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松奎
顺应历史潮流,适时进行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可为国家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强大。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是近年来中考命题的热点所在。本专题旨在通过回顾近现代中外历史上的重大改革,探究改革成功的经验与影响,使同学们认识到在当今世界形势下,改革开放是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
【重要改革概要】
一、中国近代史上地主阶级领导的封建主义改革——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根本目的: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3.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了一批民用工业。19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陆续创建了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兴办新式学堂。
5.性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
6.评价: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7.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朝统治,只限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不触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
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俄国1861年改革。
(1)背景:封建农奴制的存在阻碍了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2)时间:1861年。
(3)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4)目的:摆脱农奴制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的统治。
(5)内容:①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②地主不许买卖农奴和干涉他们的生活;③农奴在获得“解放”时,可得到一块份地,但须出钱赎买。
(6)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影响:虽然留下大量封建残余,但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2.日本明治维新。
(1)背景:幕府统治出现危机;民族危机加重。
(2)开始时间:1868年。
(3)人物:明治天皇。
(4)目的:摆脱民族危机,走资本主义道路。
(5)内容: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国家统一);②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体现了改革性质);③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即向欧美学习,努力发展教育(对后世影响深远)。
(6)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影响:使日本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
3.中国戊戌变法。
(1)背景:19世纪末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2)时间:1898年。
(3)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
(4)目的:在维护清政府统治的前提下,使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摆脱民族危机。
(5)内容:①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②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③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创办报刊,开放言论。④训练新式军队
(6)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7)影响:起到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4.美国罗斯福新政。
(1)背景:严重的经济危机引发政治危机。
(2)开始时间:1933年。
(3)人物:罗斯福。
(4)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消除经济危机。
(5)内容:①整顿财政金融体系;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③调整农业的政策;④推行“以工代赈”。
(6)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7)影响:美国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与发展;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宏观控制与管理得到加强;美国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
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一)前苏联的历次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
(1)背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使苏俄出现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2)内容(“新”的表现):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3)作用: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2.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①1928--1937年,苏联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苏联由传统农业国变成强盛的工业国,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国防力量得到加强。②到1937年,苏联全国完成了农业集体化。
斯大林模式:①形成标志:1936年新宪法的颁布。②实质: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管理体制。
3.评价赫鲁晓夫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4.戈尔巴乔夫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以经济改革为重点,没有取得成果;后以政治改革为重点,苏联由一党制转变为多党制,国家权力分散。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
1.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2.对内改革:
(1)目的: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体制和政策,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2)经济体制改革: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首先实行分田包产到户);发展乡镇企业和集体经济。在城市:改革的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实行党政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在大中型企业推行公司制、股份制,对小型企业采取改组、联合等多种形式。
(3)作用:提高了工人、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工业、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
3.对外开放:
(1)目的:引进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1980年,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经济特区。深圳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对外开放的“窗口”。后来扩大开放广州、上海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增设海南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现在已经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
(3)作用:引进大量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
4.成功原因: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根据具体国情,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归纳整合】
一、近代中外改革的类型
1.促进社会性质的变化,确立先进社会制度:如1861年改革、明治维新等。
2.社会制度的自我调节、巩固与发展:如罗斯福新政等。
3.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探索:如戊戌变法等。
4.学习先进文化,实现富国强兵:如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等。
5.吸取不同社会制度优点进行自我完善:如新经济政策、罗斯福新政等。
二、20世纪世界三大成功的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小农经济占主体的国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美国罗斯福新政: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们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调整、巩固和发展,开创了资产阶级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生活的先河;成为资本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里程碑。
3.中国改革开放:开创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形成邓小平理论。
4.共同点:背景:改革前都面临着较严重的社会危机和经济困难。成功原因:根据本国国情,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危机。
5.历史启示:顺应时代潮流,锐意改革,与时俱进,促进社会发展;善于吸取世界先进文化成果,借鉴不同社会制度的优势和长处,取长补短,自我完善;改革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经济规律,立足国情,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之路;新时期应继续深化改革,坚持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三、对中外各国改革的比较
1.比较19世纪60年代中国和日本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方式和结果。
(1)中国:地主阶级洋务派发起“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朝统治的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海军,并创办近代新式学校,培养洋务人才。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者失败的自救运动,没有触动封建制度,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日本:实行明治维新,效仿西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进行资产阶级改革,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大力发展近代工业;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成为近代亚洲资本主义强国。
2.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1)相同点:①背景:改革前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②性质: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③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改革措施。④都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2)不同点: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中国仍存在严重的民族危机;明治维新获得成功,日本走上发展资本主义道路,逐步强大起来。
(3)结果不同的原因:中国的封建地主阶级中阻挠变法的守旧势力远比日本强大;中国的戊戌变法未能发动广大群众,日本参加维新的力量涉及各阶层;从国际环境看,中国变法时遭受的殖民侵略远比日本严重;日本自古以来就有学习外国先进事物的优良传统,中国在明清以后人们的思想日趋保守。
3.俄国1861年改革与日本明治维新的比较。
(1)背景:俄国资本主义发展受到农奴制阻碍,农奴制危机严重;日本幕府统治危机严重,倒幕运动取得胜利。
(2)性质和结果: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都获得成功,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经过改革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专题归纳】
1.中外历史上重大改革成功的共同因素。
顺应历史潮流是改革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能够立足国情,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革家具有远见卓识和政治魄力,具有勇于探索、努力开拓、锐意进取、坚强不屈、与时俱进等优秀品质;改革措施必须行之有效,能顺应人民愿望;能够解放思想,善于吸取、借鉴世界先进文化和不同社会制度的优越性;等等。
2.改革的启示。
(1)改革是经济发展、社会前进的动力。
(2)改革要符合国情,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3)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中国将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4)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应以此来作为判断改革成败的标准。
(5)改革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任何改革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
(6)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7)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
(8)改革应注意从本国国情出发,善于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实事求是。
【专题演练】
一、选择题
1.张明在探究俄国1861年改革与中国洋务运动的共同点时,提炼了以下几个观点,其中正确的是
(
)
A.都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改革
B.都是有关政治制度的改革
C.结果都成功了的改革
D.都是向西方学习的改革
2.日本明治维新措施中“废藩置县”的实质是
(
)
A.消除封建割据
B.消灭幕府残余势力
C.确立土地私有制度
D.建立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的社会体制
3.罗斯福新政的实施意义最深远的是
(
)
A.促使美国经济复苏
B.缓解了美国社会的各种矛盾
C.保存了美国的民主制度
D.促使美国社会日益稳定
4.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新”在(
)
A.实行公有制
B.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C.实行私有制
D.实行农业合作化
5.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次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的“思想解放”指的是
(
)
A.纠正了“文革”以来的“左”倾错误
B.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c.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
D.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二、综合题
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们计划……用无产阶级国家直接下命令的办法,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来调整国家的产品生产和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错了。
——《列宁选集》
材料二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这种收购粮食、原料和饲料的方法。
——《世界现代史资料选集》
材料三
罗斯福新政从一开始就遭到一部分资本家的反对,……报纸上连篇咒骂罗斯福是“向富人敲竹杠”,说罗斯福天天都吃“烤百万富翁”。在关于《社会保障法》的听证会上,有人高喊:“这个法案是从《共产党宣言》第18页逐字逐句抄下来的。”
——内森-米勒《罗斯福传》
(1)根据材料一,分析“现实生活证明我们犯了错误”指什么。不能继续实施该政策的根源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苏俄实行的是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3)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三中的说法是否符合史实?为什么?
(4)苏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核心内容各是什么?两者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
1.A
2.D
3.C
4.B
5.C
6.(1)指未能适时中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根源:苏俄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2)新经济政策。苏联经济恢复,工农联盟巩固,为工业化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3)不符合。因为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和统治秩序。
(4)前者是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后者是实行《全国工业复兴法》,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说明了改革要适合本国国情,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