法,包括直接观察、社区村民会议、问卷调查、半结构访谈、特定的群体讨论会、参与式制图等多种方式[13-15]。具体采用PRA中的问卷调查与半结构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于2013年6~8月对5个行政村,包括纯牧业型、半农半牧型、纯农业型农牧户家庭进行了调查。其中,纯农业型家庭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部分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业生产;纯牧业型主要从事畜牧业,部分剩余劳动力从事非牧业生产;半农半牧型家庭部分劳动力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部分剩余劳动力从事非农牧劳动[15]。调查总户数为105户,其中有44户为纯牧业型家庭,31户为半农半牧型家庭,30户为纯农型家庭。调查内容主要有农牧户家庭情况(人口、年龄构成、文化程度、畜牧业经营状况、收入支出、土地利用等)、退牧还草等政策的实施情况、国家给予禁牧、草畜平衡、畜牧良种和牧草良种等的补助情况、对生活的满意程度以及生活中藏族文化习俗的保留情况等。运用EXCEL软件分析不同类型农牧户的家庭基本信息、生计策略以及对改善生计的认知情况。

3 结果与分析

3.1 农牧户的家庭结构特点

通过调查发现,研究区3种类型农牧户的家庭规模,少数民族比例、职业构成存在一定差异。纯牧型家庭以藏族人口为主,占64.08%,家庭规模最小,家庭平均人口4.29人,并以从事牧业人口所占比例最大,每个家庭从事牧业活动的人口占59.22%,其次是学生和外出打工者,从事其他职业的人口所占比例很小。农牧交错型家庭中,少数民族人口比例较低,占总人口的18.86%,家庭规模适中,家庭平均人口为4.82人,其中,平均每个家庭有50.94%的人从事农业活动,外出打工者和学生分别占18.88%、16.98%,从事经商活动的人员最少。纯农型家庭规模较大,且人口均为汉族,职业构成不均,每个家庭有40%的人从事农业活动,26.76%的为老人或小孩(表2)。

被调查农牧户的年龄构成、受教育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纯牧型家庭,年龄结构在18~60岁的人所占比例最大,占该类型总人口的88.4%,劳动力充足;农牧交错家庭,18~60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81.1%,青壮年所占比例较大,为其从事第3产业提供了良好的人力资源,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也较大,占该类型人口的17%;纯农型家庭中,年龄结构均衡,各年龄段的人口均在20%上下,大于60岁的人口达到了28%,较其他两类型大,年龄结构偏大,老龄化现象普遍。

表2 不同类型农牧户的家庭规模和职业构成

注:“工资性工作”指有固定职位和稳定收入的工作,如事业单位职员、教师等;“打工”指常年在外打工人员,不包括农闲时期外出打临工的人员;“其他”指没有工作能力的老人和学龄前儿童

纯农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整体高于纯牧型和半农半牧型;纯农型家庭文化水平最高,高中文化以上比例达到24%;半农半牧型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两极分化较严重,文盲占64.15%,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数在3类家庭型最高,占5.66%,纯牧型的受教育程度整体偏低,文盲比例占60.19%,大学及以上学历几乎没有,只占0.97%(表3)。

表3 不同类型年龄构成和受教育程度Table 3 The age composition of the study area and the different types of educational attainment %

3.2 不同类型农牧户的生计策略

由于生产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不同类型的农牧户在收入和消费水平上存在很大差异。

3.2.1 纯牧型家庭的生计策略 纯牧型每个家庭收入为65 094元/a,都拥有一定面积的承包草地,并且都设有围栏,作为冬春季草地,其谋生方式主要以放牧为主,通过出售牛、羊、毛等畜产品作为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这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72.1%;但是由于该区生产资本有限,生产方式单一,牧民只能通过增加放牧来增加收入,但牲畜数量的增加,使草地承载力增大,长期掠夺式的放牧,加剧了草地的退化(表4)。

牧民其他收入相对较少,为18 166元/a,其中政府补贴8 325元/a,政府补贴是该类型区一项重要经济来源,主要是大部分牧民参与了“退牧还草”项目;非农业收入只占总收入的15.12%,是3个类型区最低的,不到其他类型区的一半。在家庭支出方面,生产投入比较多,主要是用于草地建设;其他费用都相对偏低。由于家庭支出较少,因此,年末余额最多。

表4 不同类型农牧户的收入和支出

3.2.2 农牧交错型家庭的生计策略 农牧交错型家庭年均总收入最低,户均收入仅46 419元/a,其中,农业收入仅为18 091元/a,占总收入的40%,是3种类型区农业收入最低,主要原因是草原面积有限,限制了家畜的数量,通过调查发现,该类型区家庭没有草地,只能到公共草地进行放牧,每个家庭平均饲养家畜49只,以细毛羊为主;半农半牧区耕地面积也较少,平均每个家庭耕地面积为0.37 hm2,并且无灌溉条件,导致耕地产量低,基本属于靠天吃饭。非农业收入为19 850元/a,占总收入的43%,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职业构成不合理,大部分人口投入到农牧业劳动中,导致从事其他产业的劳动力短缺,无法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本区生活支出较高,用于基本生活费用和教育费用的较多,平均每个家庭基本生活费和教育费用分别为6 318,10 000元/a,分别占总支出的31.83%,50.38%,教育费用是其他类型区的2~3倍。由于农牧业发展的限制,该区用于投资生产的费用较低。

3个研究区的调查项目中只有农牧业收入、基本生活费用两项差异较为显著,3个区域的收入高低不同,农区的收入最高,牧区次之,农牧交错区最低;生活支出的差异最为显著,农区最高、农牧交错区次之、牧区支出最少(表4)。从显著性分析中可以看出,3区的收入高低、生计方式和生活支出有关系,其余的项目对收入的影响不大(表4)。

3.2.3 纯农型家庭的生计策略 纯农型家庭收入最高,平均每户达70 099元/a。农区主要集中在水热条件较好的打柴沟镇,年均气温1 ℃,年均降水量400 mm,相对无霜期120 d,又有便利的灌溉条件,适合种植业的发展,因此,纯农型家庭多从事农业活动,以出售经济作物为主要来源,该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57.97%。本区非农业收入较高,占总收入的33.16%,主要是因为该区具有工资性的人口和打工的人口相对较多。本区生活费用支出多,说明该区人民的生活水平较高;生产投入费用较低,源于国家的惠农补助政策。

3.3 不同类型的农牧户对改善生计的认识

3.3.1 农牧户对生活的满意度 3种类型的农牧户以纯牧型家庭的收入较高,由于牧户从游牧变为定居生活,生活相对安逸稳定,对生活的满意程度最高,满意度达到38%;生活在地理环境相对较好的纯农型家庭对生活的满意程度相对较低,满意度为20%,由于繁重的农事,家中老人就医和孩子上学的支出较大,大部分农户对生活状况抱有不满;半农半牧型家庭的生活满意程度最低,满意度只有18%,原因是本类型家庭的经济状况最差,文盲所占比例高,无法从事文化水平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其他非农业工作,加上生计资本贫乏,子女上学,外出打工的家庭成员多,常年在外不能与家人团聚,迫于生活的种种压力,对生活的满意程度较低(表5)。

表5 不同类型农牧户对生活的满意程度

3.3.2 农牧户的生活压力 面临的压力主要是资金、文化程度和专业技术、医疗、子女、土地等方面(表6)。

表6 不同类型农牧户的生活压力来源分布

近年来,由于物价提高,人们对高生活质量的追求,牧民们不断增加牲畜数量实现经济的增长,但由于严重的超载过牧,导致草地退化严重,又加上近年来国家实行禁牧、休牧政策,使得饲草短缺情况加剧[16,17];而对于家畜数量较少的半农半牧型家庭而言,牧场资源短缺对其影响不大,但是生产技术匮乏、子女的教育和婚嫁等问题,给半农半牧型家庭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纯农型家庭中老年人所占比例高、劳动力缺乏,因此,青壮年承担了很大的压力。

4 讨论

4.1 农牧户生计发展的困境与限制因素

调查分析表明,制约牧区家庭发展的主要因素:①草地资源日益短缺、生态环境加剧恶化;②农牧民生计策略和职业构成过于单一,难以适应快速发展的市场;③农牧民受教育程度低,对外界信息知之甚少,导致其观念落后、科技意识淡薄、对先进农牧业技术的接受能力差,使其不能及时改变经营策略适应市场的需求;④生产资料价格逐年上涨、而农牧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以及牲畜疫病、自然灾害的时常发生等制约着农牧户生产的发展。

4.2 改善农牧交错区农牧民生计的途径

不同类型农牧户的生计策略和制约因素存在差异,应该根据制约不同类型农牧户发展的因素和特点制定相应的策略。

纯牧型家庭主要面临草地面积少、超载过牧严重的问题,加之牧民普遍受教育程度低,对外界信息缺乏了解和接受能力,导致牧区生计方式长期得不到改善,因此,对于牧区而言提高牧民的草原生态保护意识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应改良家畜品种和畜群结构,对肉畜、奶畜、毛肉兼用畜等特用畜种重点调整,加大畜群再生能力,使牧区具有高繁殖、高出栏、高商品、高效益的4高畜牧业能力[18];利用自身优势,发展特色旅游业及奶食品加工业,增加家庭收入[19];牧区应该建立差异化竞争优势,在“质”上以及文化理念宣传上与其他肉类产业竞争,积极向社会宣传和倡导绿色、健康、安全、公平(优质优价)的消费理念与文化,努力引导消费结构,寻求政策扶持[20]。

纯农型家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缺乏,科技在农业发展中占据的比例小,但是本区水热条件较好,在此基础上纯农型家庭应改进生产技术、改良作物品种;打破传统小农意识的束缚,积极发展相关的非农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绿色无污染的高原夏菜,以达到更高的收益。

农牧交错区面临着草地短缺、耕地匮乏、人口多、降水量少等问题,加之地理环境恶劣,无论发展牧业还是农业都没有较好的基础,根据此种情况,本区可种植耐寒耐旱优良豆科牧草,既可作为家畜的高蛋白饲草,又可以外销以增加收入;建立育种和育肥基地,在吸收剩余劳动力的同时增加本地收入减轻土地压力;政府应组织半农半牧区人民进行再就业技术培训,通过增加本地的外出就业率来提高经济收入。

参考文献:

[1] Ellis F.Rural Livelihoods and Diversit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0.

[2] 朱立凯,蒙吉军,刘洋,等.农牧交错区农牧户生计与土地利用-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乌审旗为例[J].北京大学学报,2010(2):81-88.

[3] 阎建忠,吴莹莹,张镱锂,等.青藏高原东部样带农牧民生计的多样化[J].地理学报,2009,4(2):221-233.

[4] 欧阳进良,宋春梅,宇振荣,等.黄淮海平原农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土地利用方式选择及其环境影响: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J].自然资源学报,2004,19(1):1-11.

[5] Holden S,Shiferaw B,Pender J.Non-farm income,household welfare,and sustainable land management in a less-favored area in the Ethiopian highlands[J].Food Policy,2004,29:369-392.

[6] Pender J.Development pathways for hillsides and highlands:some lessons from Central American and East Africa[J].Food Policy,2004,29:339-367.

[7] 聂学敏,石红霄,赵成章.基于参与性调查的退牧还草政策可持续性分析——以黄河源区为例[J].草原与草坪,2010,30(1):37-41.

[8] 苏芳,蒲欣冬,徐中民,等.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关系研究——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6):119-125.

[9] Chambers R.The origins and practice of participatory and rural appraisal[J].World Development,1994,22(7):953-969.

[10] Cramb R A,Purcell T,Ho T C S.Partcipatory assessment of rural livelihoods in the Cenral High lands of Vietanam[J].Agricultural System,2004(8):255-272.

[11] 张丽萍,张镱锂,阎建忠,等.青藏高原东部山地农牧区生计与耕地利用模式[J].地理学报,2008,63(4):377-385.

[12] 王关区.我国草原退化加剧的深层次原因探析[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6(4):15-19.

[13] Chambers R.The origins and practice of participatory and rural appraisal[J].World Development,1994,22:953-969.

[14] 魏雯,徐柱,师尚礼,等.基于参与式方法的农牧户生计现状评估—以内蒙古太仆寺旗为例[J].应用生态学报2011(10):2686-2692.

[15] Zhang L P,Zhang Y L,Yan J Z,etal.Livelihood diversification and crop-land use pattern in agro-pastoral mountainous region of the eastern Tibetan Plateau[J].Acta Geographica Sinca,2008,63(4):377-385.

[16] 聂学敏,赵成章,张国辉,等.黄河源区退牧还草工程实施现状及绩效的调查研究[J].草原与草坪,2008(2):59-63.

[17] 傅民,徐鹏,杜漪.农户生计可持续的决定性因素分析——基于绵阳市北川县曲山镇石椅村农户生计转型的案例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28(2):23-27.

[18] 陈正新,王学东,史世斌,等.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生态建设中天然草地的利用[J].中国草地,2001(23)6:68-72.

[19] 刘晨,冯臣伟,陆海鸣,等.天祝抓喜秀龙草原区旅游发展现状与制约因素调查[J].草原与草坪,2009(6):73-75.

[20] 周立,姜智强.竞争性牧业、草原生态与牧民生计维系[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28(2):130-138.

猜你喜欢
生计草地家庭
BY THE SEA
汉语世界(2022年4期)2022-08-08 14:38:02
草地上的事
幼儿100(2020年31期)2020-11-18 03:42:00
Laughing song
家庭“煮”夫
安邸AD(2019年2期)2019-06-11 05:29:18
草地
小太阳画报(2018年6期)2018-05-14 17:19:28
草地上
恋练有词
2月2日世界湿地日 湿地与未来——可持续生计
林业与生态(2016年2期)2016-02-27 14:23:31
农户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的选择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