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书秀+刘学迁+王青岩+李晓捷+曲善村
摘要:用微绿球藻新鲜藻液、微绿球藻冷冻浓缩液、微绿球藻干粉+干酵母及干酵母对刺参浮游阶段幼体进行了为期15 d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 以微绿球藻干粉50%+干酵母50%搭配投喂的刺参幼体在生长速率、大耳幼体成活率及樽形幼体变态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单独投喂微绿球藻或干酵母也基本可满足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生长相对缓慢,成活率及变态率相对较低。另外,单独投喂冷冻浓缩藻液的处理组成活率及变态率都较低。
关键词:刺参幼体;微绿球藻;日增长率;成活率;变态率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楯手目(Aspidochirota)、刺参科(Stichopodidae)、刺参属(Stichopus)。在中国自古被誉为“海产八珍”之首,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1]。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和刺参市场前景的不断开阔,刺参养殖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尤其是辽宁、山东等地的主要珍贵水产养殖经济品种。但是,随着刺参产业的不断壮大,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刺参产业的发展。刺参养殖分为育苗和养成两个阶段,刺参育苗过程中浮游时期幼体发育正常与否对于变态至稚参的成活率有直接影响,期间投喂充足而适宜的饵料又是浮游幼体正常生长、发育、顺利变态的前提。目前研究表明[1-3],适宜的饵料有盐藻、湛江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采用上述饵料单一或混合投喂均可获得较好的培育效果,但以2~3种饵料混合投喂效果更佳,饵料混合投喂可使其营养互补,满足幼体的营养需求。但是目前所采用的单胞藻都为高温种类,且不易培养、易污染老化,容易造成育苗期间的饵料短缺,从而导致育苗失败。
微绿球藻是一种海洋单细胞微藻,具有繁殖迅速、易培养、营养丰富等特点,细胞球形或椭球形,直径2~4 μm。该藻含有的PUFA是海水仔鱼、虾蟹贝等幼体的必需脂肪酸,能够提高海产动物生长率和幼体的存活率,加上其细胞壁极薄,易于消化吸收,在水产养殖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4]。目前已应用于泥蚶、蟹[5]、虾[6]等育苗及轮虫[7-8]培养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主要以微绿球藻活细胞、干粉或冷冻浓缩液及干酵母为饵料,通过对刺参浮游幼体生长率、存活率及变态率的统计分析,从而对微绿球藻作为刺参浮游幼体阶段的投喂饵料效果做出初步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刺参幼体及饵料来源
实验用刺参幼体来自于牟平海区。
所用微绿球藻新鲜藻液、干粉、冷冻浓缩液均由烟台海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实验方法
刺参幼体分别放置于0.15 m3的塑料桶中,暗光培育,培育密度为0.5个/mL,连续充气,水温保持在21 ℃,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100%,换水后温差不超过±1 ℃。每天换水后投饵,培育用水及投喂饵料均经300目筛绢过滤。每次投饵量为:小耳幼体5 000~10 000个/mL,中耳幼体10 000~15 000个/mL,大耳幼体15 000~20 000个/mL。(干酵母按说明浓度换算为细胞数投喂)。
实验设4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为:A—微绿球藻新鲜藻液;B—微绿球藻冷冻浓缩液;C—微绿球藻干粉50%+酵母粉50%;D—干酵母。
实验从7月5日开始,每天从各桶中随机取30个幼体进行测量,计算其体长、密度并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体长日增长率计算方法:⊿L(%d-1)=100(㏑L2-㏑L1)/T
L2;表示所测稚幼参的最终体长(μm);L1:表示所测稚幼参的初始体长(μm);T:表示稚幼参的生长时间(d)。
大耳幼体成活率计算方法:大耳幼体成活率=p1/p2×100%
其中:p1为刚开始出现樽形幼体时水中浮游刺参幼体密度;p2为原有刺参幼体密度。
2结果
2.1各处理组幼体体长日增长率比较
各处理组刺参幼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生长(图1)。各处理组经8 d的培育,生长最快的处理组为组C(干酵母+微绿球藻干粉),由430 μm生长到910 μm,体长日增长率为59.25%。最慢的处理组为组B(冷冻藻浓缩液),由420 μm生长到680 μm,体长日增长率为39.50%。
图1不同饵料条件下刺参幼体体长日增长率
2.2各处理组大耳幼体成活率比较
由于各处理组生长发育快慢的差异,大耳幼体成活率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计算,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处理组C(酵母+藻粉)效果最好,成活率高达96.5%,处理组B(冷冻藻)成活率最低,为45.6%。
图2不同饵料条件下大耳幼体成活率
2.3各处理组变态率的比较
实验的四个不同处理组不仅生长速率及成活率存在差异,其樽形幼体变态率也有显著差异(见图3),生长最快的处理组C(酵母+干藻粉)在培养到第7 d就已经开始出现樽形幼体,2 d后全部变态;生长最慢的处理组B(冷冻藻液)不仅在培育到第10 d才开始出现樽形幼体,而且12 d后仍有多数幼体未变态,停留在大耳幼体期直至死亡。
图3不同饵料条件下樽形幼体变态率
2.4各处理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实验从7月5日开始投喂饵料,第1 d投喂饵料之后观察各处理组幼体摄食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各处理组幼体发育情况无显著差异,胃型较饱满,摄食情况良好。第6天观察各处理组幼体发育情况(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处理组C大耳幼体胃型饱满,个体较大,并开始出现樽形幼体。而处理组B中刺参幼体个体小,且出现胃缩小及烂胃现象,有一部分停留在小耳幼体阶段,未出现樽形幼体。处理组A和处理组D发育情况良好,与处理组C相比,仅在幼体密度及个体大小上稍有差异。〖FL)〗〖TP<25.tif>,BP〗
图4投饵第一天,不同处理组幼体生长发育情况
图5投饵第六天,不同处理组幼体生长发育情况
3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以微绿球藻干粉50%+干酵母50%搭配投喂的刺参幼体在生长速率、大耳幼体成活率及樽形幼体变态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单独投喂微绿球藻或干酵母也基本可满足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生长相对缓慢,成活率及变态率相对较低。另外,单独投喂冷冻浓缩藻液的处理组成活率及变态率都较低,且在培育后期损失过半,在培养过程中发现“烂胃”、“胃萎缩”等现象,后期幼体出现“化边”、“烂边”等。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微绿球藻虽为绿藻,但其细胞壁薄,且具较好的上浮性,个体小(2~4 μm),易于摄食,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刺参幼参的饵料之一,较硅藻或金藻等常用饵料,微绿球藻具有易培养、生长快、抗污染等优点,单独投喂新鲜藻液基本可以满足幼体的需求,达到较好的育苗效果。如果采用微绿球藻干藻粉与干酵母混合投喂,由于酵母可以弥补微藻中氨基酸、消化酶和生长激素等营养缺陷,因此可以更好地满足幼体的营养需求,本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仇磊,姜国良.几种单胞藻饵料对刺参耳状幼体烂胃的影响[J].齐鲁渔业,2006(6):41-42
[2] 张煜,刘永宏. 国内、外刺参研究的回顾、进展极其资源增殖途径的探讨[J].齐鲁渔业,1984(2):57-60
[3] 隋锡林. 海参增养殖[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4] 余颖,陈必链.微绿球藻的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5,6(24):75-81
[5] 沈和定,黄旭雄.三种藻类对中华绒螯蟹Ⅰ期溞状幼体培育效果的比较[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8(3):202-209
[6] 成文靖,蔡春芳.微绿球藻在罗氏沼虾育苗中的应用研究[J].水利渔业, 2002, 22(1): 15-16
[7] 刘新富,雷霁霖,刘忠强,等.真鲷饵料生物褶皱臂尾轮虫和眼点拟微绿球藻的大量培养[J].海洋科学,2002,24(5):47-51
[8] Lubzens E, Gibson O, Zmora O et al..Potential advantages of frozen algae (Nannochloropsis sp.) for rotifer (Brachionus plicatilis) culture [J].Aquaculture, 1995, 133: 295-309
摘要:用微绿球藻新鲜藻液、微绿球藻冷冻浓缩液、微绿球藻干粉+干酵母及干酵母对刺参浮游阶段幼体进行了为期15 d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 以微绿球藻干粉50%+干酵母50%搭配投喂的刺参幼体在生长速率、大耳幼体成活率及樽形幼体变态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单独投喂微绿球藻或干酵母也基本可满足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生长相对缓慢,成活率及变态率相对较低。另外,单独投喂冷冻浓缩藻液的处理组成活率及变态率都较低。
关键词:刺参幼体;微绿球藻;日增长率;成活率;变态率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楯手目(Aspidochirota)、刺参科(Stichopodidae)、刺参属(Stichopus)。在中国自古被誉为“海产八珍”之首,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1]。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和刺参市场前景的不断开阔,刺参养殖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尤其是辽宁、山东等地的主要珍贵水产养殖经济品种。但是,随着刺参产业的不断壮大,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刺参产业的发展。刺参养殖分为育苗和养成两个阶段,刺参育苗过程中浮游时期幼体发育正常与否对于变态至稚参的成活率有直接影响,期间投喂充足而适宜的饵料又是浮游幼体正常生长、发育、顺利变态的前提。目前研究表明[1-3],适宜的饵料有盐藻、湛江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采用上述饵料单一或混合投喂均可获得较好的培育效果,但以2~3种饵料混合投喂效果更佳,饵料混合投喂可使其营养互补,满足幼体的营养需求。但是目前所采用的单胞藻都为高温种类,且不易培养、易污染老化,容易造成育苗期间的饵料短缺,从而导致育苗失败。
微绿球藻是一种海洋单细胞微藻,具有繁殖迅速、易培养、营养丰富等特点,细胞球形或椭球形,直径2~4 μm。该藻含有的PUFA是海水仔鱼、虾蟹贝等幼体的必需脂肪酸,能够提高海产动物生长率和幼体的存活率,加上其细胞壁极薄,易于消化吸收,在水产养殖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4]。目前已应用于泥蚶、蟹[5]、虾[6]等育苗及轮虫[7-8]培养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主要以微绿球藻活细胞、干粉或冷冻浓缩液及干酵母为饵料,通过对刺参浮游幼体生长率、存活率及变态率的统计分析,从而对微绿球藻作为刺参浮游幼体阶段的投喂饵料效果做出初步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刺参幼体及饵料来源
实验用刺参幼体来自于牟平海区。
所用微绿球藻新鲜藻液、干粉、冷冻浓缩液均由烟台海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实验方法
刺参幼体分别放置于0.15 m3的塑料桶中,暗光培育,培育密度为0.5个/mL,连续充气,水温保持在21 ℃,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100%,换水后温差不超过±1 ℃。每天换水后投饵,培育用水及投喂饵料均经300目筛绢过滤。每次投饵量为:小耳幼体5 000~10 000个/mL,中耳幼体10 000~15 000个/mL,大耳幼体15 000~20 000个/mL。(干酵母按说明浓度换算为细胞数投喂)。
实验设4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为:A—微绿球藻新鲜藻液;B—微绿球藻冷冻浓缩液;C—微绿球藻干粉50%+酵母粉50%;D—干酵母。
实验从7月5日开始,每天从各桶中随机取30个幼体进行测量,计算其体长、密度并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体长日增长率计算方法:⊿L(%d-1)=100(㏑L2-㏑L1)/T
L2;表示所测稚幼参的最终体长(μm);L1:表示所测稚幼参的初始体长(μm);T:表示稚幼参的生长时间(d)。
大耳幼体成活率计算方法:大耳幼体成活率=p1/p2×100%
其中:p1为刚开始出现樽形幼体时水中浮游刺参幼体密度;p2为原有刺参幼体密度。
2结果
2.1各处理组幼体体长日增长率比较
各处理组刺参幼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生长(图1)。各处理组经8 d的培育,生长最快的处理组为组C(干酵母+微绿球藻干粉),由430 μm生长到910 μm,体长日增长率为59.25%。最慢的处理组为组B(冷冻藻浓缩液),由420 μm生长到680 μm,体长日增长率为39.50%。
图1不同饵料条件下刺参幼体体长日增长率
2.2各处理组大耳幼体成活率比较
由于各处理组生长发育快慢的差异,大耳幼体成活率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计算,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处理组C(酵母+藻粉)效果最好,成活率高达96.5%,处理组B(冷冻藻)成活率最低,为45.6%。
图2不同饵料条件下大耳幼体成活率
2.3各处理组变态率的比较
实验的四个不同处理组不仅生长速率及成活率存在差异,其樽形幼体变态率也有显著差异(见图3),生长最快的处理组C(酵母+干藻粉)在培养到第7 d就已经开始出现樽形幼体,2 d后全部变态;生长最慢的处理组B(冷冻藻液)不仅在培育到第10 d才开始出现樽形幼体,而且12 d后仍有多数幼体未变态,停留在大耳幼体期直至死亡。
图3不同饵料条件下樽形幼体变态率
2.4各处理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实验从7月5日开始投喂饵料,第1 d投喂饵料之后观察各处理组幼体摄食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各处理组幼体发育情况无显著差异,胃型较饱满,摄食情况良好。第6天观察各处理组幼体发育情况(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处理组C大耳幼体胃型饱满,个体较大,并开始出现樽形幼体。而处理组B中刺参幼体个体小,且出现胃缩小及烂胃现象,有一部分停留在小耳幼体阶段,未出现樽形幼体。处理组A和处理组D发育情况良好,与处理组C相比,仅在幼体密度及个体大小上稍有差异。〖FL)〗〖TP<25.tif>,BP〗
图4投饵第一天,不同处理组幼体生长发育情况
图5投饵第六天,不同处理组幼体生长发育情况
3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以微绿球藻干粉50%+干酵母50%搭配投喂的刺参幼体在生长速率、大耳幼体成活率及樽形幼体变态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单独投喂微绿球藻或干酵母也基本可满足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生长相对缓慢,成活率及变态率相对较低。另外,单独投喂冷冻浓缩藻液的处理组成活率及变态率都较低,且在培育后期损失过半,在培养过程中发现“烂胃”、“胃萎缩”等现象,后期幼体出现“化边”、“烂边”等。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微绿球藻虽为绿藻,但其细胞壁薄,且具较好的上浮性,个体小(2~4 μm),易于摄食,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刺参幼参的饵料之一,较硅藻或金藻等常用饵料,微绿球藻具有易培养、生长快、抗污染等优点,单独投喂新鲜藻液基本可以满足幼体的需求,达到较好的育苗效果。如果采用微绿球藻干藻粉与干酵母混合投喂,由于酵母可以弥补微藻中氨基酸、消化酶和生长激素等营养缺陷,因此可以更好地满足幼体的营养需求,本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仇磊,姜国良.几种单胞藻饵料对刺参耳状幼体烂胃的影响[J].齐鲁渔业,2006(6):41-42
[2] 张煜,刘永宏. 国内、外刺参研究的回顾、进展极其资源增殖途径的探讨[J].齐鲁渔业,1984(2):57-60
[3] 隋锡林. 海参增养殖[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4] 余颖,陈必链.微绿球藻的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5,6(24):75-81
[5] 沈和定,黄旭雄.三种藻类对中华绒螯蟹Ⅰ期溞状幼体培育效果的比较[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8(3):202-209
[6] 成文靖,蔡春芳.微绿球藻在罗氏沼虾育苗中的应用研究[J].水利渔业, 2002, 22(1): 15-16
[7] 刘新富,雷霁霖,刘忠强,等.真鲷饵料生物褶皱臂尾轮虫和眼点拟微绿球藻的大量培养[J].海洋科学,2002,24(5):47-51
[8] Lubzens E, Gibson O, Zmora O et al..Potential advantages of frozen algae (Nannochloropsis sp.) for rotifer (Brachionus plicatilis) culture [J].Aquaculture, 1995, 133: 295-309
摘要:用微绿球藻新鲜藻液、微绿球藻冷冻浓缩液、微绿球藻干粉+干酵母及干酵母对刺参浮游阶段幼体进行了为期15 d的投喂实验。结果表明: 以微绿球藻干粉50%+干酵母50%搭配投喂的刺参幼体在生长速率、大耳幼体成活率及樽形幼体变态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单独投喂微绿球藻或干酵母也基本可满足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生长相对缓慢,成活率及变态率相对较低。另外,单独投喂冷冻浓缩藻液的处理组成活率及变态率都较低。
关键词:刺参幼体;微绿球藻;日增长率;成活率;变态率
刺参(Apostichopus japonicus)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楯手目(Aspidochirota)、刺参科(Stichopodidae)、刺参属(Stichopus)。在中国自古被誉为“海产八珍”之首,具有很高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1]。近年来,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逐步增强和刺参市场前景的不断开阔,刺参养殖已经成为中国北方尤其是辽宁、山东等地的主要珍贵水产养殖经济品种。但是,随着刺参产业的不断壮大,也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问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刺参产业的发展。刺参养殖分为育苗和养成两个阶段,刺参育苗过程中浮游时期幼体发育正常与否对于变态至稚参的成活率有直接影响,期间投喂充足而适宜的饵料又是浮游幼体正常生长、发育、顺利变态的前提。目前研究表明[1-3],适宜的饵料有盐藻、湛江叉鞭金藻、牟氏角毛藻、三角褐指藻、小新月菱形藻。采用上述饵料单一或混合投喂均可获得较好的培育效果,但以2~3种饵料混合投喂效果更佳,饵料混合投喂可使其营养互补,满足幼体的营养需求。但是目前所采用的单胞藻都为高温种类,且不易培养、易污染老化,容易造成育苗期间的饵料短缺,从而导致育苗失败。
微绿球藻是一种海洋单细胞微藻,具有繁殖迅速、易培养、营养丰富等特点,细胞球形或椭球形,直径2~4 μm。该藻含有的PUFA是海水仔鱼、虾蟹贝等幼体的必需脂肪酸,能够提高海产动物生长率和幼体的存活率,加上其细胞壁极薄,易于消化吸收,在水产养殖及生物活性物质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4]。目前已应用于泥蚶、蟹[5]、虾[6]等育苗及轮虫[7-8]培养中,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主要以微绿球藻活细胞、干粉或冷冻浓缩液及干酵母为饵料,通过对刺参浮游幼体生长率、存活率及变态率的统计分析,从而对微绿球藻作为刺参浮游幼体阶段的投喂饵料效果做出初步分析。
1材料与方法
1.1刺参幼体及饵料来源
实验用刺参幼体来自于牟平海区。
所用微绿球藻新鲜藻液、干粉、冷冻浓缩液均由烟台海融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
1.2实验方法
刺参幼体分别放置于0.15 m3的塑料桶中,暗光培育,培育密度为0.5个/mL,连续充气,水温保持在21 ℃,每天换水2次,每次换水量100%,换水后温差不超过±1 ℃。每天换水后投饵,培育用水及投喂饵料均经300目筛绢过滤。每次投饵量为:小耳幼体5 000~10 000个/mL,中耳幼体10 000~15 000个/mL,大耳幼体15 000~20 000个/mL。(干酵母按说明浓度换算为细胞数投喂)。
实验设4个处理组,每组设3个重复。分别为:A—微绿球藻新鲜藻液;B—微绿球藻冷冻浓缩液;C—微绿球藻干粉50%+酵母粉50%;D—干酵母。
实验从7月5日开始,每天从各桶中随机取30个幼体进行测量,计算其体长、密度并观察其生长发育情况。
体长日增长率计算方法:⊿L(%d-1)=100(㏑L2-㏑L1)/T
L2;表示所测稚幼参的最终体长(μm);L1:表示所测稚幼参的初始体长(μm);T:表示稚幼参的生长时间(d)。
大耳幼体成活率计算方法:大耳幼体成活率=p1/p2×100%
其中:p1为刚开始出现樽形幼体时水中浮游刺参幼体密度;p2为原有刺参幼体密度。
2结果
2.1各处理组幼体体长日增长率比较
各处理组刺参幼体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均表现出了显著的生长(图1)。各处理组经8 d的培育,生长最快的处理组为组C(干酵母+微绿球藻干粉),由430 μm生长到910 μm,体长日增长率为59.25%。最慢的处理组为组B(冷冻藻浓缩液),由420 μm生长到680 μm,体长日增长率为39.50%。
图1不同饵料条件下刺参幼体体长日增长率
2.2各处理组大耳幼体成活率比较
由于各处理组生长发育快慢的差异,大耳幼体成活率分别在不同时间进行计算,结果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处理组C(酵母+藻粉)效果最好,成活率高达96.5%,处理组B(冷冻藻)成活率最低,为45.6%。
图2不同饵料条件下大耳幼体成活率
2.3各处理组变态率的比较
实验的四个不同处理组不仅生长速率及成活率存在差异,其樽形幼体变态率也有显著差异(见图3),生长最快的处理组C(酵母+干藻粉)在培养到第7 d就已经开始出现樽形幼体,2 d后全部变态;生长最慢的处理组B(冷冻藻液)不仅在培育到第10 d才开始出现樽形幼体,而且12 d后仍有多数幼体未变态,停留在大耳幼体期直至死亡。
图3不同饵料条件下樽形幼体变态率
2.4各处理组生长发育情况比较
实验从7月5日开始投喂饵料,第1 d投喂饵料之后观察各处理组幼体摄食情况,从图4可以看出,各处理组幼体发育情况无显著差异,胃型较饱满,摄食情况良好。第6天观察各处理组幼体发育情况(见图5),从图中可以看出处理组C大耳幼体胃型饱满,个体较大,并开始出现樽形幼体。而处理组B中刺参幼体个体小,且出现胃缩小及烂胃现象,有一部分停留在小耳幼体阶段,未出现樽形幼体。处理组A和处理组D发育情况良好,与处理组C相比,仅在幼体密度及个体大小上稍有差异。〖FL)〗〖TP<25.tif>,BP〗
图4投饵第一天,不同处理组幼体生长发育情况
图5投饵第六天,不同处理组幼体生长发育情况
3讨论
实验结果表明,以微绿球藻干粉50%+干酵母50%搭配投喂的刺参幼体在生长速率、大耳幼体成活率及樽形幼体变态率方面均表现出显著的优势;单独投喂微绿球藻或干酵母也基本可满足刺参幼体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但生长相对缓慢,成活率及变态率相对较低。另外,单独投喂冷冻浓缩藻液的处理组成活率及变态率都较低,且在培育后期损失过半,在培养过程中发现“烂胃”、“胃萎缩”等现象,后期幼体出现“化边”、“烂边”等。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微绿球藻虽为绿藻,但其细胞壁薄,且具较好的上浮性,个体小(2~4 μm),易于摄食,富含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等生物活性物质,可以作为刺参幼参的饵料之一,较硅藻或金藻等常用饵料,微绿球藻具有易培养、生长快、抗污染等优点,单独投喂新鲜藻液基本可以满足幼体的需求,达到较好的育苗效果。如果采用微绿球藻干藻粉与干酵母混合投喂,由于酵母可以弥补微藻中氨基酸、消化酶和生长激素等营养缺陷,因此可以更好地满足幼体的营养需求,本实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
参考文献:
[1] 仇磊,姜国良.几种单胞藻饵料对刺参耳状幼体烂胃的影响[J].齐鲁渔业,2006(6):41-42
[2] 张煜,刘永宏. 国内、外刺参研究的回顾、进展极其资源增殖途径的探讨[J].齐鲁渔业,1984(2):57-60
[3] 隋锡林. 海参增养殖[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0
[4] 余颖,陈必链.微绿球藻的研究进展[J].海洋通报,2005,6(24):75-81
[5] 沈和定,黄旭雄.三种藻类对中华绒螯蟹Ⅰ期溞状幼体培育效果的比较[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9,8(3):202-209
[6] 成文靖,蔡春芳.微绿球藻在罗氏沼虾育苗中的应用研究[J].水利渔业, 2002, 22(1): 15-16
[7] 刘新富,雷霁霖,刘忠强,等.真鲷饵料生物褶皱臂尾轮虫和眼点拟微绿球藻的大量培养[J].海洋科学,2002,24(5):47-51
[8] Lubzens E, Gibson O, Zmora O et al..Potential advantages of frozen algae (Nannochloropsis sp.) for rotifer (Brachionus plicatilis) culture [J].Aquaculture, 1995, 133: 295-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