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的出现,并不代表与“冷漠”、“麻木”等现象达成了和解。那仅仅是被割得整齐的韭菜茬中的异种
福建省福州27路公交车上男子欲性侵一名女子,55岁的公交车司机欧阳农益喊了5次“快来帮她”,起初无一乘客上前,直到他快要将施暴男子制服时,一名年轻男乘客才出手相助。新闻报道后,一度跃居新浪微博话题的榜首,大多数网友对围观的乘客表露出来的冷漠进行了谴责。
国人在公众场合表露出来的冷漠并不是初次了,就在不久前发生在山东招远的麦当劳血案事件,也同样刺痛着民众的心。面对6人轮番对一位女子施暴,竟无人敢上前劝阻。
“冷漠”、“旁观”这些词眼,并不是当今社会的产物。早在鲁迅先生的《药》里,先生就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国民的冷漠本性。伴随冷漠,往往还有麻木,旁观,看把戏,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等心态。不良的社会风气是催生这种不健康心态的重要原因。早几年闹得沸沸扬扬的南京彭宇搀扶摔倒老太被索赔事件之后,各种类似的事件已屡见不鲜。很多家长甚至告诫孩子,遇到摔倒的老人不要随便去搀扶,以免惹祸上身,摊上不必要的麻烦。显然,这种例子很有教训作用,大家都汲取了宝贵的经验,何况在如今社会环境中,“冷漠”也不失为一种明哲保身之策。
在好莱坞电影中,英雄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救民众于水火之中。显然大家对英雄的期待盼望超越了国界,甚至世人都有一颗英雄主义的心。然而“英雄”的出现,并不代表与“冷漠”、“麻木”等現象达成了和解。那仅仅是被割得整齐的韭菜茬中的异种。这种个人的英雄主义行为,不是集体的“见义勇为”。何况有时爱打抱不平,会付出沉重的代价,毕竟现实里的英雄不像好莱坞大片中的英雄那样拥有一具金刚不坏之躯。试想,当那位在公交车上性侵的男子身上携带有致命武器,赤手空拳的老司机独身一人前去阻止,会是什么代价?前不久,广东18岁打工青年沈俊江因见义勇为追擒劫匪遇刺身亡,获得的是一份“广州市见义勇为人员”证书和奖励慰问金30万元。在见义勇为面前,显然18岁的青春与30万元以及那张证书不能画上等号。后者对传播正能量,并没有起到良好的示范和激励作用,反而在网络上引起民众的质疑,毕竟30万元对付出了年轻生命的孩子以及陷入悲痛的家人得到的回报没有更多。更何况,在已成阶下囚的刘汉宴请云南某高官的百万宴席的映衬下,这30万元让民众更多了一份心寒。冷漠刺痛着国民的神经,而心寒则让更多人宁愿选择麻木也不愿意“见义勇为”。我相信陈姓男子在施暴的时候,福州27路公交车上的其他人内心不是没有起过波澜,没有过要去制止的念头,他们心中一定有过诸多的犹豫和徘徊,最后在“理智”、“教训”的告诫下,选择了袖手旁观。
冷漠的命理症结,首先是从国家身上体现出来的,执政者平时向民众表露出来的态度,比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这种公权力的冷漠势必会形成一股连锁的消极暗示效应。更为可怕的是,冷漠、旁观会形成大家心照不宣的处事原则,并像瘟疫一样蔓延。而越是在充满黑暗和不公不正的特殊年代,作为社会不良症结的代表之一,国民的冷漠特征就会凸显得更明显。
见义勇为,乐于助人,弘扬正义向来都是中国社会道德根基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什么造成今天 “行善有风险,出手需谨慎”、“做好事遭恶报”的现实呢?这恐怕不仅需要司法做出惩处,媒体进行督促,道德增加约束,更重要的还是要制度上的反思。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公共服务型社会里,人民的诉求得到进一步满足,“冷漠”作为一种社会症结自然会被“温和”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