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祎
2014年有两部印度电影《幻影车神:魔盗激情》《动物也疯狂》在国内上映。乱入的歌舞、雷同的设定、乏味的故事……如果你对印度电影的印象还停留在此,那就OUT了!在好莱坞势力席卷全球的当下,印度电影在保持自己传统的同时,依靠电影工业的成熟、强大的学习能力以及顺应潮流的变化、越来越受到世人瞩目。
为了紧随潮流,从外国电影中汲取灵感,印度电影常常把一些好莱坞大片的创意进行本土化处理,于是就有了更接地气的作品,比如沙鲁克·汗的《天使战将》让人想到《钢铁侠》。
民族色彩是印度電影的显著标志,不仅仅是民俗、歌舞和庆典仪式,还包含敏感的民族性重大事件。印度电影敢于正视自己国家的历史,特别是在一些励志片里,这类事件常常被处理成故事的一部分,进行主旋律化艺术处理,用于点燃观众士气,振奋人心。
2013年很火的《断线人生》被戏称为“印度合伙人”,故事以印度西部城市阿穆达巴为背景,讲述三个好友之间跨越10年的青春故事。片中的政治局势、宗教分歧和大地震等天灾人祸让原本青春和励志的主题变得深沉和厚重,大时代的背景是故事的一部分,它左右了当下小人物的生命轨迹。《灵魂奔跑者》中男主角的心理阴影是印度和巴基斯坦的边境冲突,为了不改变宗教信仰,父母和乡人被巴基斯坦的军人屠杀。《加油印度》讲述曲棍球运动,但也牵涉了印巴历史问题。还有《我的名字叫可汗》中提到9·11事件后的反穆斯林风潮。无论是敏感的政治事件,还是重大自然灾害,印度电影总能找到一个完美的叙事平衡点,让观众不仅看到事件本身,重点是它对主人公的影响,如何在人生的逆境中前行,越挫越勇。
媒体常把好莱坞比作“好莱虎”,各国电影都在做着抵抗好莱坞电影入侵的努力,即使是本土票房受影响最小的宝莱坞也面临着这样的威胁,印度电影人也学习好莱坞制作类型片,并已有不少成熟的佳作,作品的艺术质量完全可以媲美好莱坞。
印度电影和中国电影在很多方面相似,比如国内逐年暴涨的票房数字、数字院线向小城市扩建、政府增加补贴等。印度独立电影的境遇也和中国很像,都选择符合西方视角的故事,先走国际影展的路线,偶尔会在本土获奖,但观影人数并不理想。
2013年在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赢得双奖的《午餐盒》,在印度却叫好不叫座。片中公司职员和家庭主妇因被送错的便当而结缘,逐渐心生情愫,故事本质上和《电子情书》《西雅图未眠夜》没区别,只是披上了一层印度社会的外衣,其中现代人生活的压力、奔波忙碌的疲倦和内心的空虚孤独可以放在世界任何城市。《印式英语》将拍摄地移到纽约,一名家庭主妇因不懂英语而被家人嘲笑,她趁在美国帮助亲戚料理婚事的机会参加了英语培训班。影片涉及文化碰撞、语言交流、女权问题等话题,却用轻松幽默的方式演绎,让人感觉在看一部美式小品。《人生不再重来》选择公路冒险类型,将友情、梦想、自由等元素融入西班牙美景,让本土观众大开眼界,也带给外国影迷新的视角和体验。
其实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印度就出现过《季风婚礼》《印度往事》这种带有欧洲艺术电影印记的影片。近几年,为了更好地推广本土电影,印度电影人的视角再度西化。2014年印度申奥片《公路故事》,讲述一对夫妻在路上把儿子丢了,男孩被过路司机收留的故事,中间还有一段流浪小女孩的情节支线,三线并进,最后产生交集。虽然它还讲着关于印度的故事,但给人感觉似乎已经是世界大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