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旭
6月20日下午,坐落于大海之上的蓝色青岛大讲堂——青岛奥帆剧场,颇像一支带着探索欲望,欲飞向大海深处的箭簇。我在微风轻轻、细浪微微的海边徜徉等待……这样的时刻,这样的氛围,这样的感觉……在生活节奏随着时代发展日趋加速,人们的浮躁情绪日渐升高的当下,来聆听大师、学者的教诲,不能不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视听的享受。
记得第一次来蓝色青岛大讲堂听讲,授课的是著名文化学者余秋雨,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华文化与海洋文明的千年悲壮”。此前我曾拜读过余先生的《文化苦旅》、《霜冷长河》等散文随笔集,对他的人文情怀与历史穿透颇为敬重,对他的文笔挥洒也颇为佩服。面对面感受他的大视野、高视点,在东西方对比中纵横,在历史与现实里穿越,娓娓道来又不乏犀利,知识丰厚深入浅出。像舒缓的音乐轻吟浅唱出四大文明唯一没有中断、没有湮灭的是中华文明。
源于那次面对面的受益匪浅,此后我更加注意余先生的新作问世。在不久前转载自《新华文摘》的“君子之道”一文中,余先生慧眼识珠,从文化源流中汲取精粹,用不容置疑的解析坚定地道出:文化有很多台阶,最后一级文化的终极成果是人格形成,而中华文明养育的人格是“君子之道”的最高境界。君子不死,人格未溃,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从而反证出中华文明永不湮灭的因由。
6月22日,《参考消息》刊载,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希腊海洋合作论坛时强调:历史反复昭示人们,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为开发海洋而进行合作,给各国带来发展,但是为争夺海洋而发生的战争,则给人类带来灾难。这些高屋建瓴的论断,无疑是中国政府开发海洋的和平宣言,这在葛剑雄教授的讲演中得到了可喜的呼应。
葛剑雄,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教授,他的讲演题目是《海洋与中国之路》。这位研究涉猎广泛、著作颇丰的学者,运用自己在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文化史、环境史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从海洋贯穿古今的作用,口推波澜调动许多鲜活的例证,以不容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对历史全面正确地认识、如实地评价,才能够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冷静清醒中,更稳健地走好海洋强国之璐。
最后的互动环节,葛教授只回答了两问,却实实在在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尤其是第一问:在发展蓝色经济中,青岛有没有扬长避短的优势?葛教授调侃之余,透彻讲解了海洋文化的底蕴作用、共性个性、自觉与不自觉。他的结论是共性之优要继承,个性之优要发扬,优优相合才是我们追求的途径。
言而总之,葛教授的讲演纵横捭阖,引人入胜,尤其是他的旁征博引,充分显示出知识面的广博厚重。说来,最使我倾心的还是在互动环节中他的临场表现:随机应变对答如流,沉稳有序。
走出讲堂,我有些依依不舍,因为沉浸似乎听到浪花的絮语:探索海洋文化,发展海洋文明,首先要立足于对海洋的人文关怀。
静下心来阅读、学习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必要、必须的手段,而阅读、学习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正如古人所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蓝色青岛大讲堂的倡导、承办者,在三面环海一面依山的青岛成为蓝色经济区龙头的历史时刻,高层设计,精心筹办这样的讲堂,其心志之殷切,其眼界之宽阔,其推动之执着,是值得称道和赞赏的。愿讲堂没有句号,源远流长地办下去,也愿自己能循序渐进地聆听、受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