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寒冰
20世纪是一个风云变幻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深刻地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和观念,改革与创新成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不管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都为促进经济的发展做过有益的探索。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彼此间也有相互借鉴对方宝贵经验的尝试。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有过许多成功的改革,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的罗斯福新政与中国的改革开放等。
【知识链接】
一、列宁实施新经济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帝国主义国家对苏俄发动了武装干涉。俄国的地主、资本家和沙皇军官也掀起了叛乱。为了战胜敌人,苏维埃政权一方面加强红军的建设,一方面实行了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主要措施是实行余粮收集制,征集农民手中的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对中小型企业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由国家集中分配一切生活必需品和食品。“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让苏俄渡过了三年的困难时期,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巩固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但这一措施由于无偿占有人民的产品,也引起了劳动者的普遍不满。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进入和平建设时期。苏维埃政权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经济。在列宁的领导下,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根据新经济政策,农民在向国家交了粮食税以后,余粮归自己支配,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除大型企业仍然由国家管理外,允许私人和外国资本家经营一些中小企业;废除生活必需品的配给制,恢复自由贸易。由于采取了这一系列措施,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一战前1913年的水平。新经济政策是列宁从苏俄国情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并为苏俄人民指明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向。
二、罗斯福实施新政
由于资本主义固有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1929年,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爆发,然后迅速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中,人民群众深受其害,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而垄断资本家毫无怜悯之心,他们为保持商品价格、维持利润,宁愿大量销毁商品,激化了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更为可怕的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了政治危机,资本主义各国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各国资产阶级纷纷寻找出路。
1933年,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为应对经济危机,他一上任,就宣布实行新政。实行新政的目的,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进行调整,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以消除经济危机。为此,他采取了几项主要措施:首先从整顿金融业开始,恢复银行的信用,使私人现款又存入银行,重新流通。其次是在农业方面,政府让农民缩减耕地面积和屠宰大批牲畜,由政府付款补贴。第三是新政的中心措施:对工业的调整。根据《国家工业复兴法》,各工业企业制定本行业的公平经营规章,确定各企业的生产规模、价格水平、市场分配、工资标准和工作日时数等,目的在于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的生产过剩,从而加强了政府对资本主义工业生产的控制与调节。这项措施后来被资本主义国家广为借鉴。危机期间,美国政府还大力兴建公共工程,如筑路、架桥和植树。国家用兴办公共工程的办法代替直接赈济,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失业再就业的途径和经验。
新政取得了显著成效。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新政在美国和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三、邓小平实施改革开放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党中央恢复了邓小平的职务,国内开始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国民经济得到了初步恢复。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通过的决议中规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十一届三中全会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
1.对内改革:(1)改革先从农村开始,目的是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这种建立生产责任制的做法得到中央的肯定。在中央指导下,农村逐步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农业生产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富裕起来了。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2)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改革主要在三个方面进行:把原来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方式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这就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了步伐,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迈进;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加快企业的改革步伐。
2.对外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对外开放也开始起步。(1)1980年,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它们以国家给予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深圳目前成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2)后来,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逐渐扩大:开放了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增设了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浦东开发区已发展为国际化的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3)现在,对外开放区已从沿海地区向内地发展,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endprint
【规律性认识】
1.三次改革的历史背景:都是在国家经受了重大打击和挫折之后、面临经济困难、政治需要稳定的情况下进行的。
2.三次改革的性质:都是在不改变国家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自我完善与发展。
3.三次改革各具有自己的特点:苏俄的新经济政策是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直接联系起来。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是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采取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三次改革各自出现的结果: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的国民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到1927年,国家经济恢复到一战前1913年的水平。罗斯福新政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出现了繁荣局面,国家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国际地位有很大提高。
5.三次改革的最后结局: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后来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取代。美国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中国改革不断深入,开放不断扩大,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三次改革的相同之处:改革前经济上都面临不同程度的环境;都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都是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改革都涉及农业、工业、金融业等各行业;都是国家对经济的干预;都促进了本国经济的发展;都巩固了政权,使政局稳定。
7.新经济政策与罗斯福新政的不同点:(1)背景:前者是因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新的社会危机;后者是因为爆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2)前提条件:前者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后者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改革。(3)根本目的:前者是为了恢复国民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后者是要维护资本主义统治秩序。(4)方式:前者以市场调节为主,利用市场与商品关系扩大生产;后者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5)侧重点:前者以对农业的调整为主;后者以对工业的调整为主。
8.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与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之间关系的认识:(1)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没有固定不变的模式,发展经济需要根据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改革。(2)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3)我们一定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发展经济。
9.从三次改革成功中得到的启示:(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和我国的改革开放都是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环节,使其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经济建设一定要从国情出发。(3)要实事求是,勇于探索和创新等。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
1.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从根本上说是( )
A.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所致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已经过时
C.由苏联的政权性质决定的
D.巩固工农联盟的需要
2.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历史原因包括 ( )
①国内外敌人进攻被击退②苏俄国民经济濒临崩溃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④列宁具备实事求是的创新精神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 D.①②③④
3.邓小平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 )
A.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B.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消灭地主阶级
C.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D.推行计划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4.“1929年10月24日,美国纽约股市突然打了个喷嚏,这个喷嚏迅速蔓延全球,所有资本主义国家都感冒了。”美国医治“感冒”的有效药方是 ( )
A.实施新经济政策 B.推行罗斯福新政
c.推行杜鲁门主义 D.建立法西斯专政
5.下图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名利场》杂志的漫画,其中挽救窘境中“山姆大叔”(代指美国或美国政府)的医生是 ( )
A.华盛顿 B.林肯 c.罗斯福 D.杜鲁门
6.美国总统奥巴马说“美国的真正天赋在于,它懂得改变”,这个改变体现在20世纪30年代是指 ( )
A.实行法西斯主义
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c.实行放任自由的经济政策
D.开创政府对经济干预和指导的先河
7.1933年,罗斯福新政期间,迪士尼动画片《三只小猪》上映,主题曲“我不怕大灰狼”鼓舞了美国人民战胜危机的士气。罗斯福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 ( )
A.缩减农业生产 B.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
c.恢复银行信用 D.发展对外贸易
8.在实施《国家工业复兴法》过程中,美国政府给遵守法规的企业颁发“蓝鹰”标志(如右图),无“蓝鹰”标志的产品会遭到民众的抵制。实行这一措施的主要目的是 ( )
A.增加就业机会 B.实现经济复兴
C.加强政府权力 D.恢复银行信用
9.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世界资本主义发展史上最重要的意义在于 ( )
A.使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B.国家采取放任自流政策,让企业自主摆脱危机
c.使美国经济结构发生重大改变,进入新经济时代
D.开创了利用国家政权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的先河
10.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直接为哪一次会议的召开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 )endprint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四大
11.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 )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对联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瑰宝。以下对联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时期的是 ( )
A.摒弃前嫌共对敌,陪都谈判展大义
B.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13.1985年,我国部分国有企业试行工资改革,办法是企业上缴利润增长1%,职工工资总额可相应增长0.3%~0.7%。材料表明我国国有企业工资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
A.实行国有企业政企分开 B.要求企业提高职工福利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 D.实行国有企业资产重组
14.在一座城市的市政府门前,有一座标志性的雕像(见右图),名为拓荒牛,这座城市在改革开放中被誉为“一夜崛起之城”。这座城市是 ( )
A.上海 B.珠海
C.深圳 D.厦门
二、非选择题
15.改革与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以下三位历史人物是20世纪以来杰出的改革家。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恢复被战争严重破坏了的苏俄经济,90多年前列宁采取的一项伟大的经济政策是什么?它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2)为克服1929年-1933年经济危机的打击,罗斯福采取了怎样的对策?其特点是什么?
(3)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的新政这两个历史事件的共同成效是什么?
(4)为了彻底纠正“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20世纪70年代末,我党作出的伟大决策是什么?
(5)联系所学知识,我们能够得到怎样的启示?
16.在20世纪世界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有三次成功的改革调整: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的苏俄,一次是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还有一次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俄国(1917年后为苏俄)粮食产量变化曲线:
(1)从上图可以看出,1921年后苏俄粮食产量大幅度增长。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21年前后苏俄经济政策有何变化。
材料二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邓小平
(2)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列宁的思路好在何处?
材料三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罗斯福
(3)如何正确理解材料中的“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是旧民主秩序的新运用”?
材料四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
(4)与邓小平视察南方的讲话的科学论断相对应,中共十四大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作出了怎样的重大决策?
(5)从上述国家对经济政策的调整中,你能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1.A 2.D 3.C 4.B 5.C 6.D 7.B 8.B 9.D 10.A 11.D12.D 13.C 14.C
二、15.(1)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2)新政(或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3)通过改革,使本国的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巩固了统治。(4)改革开放。(5)要从本国国情出发,对经济政策适时进行调整;经济政策的制定要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国家改革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等等。
16.(1)放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2)把社会主义同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直接联系起来,对小农占优势的国家走社会主义道路有深远指导意义。(3)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的一次自我调节,它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4)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5)科学决策,适时调整经济政策,是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关键;经济政策的调整应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经济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经济规律;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区分社会制度的依据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