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顺辰
人们常常会用这样一系列语汇来描述一张好照片:意境、唯美、高端、洋气……不过进一步深究,似乎这样的表述不足以让我们知晓摄影师是如何运用视觉魔法构建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面。正如艺术评论家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在《论摄影》中所指出:“通常用来评价照片的语言是极其有限的,有时候还不得不借用评价绘画的标准来表述照片中能带给人的感受。”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任何一幅杰出作品的背后或多或少都有着因袭相承的历史渊源。
在俄罗斯时尚摄影师安德烈·雅克夫列夫与莉莉·艾丽娃(Andrey Yakovlev & Lili Aleeva,下文简称安德烈夫妇)的作品中,我们就能够明显感到他们从西方绘画艺术中借鉴的灵感。2007年,安德烈夫妇开始创作这组模仿绘画风格的肖像作品《画廊》(Gallery)。无论是色彩斑驳的印象主义,还是富有史诗感的中世纪风格,那些曾经统治着视觉艺术的正统流派,借摄影被重新演绎,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师古之法
安德烈夫妇这样简单解释他们的初衷:“我们经常会在艺术创作中随意组合一些有趣的事物,把绘画风格引入摄影就是一种全新的尝试,并且有时会得到令人吃惊的效果”。
不过,只要略微观察,我们就会从画面中发现很多有意思的小细节,感受到作品中的古典韵味。
在其中一幅照片中,由窗帘散射出的柔软光线与灰黄的墙面划出了时间与空间的距离,油画般厚重的色彩与影调增添了几分神秘感,一位穿戴整洁的女子端坐在房屋一角,盛满水果与肉食的餐桌成为了女主人温馨舒适生活的象征物。这些都与17世纪荷兰画派巨匠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1632~1675)的风俗画十分相似。另一幅画面,一位面色苍白的女子从无尽的黑暗中浮出画面,以锐利的目光观察每一位试图直视她眼睛的观者,深红的石榴、布衣和斑驳的血色似乎在预示着恐惧与死亡。这不禁让人联想起16世纪最富叛逆色彩的意大利现实主义画家卡拉瓦乔(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1610)的肖像作品。在《画廊》系列中,安德烈夫妇不仅把经典绘画作品的形式语言表现出来,并且注重区分各时期的绘画和不同画派之间技法和风格上的差异,使作品既有时代印迹,又有所仿画家自身的个人风格。
能够拍摄出这些作品,与安德烈夫妇对古典艺术的热爱分不开。用他们的话来说,从小就喜欢用圆珠笔在笔记本上做着各种“涂鸦”式的创作。随后,在艺术学院的系统学习对安德烈夫妇的创作产生深远影响。在大学期间他们主修时尚艺术,非常喜欢在时尚摄影创作中跨界混搭一些不同种类的艺术风格,并对经典绘画作品中的女性肖像有着浓厚兴趣,《画廊》系列就是他们的得意之作。如今,他们凭借出色的作品在艺术社区网站Behance上拥有着极高的人气,其独特的风格广受好评。
“或许现在很多人会觉得那些经典艺术是一种古老的时尚,无聊且乏味,但是我们却不这么认为。”安德烈夫妇表达了他们对当下文化环境的见解。
天下之口有同嗜,对艺术的喜好却不尽相同。不过不得不承认,不同的时代环境也会使人们对艺术的观念产生很大改变。自18世纪工业革命后,凭借着日益发达的机械设备,我们能以极高的生产效率批量复制出数目庞大的消费品。当然,艺术也不例外。瓦尔特·本雅明(Walter Benjamin,1892~1940)曾犀利地指出:这种机械复制生产模式对艺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那些杰出的艺术作品不再是独一无二的存在于某个画廊或者博物馆里,它们会以照片的形式通过高速运转的印刷设备大量出现在人们眼前,成为人人唾手可得之物。在本雅明看来,千年以来萦绕在艺术杰作中的灵光或许就这样悄然散去。
不过,在偏爱古典艺术的安德烈夫妇看来,事情并非如此,古典艺术的魅力并未消散,当代艺术也不是唾手可得。他们没有鸵鸟埋头式地沉浸在对古典艺术的膜拜中,而是希望能透过细致入微的布景与摆设,在光影变幻之间告诉人们,艺术可以很有趣。
拿来主义
在安德烈夫妇的创作观中,模仿只是一种拍摄手段,而不会成为创作的全部。对他们来说,创作这些作品的要义是从经典作品中获得灵感。“有时候我们会参考一些比较喜欢的作品,但并不会刻意模仿某个具体的场景,而是细细品味这些历代大师们的杰出作品,从中获取灵感,并尽力在创作中把它完美地表现出来。”
对于某些风格的绘画作品来说,服装道具与布景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就以热烈奔放的巴洛克艺术来说,华丽的背景与陈设是画面中最基础的元素,带有浓厚宗教色彩的圣母、圣徒与天使,也在巴洛克艺术中地位显著。想要实现这样的拍摄效果,他们将拍摄地点选在了高档酒店。事实上,为了拍摄这组作品,他们不停穿梭在酒店室内室外的各个场所,每一处不起眼的角落都能够被他们精心装饰成绝佳的拍摄场地。他们会请厨师精心准备新鲜的水果与食材,把它们布置在合适的地方,也借用酒店的看护犬(一只体型壮硕的大丹犬)来作临时演员。
从安德烈夫妇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他们深谙经典绘画布局的精髓。那些物件的摆设并非随意列置,而是始终遵循着视觉规律,似乎从画面中移动任何一样物品,都会影响整幅画面的协调性。在其中一幅戴红色头巾的女孩照片中,若仔细观察就会发现那位女孩坐下的位置并非处于画面的正中央,而是稍稍向左偏离了一些。这种偏离中心的布置,会使人感觉女孩好像具有一种要离开原来所处位置的趋势。更具体地说,这位女孩看起来就像有点没坐稳,或正准备起身离开一样。画面中右下角的杯子距离画面的边缘是最近的,这种接近边缘的位置正好抵消了人物偏左的倾向,就像杠杆原理一样,只要离支点够远,质量再小的物体都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最后,桌子上那张垫着鱼的路易·威登纸巾格外引人注意,似乎是在向20世纪初的俄国前卫艺术运动致敬。
跨界创新
在谈到为何会选择这样的创作风格时,安德烈夫妇说道:“其实在早期就有很多著名摄影师在采用仿照绘画的风格进行创作,这并不是我们的专利。同时,我们的这组作品也不是想从以往擅长的时尚摄影中分离出来,而是希望在时尚摄影中加入更多艺术元素。”
当摄影术刚刚诞生时,人们曾以为摄影的功用能达到精确复制现实已算登峰造极,但一些摄影先驱却嫌这样的拍摄方式过于直白,他们反而推崇当时风行的艺术思潮,在自己的拍摄实践中把绘画艺术理念与摄影操作结合起来,创作出许多富有“艺术气息”的摄影作品。这样的举动,不仅导致很多摄影师在追求画意的过程中不断被画家伙伴们讥讽,也导致许多以画风精细见长的画家被摄影牵着鼻子走。1859年法国作家波德莱尔(Charles Pierre Baudelaier,1821~1867)曾撰文大声疾呼,若任由摄影术挑战绘画艺术的地位,那么摄影术将很快会取代直至毁掉艺术。而另一方面,阿尔弗雷德·斯蒂格利兹(Alfred Stieglitz,1864~1946)等前辈也发起专门艺术运动来寻求摄影脱离绘画的途径。
直至经历近半个世纪的争执与发展之后,绘画与摄影这对老冤家最终握手言和,并互相在自身的发展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道路。时尚摄影师赫尔缪特·牛顿(Helmut Newton,1920~2004)和彼得·林伯格(Peter Lindbergh,1944~)就曾在自己的时尚摄影创作中加入很多绘画元素。如今,作为模仿绘画的摄影也不单单只是为挣得艺术殿堂的席位进行机械模仿,而是作为一种独立的美学风格加以发扬。
在安德烈夫妇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有令人惊叹的画面,还有着传统与前卫、经典与时尚的跨界组合。这正是他们在寻找自己美学标准道路上的选择。“我们喜欢在自己的创作中把绘画艺术与当代时尚结合起来,创作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我们将这种风格称之为‘观念时尚摄影(conceptual fashion photography),同时希望在自己的时尚作品中实现更多摄影与经典艺术的交集,而不只是单纯地展示一些服饰而已。”
模仿与跨界似乎始终是艺术创作的一种特殊现象,虽然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每个时代都会因各自不同的地域和文化渊源诞生出各式各样的风格流派,有兴起与没落,但永远不会过时。当一个潮流距离我们足够久远,总会有人把他们重新拾起,成为一种新的美学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