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霞
教学设计是教师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制定出的教学预案。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高,依赖于良好的教学设计。科学实施教学设计,必须有具体的方法,有效的途径,完整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将有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效能。
一、备教学理念
理念是什么?理念就是教学指导思想。先进的课程理念,都来自于成功的教学实践。理念指导实践,实践孕育理念。首先,我们应对我们所教学科的课程定位了如指掌,还应对我们所教学科的课程理念了如指掌。语文学科的课程理念是: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②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前提。③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基本教学策略。④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达到语文教学目的的可靠保障。
只有将这些理念烂熟于心,我们在教学设计时才能给课堂教学定位,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教学与时俱进。
二、备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因此教学设计要讲究分散重点,突破难点。教学重点要分散,既让学生易于接受,又减轻学负担;教学难点要生与生分析之间落差的原因,搭建适合学生前进的台阶,抵达教学难点的高峰。
三、备学情
分析学情,摸准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就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而言,班与班之间参差不齐,学生与学生之间参差不齐。在开学这段时间的听课中发现一些不利现象:有些教师为完成教学设计中既定的内容,在学生已掌握知识要点的情况下,仍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该知识要点,学生真正需要教师讲解、加强巩固的地方因时间而耽误,或一带而过,或省略为自学。其实他们目标本身设置的没有错,但是,每个班级的学生情况不同,各个年段也不同。因此在教学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到生情、班情,在此基础上确立教学重、难点,合理划分课时,使课堂教学密度均衡。
四、备学习方式
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增加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相辅相成。这告诉我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不应是唯一的课堂学习方式,它应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有机结合,互为补充。
一些教育专家指出当前课改中出现的几种误区,其中一误区为学习方式“自主变为自由”,教师在课堂上充当的是:1、学生学习的“召集人”:学生夸夸其谈,教师无所事事。2、学生交流的“旁听者”:学生漫无边际,教师不置可否。3、学生活动的“捧场者”:学生言行出轨,教师大加赞赏。
教学设计时,我们应考虑教材中哪些知识是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掌握的,哪些是需要教师讲解的,教师应将到什么位置。要预设学生会出现什么问题,教师该采用什么形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千万不能让学生指责教师在课堂上“不作为”。
五、备作业设计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是通过“学得”和“习得”而來的,无论课内课外应“学得”与“习得”并存。众所周知,作业设计成为教师了解、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一把尺子,这把尺子在教师手中。教师应怎样用好这把尺子,是我们教学设计要考虑的。我个人认为,我们应思考两个问题:
1.作业的量。不论课堂作业,还是家庭作业,都应严格控制学生作业的数量,保证学生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完成作业。可以因人而异,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设立必做题和选做题。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
2.作业的质。这是教师教学设计考虑的重点。作业的设计应既是对课堂学习的巩固,也是对课堂学习的反馈。作业题型的设计既相对固定,也应有所变化。相对固定是针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尽快地认识、熟悉、读懂题目,是保证作业质量的基础。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知识水平的补充,作业题型应有变化,以帮助学生学会审题,正确答题。作业内容的设计即考虑基础性,也应兼顾发散性。
总之,“教学设计”永远是一个动态发展的提高过程。我们期待着课改实验这个大熔炉,能有效地推进教学设计改革的力度与进程,并通过它有效地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用创造性的工作“促进学生健康、主动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