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遇“亲情空巢”,陈佩斯巧解困境与留学儿子共成长

2014-09-10 07:22
妇女生活 2014年2期
关键词:陈佩斯空巢亲情

近几年海外留学越来越热,据统计,赴海外求学的孩子正以每年30万的速度递增。这就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成为空巢,越来越多的父母要忍受“亲情空巢”的煎熬。作为“留守父母”,如何平稳度过“亲情空巢”?如何处理因空巢带来的种种弊端,实现亲子共同成长?著名喜剧表演艺术家陈佩斯,以自己的切身经历给出了答案。

爱子留学英国,明星老爸陷入“亲情空巢”

2010年9月,陈佩斯与王燕玲的独生儿子陈大愚远赴英国留学。陈佩斯兴冲冲地开车将儿子送往机场,儿子拎着行李箱过安检时,他还风趣地和儿子开玩笑:“见了那边的金发美女,可别把老爸老妈给忘了!”陈大愚冲他扮个鬼脸说:“那可不一定。”父子俩哈哈直乐。

陈大愚一走,原本稳固的三口之家一下子变成了陈佩斯与王燕玲的二人世界。傍晚,夫妇俩返回家中,家里黑灯瞎火,静得可怕。陈佩斯打开灯,默默走进儿子房间,闻了闻儿子的枕巾、床单,摸了摸儿子挂在墙上的吉他,不知不觉中眼里有了泪水。王燕玲来到他身边,一声叹息:“我心里也不好受。”陈佩斯说:“以前儿子抱着吉他在家里扯着嗓子吼《菊花台》,我嫌他吵,现在他突然一走,我还真不适应。”王燕玲安慰道:“孩子大了,总得远走高飞寻找自己的世界,不可能一辈子生活在我们的庇护下。”

陈佩斯何尝不明白这个道理?可他心里还是忍不住惦念儿子。儿子虽然已经18岁,但在他眼里依然是个孩子,况且他从小到大一直没离开过父母,能适应英国的生活吗?英语跟得上吗?吃得惯西餐吗?当地孩子会不会歧视他?种种担忧很快在陈佩斯心头拧成了疙瘩,他吃不好睡不香,整天焦躁不安,像很多孩子赴海外留学的家长一样陷入了“亲情空巢”的泥淖。因为这个原因,在排演话剧《蝙蝠》时,他甚至经常把台词说错。

北京与伦敦有8小时的时差。北京凌晨1点,正是陈大愚下午5点放学的时候。陈佩斯特意在床头柜上放一个定时闹钟,只要铃声一响,他迅速起床,睁着惺忪睡眼给儿子打电话,问儿子中午吃的什么,上了几节课,平时都与哪些同学玩;叮嘱儿子刻苦学习,不要乱花钱。刚开始,陈大愚还耐心回答父亲,次数一多他就不耐烦了:“爸,我都大一学生了,您别把我当小孩儿,每天都问同样的问题,烦不烦哪?”陈佩斯讨好地说:“爸这不是担心你嘛!”

陈大愚频繁接到父亲的电话,他的室友很快都熟知了陈佩斯的电话内容。每次手机一响,他们就模仿陈佩斯的语调说:“儿子,中午吃的什么,上了几节课?多与同学交往,不要乱花钱。”陈大愚自我解嘲:“我爸这是爱的呼唤。”内心却对父亲的电话日益抵触。一天傍晚,陈大愚与几个同学在学校湖边喂天鹅,这时陈佩斯的电话来了,陈大愚烦透了,将手机调成了静音状态,往包里一塞没有接。

晚饭后,陈大愚才想起给父亲回电话。陈佩斯急疯了:“你怎么不接电话?没什么事吧?我和你妈差点报警。”陈大愚打断父亲:“我能有什么事?爸,您三更半夜爬起来打电话,我真不忍心。您别打这么频繁好吗?咱们一个星期通一次话就行了。”陈佩斯与儿子讨价还价:“一个星期太久,咱们还是三天通一次电话吧!”此时的陈大愚还不知道,他已经成了爸爸最主要的精神寄托,他的喜怒哀乐决定着爸爸的喜怒哀乐。

陈大愚就读的是英国曼彻斯特大学。自从儿子走后,陈佩斯就格外关注那边的天气情况及社会新闻。2011年1月13日深夜,陈佩斯在网上看到一条新闻:一名在伦敦留学的香港孩子,夜里10点从酒吧回家,被两个劫匪杀害。陈佩斯心惊肉跳,连忙叫来妻子,焦虑地说:“大愚一个人在那边我不放心,有亲人在身边守着我才踏实。”王燕玲也放心不下儿子,夫妻俩商量后决定,由王燕玲赴伦敦陪读。

春节过后,陈佩斯夫妇赶赴伦敦。他向儿子说明来意:“为安全起见,你妈从今往后给你陪读。”陈大愚坚决反对:“你们在网上看到的血案只是特例。再说我都19岁了,完全能独立生活。”陈佩斯却说:“如果你想让我晚上睡安稳觉,就同意妈妈留在这边。”陈大愚只好无奈答应。

陈佩斯租好公寓,将母子俩安顿好,就匆忙返回了北京。王燕玲还沿袭在北京的管理模式,要求儿子放学按时回家,晚半个小时回来就得说清原因。她不赞成儿子随便去同学家里串门,不许儿子泡吧、跳舞、喝酒,不准儿子穿奇装异服。陈大愚简直要窒息,对妈妈的专制非常反感,母子俩经常因一些小事发生摩擦。熬到5月中旬,陈大愚终于向母亲下了最后通牒:“如果您不回北京,我就退学。”王燕玲只得难过地回国。

得知情况,陈佩斯打电话狠狠训儿子:“你太不懂事了,一点也不体谅父母的苦心。”没想到,陈大愚生硬地挂断了电话。陈佩斯心里无比纠结。

父子关系恶化,焦虑症袭击明星老爸

王燕玲劝丈夫:“陪读儿子烦,打电话他不接,你还是给他写信吧,发电子邮件。”陈佩斯觉得妻子的建议切实可行,于是开始在网上给儿子写信:“宝贝儿子,儿行千里母担忧,我这个做爸爸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别嫌爸爸琐碎唠叨,你虽已成年,但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我和你妈放心不下你。你可以不理解,但不能阻止我和妈妈的关心……等你到了爸爸这个年龄,就能体会我的苦心了。”写着写着,陈佩斯被自己感动了,泪水流了下来。仅仅半个月,陈佩斯就给儿子写了4封电子邮件,然而,陈大愚只回了一封,且不超过100字。陈佩斯怅然若失。

2011年7月,学校放暑假,陈佩斯要求儿子回国度假。陈大愚不想回父母身边,借口帮导师做课题,滞留学校不归。年底,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来临,陈大愚迎来了半个月的长假。他在电话里告诉陈佩斯:“爸,圣诞节这边机票不打折,往返一趟不划算,我就不回北京了。您和妈妈给我寄点好吃的过来。”陈佩斯已近一年没见儿子了,经不住“亲情空巢”的煎熬,决定去伦敦陪儿子。夫妇俩压缩自己的行李,给儿子带了果脯、松子、杏仁等一行李箱礼物。

12月24日平安夜,陈佩斯夫妇陪儿子在酒店吃了一顿丰盛的团圆饭。酒足饭饱,一家三口返回宾馆,陈大愚打着饱嗝儿对父母说:“爸、妈,我和同学们约好了狂欢、装扮圣诞树,你们在宾馆看电视吧!”没等两人表态,他拿起帽子围巾就出了门。陈佩斯原计划带妻儿去伦敦国家大剧院看歌剧,儿子与同学们玩去了,他自然也没了心情。夫妻俩闷在宾馆里等儿子回来。可直到凌晨两点,也没盼来儿子的身影。陈佩斯困得撑不住,倒在床上睡着了。

在随后整整一个星期的时间里,儿子和他们相处的时间不足两天。回北京的航班上,陈佩斯沉重地对王燕玲说:“大愚变化太大了,我觉得他现在对我们有些冷漠。以前在北京他可不是这样。唉,我真接受不了他这种变化!”王燕玲感同身受,心情也很不好。

再说陈大愚,置身原汁原味的西方教育环境,学业非常优秀。他能用流利的英语辩论、演讲,看得懂英文原版电影,能用英文写信;他一改曾经的腼腆内向,变得活泼健谈,独立性很强,越来越注重自我内心的感受。与此同时,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也悄然改变——那种浓郁的中国式亲情在他心中渐渐淡化,他成了所谓的黄皮其外、白瓤其内的“香蕉人”。

2012年6月26日,陈佩斯的父亲、一代表演艺术家陈强因脑梗不幸辞世,陈佩斯悲痛万分。这时陈大愚马上就要放暑假了,陈佩斯一个电话将儿子召回国,让陈大愚见了爷爷最后一面。陈强的老伴李玉洁因悲痛过度病倒了,陈佩斯将母亲送往医院治疗。白天他与王燕玲去公司上班,便叮嘱儿子在医院照顾奶奶。

一个人守着80岁出头的奶奶,陈大愚觉得很无聊。待奶奶服药睡觉后,他悄悄跑到医院附近的网吧玩网游。一天,陈佩斯突然接到护士的电话:“陈老师,李老要喝水,病房里怎么没一个家属?”陈佩斯连忙拨打儿子电话,这才得知陈大愚抛下奶奶去网吧的事。陈佩斯早就憋了一肚子火,此事成了他发泄郁闷的突破口。回到家,他狠狠教训儿子:“怎么出去留学一年多,你越来越不懂事了?瞧你这不负责任的冷漠劲儿,哪像陈家的子孙?”陈大愚针锋相对:“爸,别随意上纲上线,我都20岁了,少拿您那套思维模式束缚我。”父子俩你一句我一句,互不相让。王燕玲赶紧将儿子拉进书房,才避免争吵升级。

因心存不满,陈佩斯动不动就训儿子,陈大愚烦透了。暑假还没过完,他就提前返回了伦敦。此后,陈大愚很少主动与父亲联系,电话或电子邮件他也消极应付,父子之间有了鸿沟。陈佩斯焦躁不安,睡眠质量和胃口都很差,经常感觉浑身乏力,有了焦虑症的明显反应。

2012年10月中旬的一天,王燕玲在电话里将陈佩斯的症状告诉了儿子:“以前你爸吃得香睡得着,整天乐呵呵的,自从你去英国留学后,他变化很大。孩子,这与你有很大关系。”父子连心,陈大愚落泪了,对父亲的隔阂、怨恨瞬间烟消云散,可他不知道如何与父亲沟通。

11月23日,陈佩斯应邀出席北京一家留学中介组织的家长座谈会。与会的200多位家长,说起远在海外留学的儿女,个个都有一肚子苦水。陈佩斯也向专家坦陈了自己的烦恼和困惑……

亲情是剂良药,走过“亲情空巢”与儿子共成长

专家设身处地地为陈佩斯分析:“面对这种‘亲情空巢’,你若把自己的喜怒哀乐全寄托在孩子身上,既会给自己也会给孩子带来伤害。世界上大多数的爱都是为了团聚,但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那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儿女大了,总要离开父母独立生活,做父母的要放手让子女成长。”一番话引起了陈佩斯的共鸣。针对陈大愚身上出现的问题,专家给陈佩斯支招:“对儿子的学业优秀和个性独立,你要给予充分肯定;他淡化亲情,你要说服引导,给他纠偏。”陈佩斯豁然开朗。

2013年元旦,陈佩斯飞赴伦敦与儿子团聚。一见面,他向儿子提了个要求:“大愚,陪爸爸看一场英文原版电影好吗?”陈大愚一脸疑惑:“爸,您能看得懂吗?”陈佩斯一拍儿子的肩说:“咱不是有个英语顶呱呱的儿子嘛!”陈大愚也想在父亲面前“秀”一下,便陪父亲在网上观看原汁原味的英国影片《伦敦上空的鹰》。陈佩斯一句英文对白也听不懂,陈大愚就耐心为父亲同声翻译。电影结束,陈佩斯向儿子竖起大拇指说:“你英文不是一般棒,而是相当棒。爸为你骄傲。”陈大愚一听一脸得意。

紧接着,陈佩斯向儿子表达歉意:“对不起,以前爸没有考虑你的感受,频繁给你打电话发电邮,向你提各种要求,动不动对你发脾气,给你带来了压力、烦恼,以后爸会改变。”陈大愚显然受到感动,眼里泪光点点,说:“爸,我做得很欠缺,您和妈所做的一切都是出于一个‘爱’字。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其实我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就能缓解您的焦虑和担心。”陈佩斯听了心里一阵温暖,突然觉得儿子本质上其实并没有变。

返回北京,陈佩斯不再将喜怒哀乐全寄托在儿子身上,开始打造理性顺畅的父子关系。他潜心经营自己创办的大道文化公司,与同行组织“北京喜剧艺术节”;带领团队赴全国各地巡演话剧《亲戚朋友好算账》……紧张忙碌的生活,大大缓解了他的焦虑症状。

与此同时,陈大愚也在悄悄改变自己。每隔两三天,他会抽10分钟时间“给”父母,或打电话,或写电子邮件,向父母汇报自己的情况。他知道回馈父母的最好方式,就是全方位提升自己,做一名优秀出色的留学生。他参加学校网球、动漫等多个兴趣小组;购买当地的年轻人火车卡,组织同学们去周边国家参观旅游。每次他都提前设计路线,采购食品,安排住宿。2013年4月,他开始每个星期在冰激凌店打工5个小时,既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又锻炼了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

6月初,陈大愚组织几位华人留学生,编辑出版了《伦敦人看中国》一书,在学校引起轰动。他将第一本书郑重签上自己的名字,快递给陈佩斯。儿子的点点变化与进步,让陈佩斯喜在心头……

称道儿子优秀的同时,陈佩斯还努力引导儿子注重亲情,懂得感恩,绝不让他蜕变为冷漠的“香蕉人”。他经常在电话里告诫儿子:“你是爷爷奶奶一手带大的,爷爷走后奶奶心情不好,你多给她打电话。”陈佩斯还将儿子小时候奶奶给他洗澡、抱着他买冰糖葫芦、守着他打点滴的照片打包发送给他。

看着一幅幅熟悉温馨的画面,想想白发苍苍的奶奶,陈大愚心中奔涌着回馈的冲动。每隔两天,他主动给奶奶打电话;老人耳朵背听不清,陈大愚就放慢语速,提高声音说话。每次回北京,陈大愚还用勤工俭学的钱回馈亲人。他给奶奶买帽子和围巾,送给爸爸一个假发头套,送给妈妈的是一套保暖内衣。为了调剂家人胃口,陈大愚从超市买来奶酪、培根、芝麻、西红柿,亲自下厨给家人烤香喷喷的比萨。

2013年10月,陈佩斯已年满59岁,即将迈入老年门槛。因常年操劳,陈佩斯血糖、血压偏高,陈大愚牵挂父亲的身体,经常在电话里提醒他:“爸,您别这么累了,再过一年我就大学毕业了,到时由我挣钱养家。您千万不要抽烟喝酒,不要开快车,晚上10点准时睡觉……”

儿子懂得了感恩,懂得了回馈亲人,而且学业优秀,阳光开朗,陈佩斯百感交集,整天都生活在舒心与幸福中,满怀憧憬地期待着儿子学成归来的那一天。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陈佩斯空巢亲情
陈佩斯不上春晚,只为多陪陪父亲
亲情的滋味
树上有一个空巢
空巢生日不孤独
陈佩斯扬正气
从来都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空巢青年”戳到你了么?
增进亲情的项目推荐
陈佩斯回来了,身后“好大一个家”
爱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