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茂华,张鹏,张玉,朱仁江,范嗣强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教育理念与相关政策法规也随之变化,高等师范院校因此纷纷转型。而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师范专业由于传统上的局限性,当前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压力。师范专业只有在学科专业性和职业性两方面共同突破,才能应对当前的形势。“4+1”的培养模式可能是师范专业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0-0007-02
师范教育是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而产生的,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因为不同的时代对人的素质要求不同,因此对教育和培养怎样的教师就有了不同的要求。[1]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开放程度的提高,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变革加速了师范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建立更为开放化的师范教育体系和重视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当前世界师范教育发展的共同特点。师范院校,尤其是高等师范院校,正处在急剧地变革中,而作为高等师范院校的根基和传统的师范专业植根于其中,更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考验,本文从当前的高等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和师范专业当前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入手,探讨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未来发展问题。
一、高等师范院校的整体发展趋势
我国高等院校的基本框架是上世纪50年代初按照前苏联的模式构建起来的,由于前苏联的高等教育体系对专业的划分过于具体,因此成立了许多专业极其集中的高等院校。中国共产党执政后完全照搬了前苏联的办学理念,以至于出现了影响深远的1952年全国高校的院系调整,成立了许多专业院校。大量的高等师范院校也在这时成立,这些院校被打上了深刻的时代烙印,具有极大的封闭性。
但在社会发生巨大变革后,以前的高等教育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许多专业院校又纷纷地向综合性大学发展。而这其中高等师范院校由于其独特的专业背景和现实压力,其变革更为迅猛。首先,与其他专业院校相比较,师范院校学科设置相对全面,先天具备向综合性院校发展的优势。其次,在当前开放的教师教育体系下,教师的来源也出现了多样化。以前的后备教师几乎完全依靠师范院校培养,现在任意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经过相关培训,取得相关认证后,均可从事教师职业。
尤其是近20多年来,国家出台的有关教育的法规和政策,对高等师范院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这些法规和政策促进了中国高校的巨大变革,典型的有90年代后期高教管理体制的改革和高校合并热潮,植根于其中的师范院校体系正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2]因此,近年来各高等师范院校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从师范院校向综合性院校的转型。高等师范院校里的非师范专业纷纷成立,招生规模逐渐逼近或超越师范专业。目前一些部属师范大学的师范专业平均比例已低于50%,其办学目标已远远超出了其传统定位。[3]
二、师范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地位
大部分高等师范院校的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因此,近年来,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高等师范院校大力发展非师范专业。比如在物理系的基础上发展出电子、光电子专业;在外语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出对外商贸专业;在中文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出对外汉语专业;在地理专业的基础上,发展出旅游专业。这些专业的成立虽然具备了基本的办学条件,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困难重重。
由于非师范专业的就业前景不在师范专业之下,[4]因此师范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的核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从学生的生源到学校领导的决策都在发生改变。但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师范专业在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重要性。师范院校虽在综合化,但社会对其的认知仍是承担师资培养与培训任务的单位。而这个认知对高等师范院校来说,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这一方面说明,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相比,高等师范院校的非师范专业还不太被社会所认可,另一方面又说明,它的师范专业的认可度仍然很高。
同时,在高等师范院校综合化的进程中,面对强大的传统综合性院校,不论是科研实力还是社会认可度,两者之间都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其中加强师范专业的建设就变得极为重要,因为这是高等师范院校面对传统综合性院校的唯一的优势,而这优势随着综合性院校在教育学领域的投入而会逐步地削弱。因此,高等师范院校应该抓住当前的机遇,在发展非师范专业的同时,继续加强对师范专业的投入,以保证在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实现稳步发展。
三、当前师范专业的压力和挑战
当前师范专业的最大压力是就业的压力,即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原因除了新教师的需求量已经大不如前、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多年来持续扩招外,大量的非师范专业毕业生涌向教师岗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5]
随着国家教育制度改革和教师引入制度的变化,教师来源实现了多元化,我国教师教育的主要矛盾已经突出地表现为提高质量的要求与提高质量的能力之间的矛盾。我国的教师培养模式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新的教师培养形式业已出现。大量综合性大学和其他大学的毕业生通过相关培训、考取教师资格证获取了从事教育职业的资格。这些毕业生尤其是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与师范院校的毕业生相比,具有更为深厚宽广的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更具有发展前景的个人素质和潜质。这些毕业生加入到教师队伍中,将对国家的整个教育事业的提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对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的毕业生,则是强烈的冲击。[6]
四、当前师范专业发展的局限性
当前师范专业的发展,由于过于进行职业引导,导致其极度缺乏本学科的专业性,又由于对教师职业的认识水平和教育理念的落后,又实际性地导致了其职业性的缺乏。
其中师范专业学科专业性不足是最大的缺陷,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远远落后于综合性院校和其他专门院校。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师不重视对学生这方面的培养,认为培养出来的学生主要从事中小学教育,不必具备高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比如有的师范院校的物理师范专业取消了传统的“四大力学(含理论力学、电动力学、量子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教学,代之以一门理论物理导论,这种荒唐的做法必然导致学生专业水平的低下,以至于师范专业的毕业生成了专业水平不够的一个代名词。
职业性的不足是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的。虽然开设了心理学、教育学和教育教学法等课程,但课程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陈旧、教学理念落后,这些对师范专业极具实际意义的课程现在已经沦落为学生逃课率最高的课程之一。在大部分师生心目中,对教育教学技能,还停留在只要掌握上课的基本程序,诸如导入、新授、小结、重点、难点、布置作业、板书之类的基本功上,认为掌握了这些就可以满足教师职业的需求。[7]
五、当前师范专业发展方向
1.强调学科专业性。加强师范专业师资力量的引入,让一批具有更高学术水平的老师充实到师范专业的教师队伍中来,以加强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训练,提升学生的科研能力,弥补其与综合性大学的不足,扩展就业渠道。当非师范专业的学生冲击教师职业时,师范专业的学生也可以进军其他领域。让师范专业的毕业生保持在其职业性优势的基础上增强其在其他领域的竞争性,改变社会对师范生学科专业知识薄弱的认知。保证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从事教师职业的优势上,能有更多的职业选择机会。
2.增强职业性。师范专业的职业性是师范专业目前与其他高校、或其他专业竞争的最大优势,高等师范院校应充分发挥其在教育学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并壮大其所属教育学院的实力。所有的师范专业学生均应实行“4+1”的培养模式,即用4年的时间在各专业院系学习学科专业知识,然后再用一年的时间到教育学院进行教育学的职业学习。目前教育学院在各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地位仍未突出,没有得到其应有的支持力度,很多教育学院搭着很大的架子,却缺乏相应的实力,学校应该在这方面持续不断地加大投入。同时,教育学院应该缩小其本身培养的教育学专业的学生规模,[8]其最主要的功能应该转变成培养非教育学专业的师范生。
3.授予双学位。各高等师范院校应该积极争取到授予教育学双学位的资格,对所有实行“4+1”培养模式的学生授予本学科和教育学学科的双学士学位。只有达到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学职业知识并举的效果,才能从学位上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
六、小结
在当前高等师范院校急剧转型和教师来源多元化的历史条件下,曾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师范专业正逐步走向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只有通过增强师范专业的学科专业性和职业性,逐步培养学生的自豪感,提升师范生的社会认可度,这样才能让师范专业迈上新的历史台阶。目前,师范专业的发展好坏很大程度上仍然决定着高等师范院校的发展前途,因此需要各高等师范院校提高认识,把更大的资金和精力投入到师范专业中来。本文提出的“4+1”培养模式和双学位授予方式希望能对当前的师范专业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参考文献:
[1]揭光华.关于高校师范生素质教育问题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1,(7):179-180.
[2]张斌贤.论高等师范院校的转型[J].教育研究,2007,(5):17-24
[3]华东师范大学课题组.师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目标、对策与措施[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12):6-15.
[4]刘蕙.谈师范院校中非师范专业学生的就业指导策略[J].高校论坛,2013,(1):23-24.
[5]陈淑芳.师范类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报,2013,(9):71-73.
[6]钟启泉,王艳玲.从“师范教育”走向“教师教育”[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9):10-14.
[7]周然毅.中国师范教育的历史、现状和未来[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J].2000,(3):73-82.
[8]樊华强.师范院校教育学专业本科生就业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3,(6):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