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牵挂更有爱

2014-09-10 07:22史峰
妇女生活 2014年3期
关键词:外地手套动画片

史峰

去年年初,妻子被公司派驻外地的分公司,要在那里工作6个月。离家刚刚一星期,妻子就想儿子了,给我打电话,问题一连串:儿子吃饭好吗?胖了吗?睡觉好吗?快乐吗……

我知道妻子牵挂儿子,便耐心地一一回答妻子的提问。妻子得知儿子在家一切都好,稍感心安,又问我:“我跟你打了这么长时间的电话,咋没听见儿子过来呢?”我说儿子正在看动画片。妻子要求:“你把电话给儿子,我要跟儿子说说话。”

我喊儿子:“妈妈打电话来了,要跟你说话,快来接。”

儿子看动画片看得专心致志,嘴上应着,屁股却离不开沙发,我又叫了一遍,他才慢慢腾腾、极其不舍地离开电视走了过来。我把电话递给儿子,就听妻子在那边问:“儿子,想妈妈不?”

儿子说:“想。”我看得出来,儿子“想”得有些勉强,感觉好像应付他妈,语气中缺乏真诚。

“怎么想的?”妻子想跟儿子多说会儿话,又问。

儿子说:“就是想。”然后就把电话还给我,又跑客厅看动画片去了——分明是不想妈妈,只想看动画片嘛!我告诉妻子:“儿子惦着看动画片呢,又去客厅了。”妻子听了,并没太在意,又对我细细交代了一番在家如何照顾儿子,才把电话挂掉。

我突然感觉到妻子和儿子有个很明显的反差:妻子对儿子是百分之百的牵挂,儿子对妈妈的牵挂却只有一分——妻子说了那么多牵挂的话,儿子只是不情愿被动地说了一个字:“想。”亲人之间没有牵挂,岂不跟陌生人没啥区别了?不过,儿子不牵挂远方的妈妈,我觉得并不是儿子的错,因为我从来没有教过儿子如何去“牵挂”,我甚至连如何说些“牵挂”的话都没有教过他。别说儿子,就连我,似乎对身在外地的妻子也没有太多的“牵挂”。

我想,父行子效,只有我懂得了牵挂妻子,儿子才能学会牵挂妈妈,然后才会进一步学会牵挂我,然后我们一家人才会在相互牵挂中增进亲情。

我决定,立即给儿子补上“牵挂”这一课。于是,第二天,我便趁儿子在我身边时,提议给他妈妈打个电话。

我在电话里问妻子:“在外地适应吗?那里天冷了吗?工作累不累……”

妻子接到电话听了我的一番问候,明显很惊讶:“咋变得跟个婆娘似的,婆婆妈妈问这些?”我说:“挂念你呗……”妻子一听有些哽咽,明显被我的“牵挂”感动了。

被牵挂感动的另一个人就是儿子,我打电话的时候有意按了“免提”键,我和妻子相互说的“牵挂”的话,儿子都听得见。他抢过我的电话说:“妈妈,你那里下雪没有?你可别滑倒了,摔个大屁墩儿。我们这里下雪了,我就滑倒摔过屁股蹲儿。”

一听见儿子的声音,妻子可高兴了,说:“谢谢儿子提醒我,我们这里没下雪。你在雪地里走,可要当心呀,别跑,别跳,慢慢走才不会摔倒。”

儿子也提醒妈妈:“嗯,我会小心的,等你那儿要是下雪了,别忘了告诉我,我再提醒你小心走路。”妻子再次哽咽了:“好,下雪了我一定先告诉儿子……”

听着这娘俩你来我往地相互牵挂,我心里一阵温暖,这才是真正一家人嘛!

以前我几乎没给妻子买过礼物,但现在为了表达“牵挂”,我给妻子买了一副手套——其实是我和儿子一起去买的,也是我对儿子进行“牵挂”教育的一部分。买完以后,我带上儿子去了趟快递公司,把手套寄走了。儿子还在内包装的纸面上歪歪扭扭地学写了几个字:“妈妈,我们想你。”当然,这也是我教的,挂念不仅仅是“说说话”,还要学会给远方的亲人寄送“关爱”……

几天后,妻子收到了我们寄去的手套,打电话跟我和儿子说:“手套戴上了,真暖和。还有儿子写的字,真漂亮……”听到妈妈收到了“牵挂”,儿子更来劲了,说:“妈妈,我和爸爸还要给你送去一件棉大衣。”

听着儿子“吹牛”,我笑了。不,这不是吹牛,而是真实的知冷知热的牵挂——我决定和儿子一起实现下一个“牵挂”行动,给妻子寄送一件棉衣。

等半年以后妻子从外地回来时,对亲人的牵挂已在我儿子心里扎了根,长成了一棵爱的小树。

妻子回来后不久,我要去外地做交流活动,也就是外出四五天的时间。他们娘儿俩一起去火车站给我送行。妻子跟我说了好多道别的话,儿子站在一边看,站在一边听,算是继续接受“牵挂”教育吧。但儿子一直没有对我说一句道别的话,我心里还有些吃醋——上次你妈妈在外地,你又是打电话又是寄手套,还寄棉衣,如今老爸要去外地了,你却一句牵挂的话都不送给我。

没想到,等我上了火车,向妻子、儿子挥手时,儿子一看火车启动了,竟突然挣脱了妈妈的手,顺着火车行驶的方向向前追,一边追一边喊:“爸爸,我会想你的……”泪水顿时模糊了我的双眼。看来,儿子已经真的懂得牵挂了!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外地手套动画片
棉手套
做只手套好过冬
手套
棉手套
北京郊区外埠车猛增本地人高价买外地牌
爱看动画片的爸爸
萌萌的斗牛犬
借伞
没有不会停下来的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