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在株洲的试制成功,无疑是中国航空工业开拓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它的诞生,归功于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心,凝聚着331厂(今中航工业南方公司)干部职工的心血和汗水,体现了苏联专家无私援助的国际共产主义精神。虽然历史的车轮碾过了近60个年头,但我作为新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研制人员,对它研制生产的过程,甚至每一个微小细节,仍旧不能忘怀。
国家高度重视,工厂仿苏联航空企业管理模式运作
1952年7月,二十出头的我刚领取了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的毕业证书,就一路风尘,赶到株洲331厂。报到后放下简单的随身衣物和书籍,分配做施工科工艺员的我就融入到热火朝天的生产现场,业余时间则全部泡在俄语速成班。当时,接触的设计图纸、工艺资料以及机床设备说明书等,大部分都是俄文版,加上很多技术方面的问题,经常要向苏联专家请教,学会俄语可谓是燃眉之急。3个月一期的速成班经常是人满为患。凭着大学英语的功底和融会贯通的能力,3个月的速成训练后,我就可以熟练地与苏联专家交谈,一些生僻的技术词汇也能脱口而出。
1954年初,331厂接受了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局下达的50发动机的试制任务,50发动机是根据苏制M—11航空发动机试制的一种活塞式发动机,用于配装初教五飞机。仅仅参加工作一年半时间的我,被厂里选派为技术负责人,与几位保密、保卫干部一起,赶赴北京去接收苏联提供的全套图纸资料。当时资料太多,只好挑急缺、有用的资料装了8个箱子,从北京包了一节软卧车厢运回来。但由于当时长江阻隔,车到汉阳后必须轮渡到武昌,我们被迫采取蚂蚁搬家的形式,将资料通过浮桥转运,再坐火车拉到株洲。
与此同时,国家为了加强对试制50发动机的领导,将当时在江西省担任副省长的牛荫冠调来331厂任厂长兼党委书记,掌管整机试制的全盘工作。第二机械工业部选派副局长油江率工作组驻厂督战。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亲自来厂帮助解决难题。
为早日完成试制任务,工厂提出了“平行作业,分步实施,关键环节集中围歼”的攻关策略,仿苏联航空企业管理模式运作,建立了总工程师领导下的“四师(总设计师、总工艺师、总冶金师、总检验师)一长(生产长)”生产指挥中心。厂长牛荫冠坚持每天上班后的第一小时不进办公室,先巡视生产现场,就地解决矛盾,要求科室人员处理生产上的问题,必须“大事不过天,小事不过点”。牛荫冠的身体力行,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难以磨灭。
“任务不完,不出工房”,7个月创造试制奇迹
1954年4月,50发动机全部资料到厂,工厂共修理M—11发动机575台,制造各种零组件322种,占全机零件总数的55%。而且有251种经过装机试车或外场使用,证明质量完全可靠。曾记得,为了解决一个技术关键,当时各车间开起了“诸葛亮会”,大伙你一言我一句争着发言。青工董耀湘说:“我看炸油条时,油在锅里上下翻滚,油条面上的油层不断更新,这个现象是不是可以参考?”一句话触动了技术副主任朱雪壮:“何不反堵为通呢?”当下大家就忙开了,把两边的夹板钻出大孔,使空气流通。果然奏效,镀件受镀面镀上了铬,而非镀面丝毫未被腐蚀。
为了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我们发扬不怕辛劳、勤俭办厂的精神。“咱们工人有力量……”“我们要和时间赛跑……”既是工厂荡漾的豪迈歌声,也是全厂上下的行动写照。没有宿舍,我们借住农舍,或在工坊栖身;业余时间技术人员突击学习俄语;许多工程技术人员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连帮助突破分气凸轮轴加工关键的两位苏联专家,也是连续十几个昼夜紧盯生产现场;众多一线生产骨干更是“任务不完,不出工房”。苏广铭式的标兵、我厂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全国劳动模范马佑清,为了掌握苏联的一种叫离心浇铸法的技术,一连数天泡在工房埋头试验,就连晚上睡觉做梦都在叫“离心浇铸”。
新机试制所需的工装图纸,类别繁多,工作量大。我作为工艺员,为把数万份俄文图纸资料编制成中文,为绘制我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蓝图,与同事们一道连续几个月没有休息过星期天,全部身心投入到吃透苏联航空发动机原版资料工作中。怎样在保证工期的要求下设计出高质量的工装图纸呢?这对我们来说十分吃力,其中碰到了不少具体困难。为此,苏联专家耶力谢夫亲自为我们做专题技术讲课,使我们工作进度和质量得到了保证。图纸出来后,我们把它交给工具车间制造,验证图纸本身质量,看有无差错以及设计结构合理性和制造工艺性是否存在问题;工具车间制造完工后送到发动机制造车间使用,看能否加工出合格的发动机来。总之,在整个试制过程中,我们这些工艺设计人员必须主动深入现场跟踪,日夜配合处理图纸问题。
我们的研制付出了生命的代价。1954年5月3日,一个令人剜心的日子。这天下午压力箱突然爆炸,在场的14人中4伤2死,副工长张胜和、八级铸工刘春发两位共产党员,在为结束中国人不能制造航空发动机的历史、探索运用压力铸造的苏联新工艺中,献出了生命。
第一代航空人的日夜拼搏,第一代航空人汗水与智慧的汇聚,创造了奇迹,换来了丰收的硕果。二机部规定的试制期限为1955年9月底,但到1954年7月26日,12台发动机的零组件就全部保质保量生产出来。夜以继日奋战3天后,首批3台发动机于7月29日总装完工。当自己参与制造的发动机送到试车台时,我同大家一样都围在发动机周围用手抚摸着,喜悦之情无法用言语表达,激动得流下了兴奋的泪水。
8月4日,在长期试车小组的主持下,抽取03号发动机进行200小时长试,该发动机运转了255小时45分,整个过程未发生异常情况,工作正常,符合技术条件规定。8月25日,由国家鉴定委员会签署了试车鉴定书。鉴定结论充分肯定了331厂制造出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的历史意义,为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作出的重大贡献。消息传出,全厂沸腾了,大家都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而欢欣鼓舞,奔走相告:中国人自己制造的飞机 “心脏”,终于可以翱翔在祖国的蓝天之上了!
毛泽东亲笔签署嘉勉信
1 9 5 4年8月2 6日,一个令331厂干群欢呼雀跃的日子。那天,在新落成的工人俱乐部里,3000名职工代表隆重集会,庆祝M—11发动机诞生。在绿树、鲜花、红旗装饰的主席台上,坐着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杨春甫、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二机部四局苏联顾问高尔基也夫、空军工程部部长黄炜华等。杨春甫致词,说:完成M—11航空发动机试制任务,对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作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贡献……职工们热烈鼓掌,掌声仿佛气势磅礴的大潮,飞出会场,飞出偏僻的小山冲,直上云霄。庆祝会后,工厂职工发电报向毛泽东报喜。
10月25日,毛泽东亲笔签署了对全厂职工的嘉勉信:
第二机械工业部转国营三三一厂全体职工同志们:8月28日报告阅悉,祝贺你们试制第一批爱姆—十一型航空发动机成功的胜利。这在建立我国的飞机制造业和增强国防力量上都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希望你们继续努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一步掌握技术和提高质量,保证完成正式生产的任务。
10月25日因此成为331厂广大职工最欢喜难忘的日子。乘着毛泽东嘉勉信的东风,331厂干部职工不断勇攀中国航空工业的高峰,斩获了一项项航空工业硕果。如今,我已年满84岁,但作为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亲历者、见证者,期盼过去的331厂今天的中航工业南方公司跟上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步伐,成为世界一流的航空发动机供应商,为中国航空工业的腾飞不断勇攀高峰!
(罗广源系331厂原副总工程师,吴志平系株洲市委党史办副主任,李纯系中航工业南方科技与信息部副研究馆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