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听话”开启的八个育儿反思

2014-09-10 07:22余宪文
幸福家庭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权威型威廉家长

余宪文

你家孩子听话吗

孩子“听话”与否,并不是判定孩子好坏的标准。但是,孩子“听话”这一现象却是验证家长教育成功的一个外显标准。所以,如果孩子不听话,家长就有必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待改善。

探索不等于叛逆

威廉独自在叠衣服,他将衬衣左右对叠,然后下摆翻上,再叠两只袖子。威廉妈妈看到了,就教他正确折叠衣服的方法,但一向不听话的威廉,坚持说自己的方法更好。威廉妈妈便一边示范一边向他解释这样叠可以少些皱褶。没想到威廉嚷道:“别的孩子都穿皱衣服!”于是,他们就吵了起来,最后,威廉把衣服揉成一团,扔在地上,咆哮着冲进了自己的房间。威廉妈妈气得浑身发抖,只觉得儿子已是无可救药。

教育反思

许多父母都把自己孩子的叛逆性说得非常可怕。据《你和你的孩子》一书的作者之一、心理治疗专家劳伦斯·斯坦伯格说:“对孩子们的叛逆性的归纳,现已大大言过其实了。”有一种观点认为,孩子到了一定阶段都会有不听话的表现,但其实这种观点对家庭危害是很大的,同时也会影响父母与子女间的正常交流,更会妨碍父母对子女的教育。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探索期,但是这种探索并不等于叛逆,这反而是孩子自我成熟的形成过程。作为家长,有责任耐心地引导孩子,帮助其健康成长。

避免宝宝“不听话”的八个建议

拒绝戴有色眼镜看待孩子

伊利诺斯州埃文斯顿西北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历时28年调查了2万名以上的儿童。该研究小组指出:“许多家长都认为自己的孩子与家长作对,但事实上,许多事情都是家长们自己挑起来的。”斯坦伯格和霍华德告诫家长们:当子女们初步显示出独立意识时,切不可大动干戈,完全不必因孩子顶撞家长一次就担心他今后定会吸毒甚至堕落。如果家长们对孩子过分管束,孩子就会产生不服的心理。换句话说,家长越是压制孩子,孩子越是反抗,于是,叛逆就在这种不理解、不尊重的交往模式中诞生了。

事实上,孩子的举止行为并非只有统一的,世上也不存在所谓绝对标准的孩子。你孩子血液中流动的荷尔蒙也许比别人多些,因而他可能比别人要高大、强壮,也可能较他人更为稳重或活泼。但是,他(或她)是你们朝夕相处的孩子,这一点依然不变。请给予孩子们适当的机会,并学会运用如何跟孩子沟通的技巧,相信孩子会听从你的教导的。

当好父母这一角色

有的家长力图让自己成为孩子的朋友,能与孩子分享成功和骄傲,但这种所谓的友谊包含着许多不公平因素。其实,在家庭这条船上,父母应该做的是船长,你可以倾听船员们的意见,但最后决定权还是应掌握在你这位船长的手中。

加利福尼亚大学的鲍姆林德教授把家长分成放任型、专制型、权威型三种类型。比如,6岁的孩子收到同伴的邀请,打算在周末晚上参加一个生日聚会,放任型的父母会说:“知道了,去吧。”他对孩子漠不关心,但又想用给予孩子自由来换取孩子对自已的尊敬。专制型父母的回答是:“不行,你还太小。我说不能去就是不能去,别再跟我顶嘴!”专制型家长独断一切,完全不顾孩子的内心感受,只从自己的立场考虑问题。权威型父母则尊重和考虑孩子的请求,然后再作出决定:“你也知道,咱们家周末的熄灯时间是10点,这是大家商量决定的。要是你答应爸爸能在8点之前按时回家,我就可以带你去参加同伴的生日聚会。”

在以上三种类型中,孩子们更喜欢权威型父母,因为他们既有原则规定,又有变动余地。鲍姆林德的研究表明,由于专制型父母管束太多而放任型父母又不加以教育,只有权威型的父母能够做到两者统一,既考虑到孩子的内心感受,又能把握方向,满足孩子必要的需求。因而权威型的父母更讨孩子们喜爱,对孩子们健康成长也更有影响作用。因为权威型父母不是喋喋不休、独断一切地对待孩子,而是只管孩子重要的事情。

避免不必要的争吵

如果事无大小,家长都看不惯孩子的作为,这样势必导致细小的摩擦升级为全面的争吵。如果你儿子喜欢把头发蓄得长些或你女儿尝试涂抹你的化妆用品,你就可以把这当作一种无害的游戏,不要去横加阻止。当然,假如你看到孩子表现出不礼貌的行为时,家长就得坚持原则了。

耶鲁少年研究中心的约翰·斯考沃特博士提供了一条常用的处理原则:“这种行为是否危害孩子或者他人利益?”假如答案是肯定的,那么家长就不能顺其自然下去了,一定要对孩子严加管教才是。

注意平时教育

不要等孩子进了警察局,才想起要教育他酒后不能驾车;不要等孩子长大成人了,才想起要教育他应该孝敬父母;不要在孩子大学毕业,才告诉他面试的时候记得敲门……平时的教育,也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对孩子采取积极正确的引导教育,而且这种教育不是在孩子成年以后进行的,应该及早开始对孩子进行包括品格在内的教育。因为学前期是孩子各种思想、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时期,这个时期是对孩子进行教育引导的最佳时期(也就是教育界经常提到的关键期),进入少年时期以后再对某方面的教育加以巩固,这样才是最好的教育流程。

注意沟通方式

有些事情你会对孩子抱有些许期望,但你可以用商量的办法让孩子参加讨论,而不是强加命令式的独断专行。比如,去楼下公园玩耍,可以先听听孩子的意见:“我们可以去公园玩一会儿,玩到7点钟,你看一下,短的指针指到这里,长的指针指到这里。如果到时间了,你还不愿意回家的话,那么下次爸爸妈妈就不会带你出去玩了,因为你不能履行承诺。”

分析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

有时候,家长接孩子下幼儿园,会发现孩子不开心或者有心事儿,很可能是因为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或是同学的欺负。有些家长会把此类事情看得很惨很严重。这时候,家长不能指责孩子,而是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他的内心感受,比如:“如果我是你,我也会不开心的,但是……”让孩子认为你能够理解他、倾听他,让他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样才能正确分析孩子反常的真正原因并全面了解孩子的情况。

正确认识自己的责任

做父母的都很懷念把孩子挽在怀中的那些日子。但是,终会有一天,你做了十多年孩子生活的中心和主宰之后,随着孩子的长大,你会品尝到一种失业的感觉。当你眼看着怀中的“宝宝”逐渐长大成人,你会发现,新的阶段同样也有需要你做的事情。对于学前这个阶段来说,教育孩子并不只是幼儿园的责任,你要知道,孩子好的习惯是在家庭当中养成的,而直接影响人正是孩子的父母,所以你要清楚做父母的责任:帮助孩子形成好的习惯,包括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帮助孩子正确地认识自己;带给孩子家庭的快乐和安全感;配合幼儿园实现家园共育的目标。

家庭成员的教育原则要统一

家庭成员的教育原则要实现统一,就是要求父母或爷爷奶奶、姥姥姥爷能够达成立场一致。比如:你5岁的儿子弄坏了爸爸的剃须刀,爸爸非常生气,对儿子大发脾气。而妈妈却说:“小小的一个剃须刀,你至于这么对孩子大呼小叫吗?你看把孩子都吓哭了!”这时的教育原则父母就没有达成统一。妈妈这时应该耐心引导:“你看,你把爸爸最心爱的剃须刀弄坏了,爸爸现在非常生气,就像上次邻居弟弟玩坏了你的玩具汽车一样,你是不是也非常生气?那你是不是应该向爸爸道歉啊?”这样的处理除了达成教育原则的统一外,还让孩子懂得承担责任。

(摘自《家庭·育儿》)

猜你喜欢
权威型威廉家长
破耳兔
家长日常行为规范
初探班级管理模式
权威型教养方式下的非认知能力培养
我心中的好家长
权威型父母对于青少年早期吸烟的影响
一粒沙子
家长请吃药Ⅱ
威廉·福克纳的《熊》
试论教师在高校德育过程中的三种角色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