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颖
摘 要:本文以“艺术中的变态心理”这一特殊的对象为主体,明确其“研究隐意识和潜意识”的科学概念,阐明它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并通过常态与变态心理的对比,进而明确它与艺术创作之间的紧密联系。
关键词:变态心理,常态心理
0 绪论
在艺术作品中,人们不论所感受到的是否能够被适应,都不得不为艺术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我们毫不怀疑的认为这可以与某些“变态”的心理因素相连。那么,艺术中的变态心理,包括些什么?又是从怎样的角度表达出对世界的认知?这道划亮长空的刺眼光芒究竟是如何带给艺术以恒久生命的?
1 对艺术中变态心理的泛论
1.1 何谓变态心理
通常而言,变态心理的表现便是与正常的社会性相违背的一些现象。变态心理是与常态心理相对的一个概念。所谓常态心理是指人们按照现实事理逻辑进行思维的心理状态;所谓变态心理,原是精神病理学意义上的一个术语。在这里我们主要用以借指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由于情感作用而导致的主体的一种异常心理状态。
从学术的角度出发,朱光潜先生在《变态心理学派别》中指出:“研究隐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学通常叫作‘变态心理学。”[1]因此,学术的变态心理概念便是指意识以外的范畴,揭示出正常人身上也存在的遗忘、压抑、狂躁、幻想等状态。而被我们通常认为是变态的一些表象,也自被包含在其中,属于变态心理中最极端的部分。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奇葩,与自我的本身密切相关;艺术中存在的变态心理,更与艺术的各方面有着紧密的联系。
1.2 变态心理在艺术中的重要地位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构建过程,几乎伴随着艺术创作的伊始,变态心理的活动便得到了彰显。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模糊了现实与想象的界限,从理智遁入由创作冲动进行主导的一系列艺术想象中。艺术作品的成型,与艺术创作中经常出现的幻觉、想象、激动甚至狂躁这些变态心理状态密不可分。创作者理智中的各种规范被遗忘或打破,没有一定的心理变态,艺术家无法解脱正常理性的束缚,进入想象、联想、思维的自由境界。在这样的状态下,艺术家的灵魂全然舒展,灵感开始降临,精彩丰富的世界才开始被充分感受而展现到我们眼前;这样的状态,符合“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的“有意味的形式”,[2]是为作品带来生命力的必经过程之一。
2 艺术中变态心理的特殊方面
艺术中的变态心理的病理性。病理性变态是变态心理中的极端情况,一般称谓便是精神病,在精神疾病的影响下,当艺术家在失去理性的控制,脱离了意识的时候,投射到作品中会产生疯狂、恐怖、绝望、极度抑郁等病态的主题,我们通过作品似乎可以看到艺术家本人在地狱之门前徘徊。在病态心理的影响下,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有时反而因为其极致性更胜一筹,艺术家本人的不幸遭遇因其脱离了繁华浮名的虚伪,表达出生命真实的声音,他们往往能感受到创作的冲动似乎要将自己撕裂,而处于疯狂的边缘,而疯狂,也的确在有些时候成为折磨艺术家一生的主题。而做到鲁迅所言的:“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3]因此更容易激起共鸣。艺术家对生活内在本质的思考是严肃而深入的,然而同时也是个体化的,伴随着浓厚的激情带入生命的凝动;而社会性的宏观视角却很少被采用,特别是有精神疾患的艺术家,理性的对时代发展趋势、历史的变化规律的把握,是为之排斥而不相融合的。例如,耳熟能详的有:蒙克,凡·高,徐渭,莫迪里哀尼,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艺术中变态心理的特殊方面,病理性对艺术创作也同样起了一定的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必须科学而客观的看待病理性心理状态与艺术创作之间的联系,既不抹杀它存在的意义,也不夸大它在人类的生存中扮演的角色。非病理性的心理变态才是人类普遍存在的现象,如朱光潜先生所指出“任何人的心理都不免带有若干所谓‘变态的成分。例如,做梦是常事,可受催眠暗示也是常事。而这些心理作用却属于变态心理学范围之内。”[1]正确的认知才能使我们对艺术作品的评价采取公正的宏观视角。
3 常态心理对变态心理的平衡作用
艺术的创作离不开变态心理的表达,各种太强烈的感受的触角带给艺术家以蓬勃的创作力和创作需求,和一般人无法企及的感染力。然而,并不是所有疯子都是艺术家,事实上,这仅仅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族群。艺术家们在创作时,与另一个层面上的心理活动是一定离不开的,并且同样在创作的同时得到表现,那便是艺术中与变态心理相辅相成的常态心理。
不论是否在艺术中,常态心理与变态心理相对而言,很显然的是一个拥有适度的特征,一个则是过度。常态心理下,对个人界限的不逾越,其中包括着伦理的和美的尺度,使得我们看到的艺术品,从来不是支离破碎的。平静地对所生活的现象世界的肯定与接受,使得更好的生存与更深广的艺术探求成为可能。因为在艺术之中,虽则变态的心理常常构成一道异光,然而它那尖锐而带毁坏性的特质,注定了对自身的解构;面对这样生存的诘问,不可避免的需要常态心理构筑出外观来进行负载。
诚然,艺术的创作需要大量的爆破,灵感的迸发带来的创作需求;诚然,艺术的本质上,一切的界限与尺度规则必然被打破,指向世界的本质回归;诚然,“‘伟大的力量是不能用理智来把握的”,[4]没有意志存在的艺术,不被认为有灵魂与恒久的价值。然而,没有通过形象的表达,没有常态心理对某些变态心理的平衡,艺术家将无法记录所体验的一切,更不用提其中蕴含的美丽,握着创造之笔的手腕将甚至无法使凝结的心血得以出现。艺术家们表现出来的变态心理,将他们推向艺术创造的时刻;而常态的心理,则让他们得以停留。这两者,都是艺术得以形成的根基的体现,无所谓轻重,他们紧密连接而互相平衡着。
参考文献:
[1] 朱光潜.变态心理学派别[M].安徽教育出版社,2006.
[2] 李泽厚.美学三书[M].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3] 鲁迅.再论雷峰塔的倒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92-193.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