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综合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主席主持召开座谈会,专题听取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汇报,强调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重大国家战略,还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七点要求。
习近平的七点要求
习近平就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出的七点要求如下:
一是要着力加强顶层设计,抓紧编制首都经济圈一体化发展的相关规划,明确三地功能定位、产业分工、城市布局、设施配套、综合交通体系等重大问题,并从财政政策、投资政策、项目安排等方面形成具体措施;二是要着力加大对协同发展的推动,自觉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做,充分发挥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发展协调机制的作用;三是要着力加快推进产业对接协作,理顺三地产业发展链条,形成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对接产业规划,不搞同构性、同质化发展;四是要着力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空间结构,促进城市分工协作,提高城市群一体化水平,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和内涵发展水平;五是要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六是要着力构建现代化交通网络系统,把交通一体化作为先行领域,加快构建快速、便捷、高效、安全、大容量、低成本的互联互通综合交通网络;七是要着力加快推进市场一体化进程,下决心破除限制资本、技术、产权、人才、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推动各种要素按照市场规律在区域内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区域产业协同、环境治理、生产要素流动、市场化治理与政策均衡等成为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新重点和新趋向。
京津冀自古即是“一家亲”
作为我国重要城市圈之一的京津冀城市圈在历史上便有协同、合作的先例,尤其是明清以来,以北京为核心的“京畿地区”就是一个联系比较紧密的发达地区和政治、军事重地。“京畿地区”覆盖范围包括北京、天津、唐山、保定、廊坊、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城市。在历史上,津冀两地与北京既是“邻居”,又是“亲戚”。
1954年,全国进行行政区划调整,“京畿地区”被切割成几块,一部分划归北京管辖,一部分划归天津,大部分并入河北,“京畿地区”作为一个整体不复存在。上世纪70年代划分和调整经济协作区,京津唐地区隶属于华北区;1986年5月,为了扩大对外开放,环渤海经济区概念被提出,这一概念涵盖了传统京津冀地区。
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的京津冀都市圈,由京津唐工业基地的概念发展而来,该区域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唐山、石家庄、秦皇岛、廊坊、保定、沧州、张家口和承德,涉及京津和河北省8个设区市的80多个县(市)。
京津冀一体化的提出
其实早在1982年,当北京市第一次做城市规划的时候,就提出过“首都经济圈”的概念。但基于种种原因,“京津冀一体化”在当时始终停滞在“设想”的层面。2004年2月,由国家发改委主持的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研讨会在河北廊坊召开,会上京津冀三省市政府达成“廊坊共识”。也就是从2004年开始,国家发改委会同京、津、冀三省市政府共同编制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京津冀三地合作终于从务虚转为务实。
在2011年全国两会上,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京津冀都市圈”的概念被“首都经济圈”的概念取而代之。在国家“十二五”规划中,与此相关的表述是:“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打造首都经济圈,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发展。”直至今日,京津冀协同发展是进行时而不是完成时,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未来前景十分广阔。
对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推进步伐,清华大学教授蔡继明说:“改革开放以来,从珠三角到长三角,京津冀也应该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