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雨平
摘 要:本文围绕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来探讨。对如何上好欣赏课进行了一些思考,文章对欣赏须有理论知识做先导,融入画家背景讲解,引导观察,结合动手,尊重学生个性,灵活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多种资料辅助教学,愉快教学八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供了具体的案例,以达到推进有效教学,让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得以良性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法探讨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目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美术欣赏课究竟该怎么上,怎样因材施教,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并让学生学有所获,我在自己教学以及考察、观摩了一些高中美术欣赏课的课例之后,有了一些思考。
1 欣赏须有理论知识作为先导
如果说欣赏美术作品是一把锁,那么,美术理论知识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有些老师盲目地认为,灌输太多理论知识降低了欣赏课的趣味性,让课堂显得呆板,欣赏课就应该畅所欲言,殊不知,学生没有了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不了解作品的形式、美术语言就犹如沙漠上行兵,找不到方向,不知从何讲起,更谈不上去欣赏作品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授课时做到理论在先,引导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基础上去分析、欣赏作品。反之,效果当然不好。例如在欣赏一幅油画作品时,学生连最起码的作品的形式美,变化和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都不知道,欣赏作品更是无从下手了。
2 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融入画家背景讲解
每幅画都是融入画家灵魂的结晶,所以在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欣赏时,要先让其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才能更深刻的体验出作品的内在力量。例如,凡·高,尽管他只活了37岁,而且孤僻、自闭、精神分裂。但如果我们真正的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更理解他的作品,同时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的。
凡·高曾经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因为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其画店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遭到解雇;他在一家寄宿学校当教师,因为同情贫苦的学生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被解雇;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他又被解雇;他一往情深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换来的是恋人的离去,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出的绘画作品,却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他还是被解雇了。
知道了凡·高的经历,我们再来看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就会更好理解。此画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物体的变形,特殊笔触的运用,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一朵两朵原本应该拥抱金黄灿烂的葵花海,等待山风轻轻吹拂,凡·高却将其连根拔起而丢弃于花瓶之中,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他是以何种心情撕心裂肺地一笔一笔画出为之疯狂的柠檬黄,了解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含义,那不是蓬勃的生命力,而是内心不被理解的颓败枯萎,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对生活的渴望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3 引导观察,加深名画研究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依靠观察,没有观察,便没有视觉感知,观察方法这时也就比较重要了。我在讲蒙克的《呐喊》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画面的骷髅形象、直线和曲线交替运用、色彩和光影。学生马上找到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像一个尖叫的鬼魂。 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在这样细致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边欣赏边思考,小结时告诉学生正是通过作品中怪诞的造型和动荡的线条沉闷的色彩,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挖掘作品深层含义,让学生对表现画派体有了新的认识。
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观层”,表层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讲,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观察,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讲,畅所欲言,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这样更利于学生对名作“深层次”的认识。
4 欣赏课教学中融入多种手段,结合动手练习
在上欣赏课时,有很多老师认为欣赏课,只要设置层层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跟着老师思路观察,欣赏,就行了,却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动手画画。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动手感受,效果会更好。我曾经在上一个班的国画欣赏课时,惊奇地发现,有些同学连国画、水彩、水粉、油画都分不清,我想,一个学生连国画是什么都不清楚,又怎样能欣赏国画作品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决定让学生下一次带好国画工具,跟我一起画了各式各样的虾,起初以为学生可能会不感兴趣,哪知道,学生们表现得异常踊跃,更有些学生,画得有模有样,看上去极为生动。由于让学生们亲手动笔,他们在描述作品用墨的浓淡,用笔的起伏,甚至是欣赏所谓的“枯笔”时,都十分到位,这堂课因而上得比较成功。课后,好多学生的话也证实了我的想法:“通过亲手拿笔在宣纸上作画让我们感觉很激动,也感受到了国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增进了我们对实践操作的技能,在动手中能获得课堂上学不了的经验。”“亲自动手作画使我们对课更加投入从而有益于掌握知识。”由此可见,创作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亲近美术作品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生活体验,在这期间,学生得到锻炼,不但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学生欣赏作品搭建了一个平台,还能够间接地使部分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排斥态度有所转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变主动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所以说,在必要的情况下,欣赏穿插练习,让学生更直观地面对作品,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欣赏作品。
5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倾向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的过死。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有的喜爱油画,有的喜爱国画,有的追求厚实,有的欣赏飘逸,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选择。
我本身是学现代油画的,对于现代油画当然有着特殊的热情,但是当我在上《20世纪外国绘画》这一课时,课后习题讨论,你喜欢20世纪的美术作品吗?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旧表示并不喜欢,原因各式各样。好多认为虽然20世纪绘画很有特点,冲击力相当的强,但是给人感觉消极,形象怪诞,还是比较喜欢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性强的油画,比如说《蒙娜丽莎》《春》,这个时候,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有据,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妄加评判。
6 要善于灵活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
现行的美术欣赏课本比较系统,每个章节安排得都很紧凑。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学生对这其中的一些内容的了解缺乏积极性,他们会觉得有些内容的学习没有什么价值,而有些内容则不然,他们对此有浓厚的了解欲望。例如,在第7课,《中国古代建筑》中,学生对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表现冷漠,而对外国古代建筑,如印度泰姬陵等很感兴趣,而这个恰巧是第8课的内容,对于这个现象,将第7课和第8课合二为一,比较得上,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起学生兴趣,还能在比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找到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异同,最后我在另一个班上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果然比单独上要好。上海师大王大根教授就曾经提出:各地可根据地方特点、学校条件、学生的水平及教师自身特长等条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开发和再加工,扩充课程的容量、使之有利与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为学生所掌握。我想,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也可以做一下这样的尝试,当然前提首先是不能违背大纲的总体要求,再者应充分考虑周全各方面因素,能超越原有的教学效果,这样的重新组合或开发再加工才有意义。
7 结合多媒体技术,多种资料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能在计算机控制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媒体集成一体。画面逼真,可展示全图,又可局部放大,是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好帮手。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讲述,欣赏,提问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厌烦、枯燥,精力难于集中。不是讲述、提问得不好,而是学生在科目没升学压力的情况下,精力难于长久集中。如果我们将音乐、影片、文学作品等资料带入欣赏课堂中,辅助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中国民间艺术》这一课时,我在课件的开头放了一段年轻人喜欢的歌手周杰伦在春晚中演唱的《青花瓷》,不仅扣题,还很好的吸引到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堂课便有了好的开头。
8 开展愉快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关于“愉快教学”,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周恩来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蕴含深刻的教益,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那么怎样才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当中学习呢?做到四个一即可。
(1)多一份真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要平等相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不同的争论。即使学生错了或说得不完整,教师也要热情鼓励,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有时教师错了,应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迸出创造的火花。
(2)多一些微笑。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下转第193页)摘 要:本文围绕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法来探讨。对如何上好欣赏课进行了一些思考,文章对欣赏须有理论知识做先导,融入画家背景讲解,引导观察,结合动手,尊重学生个性,灵活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多种资料辅助教学,愉快教学八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供了具体的案例,以达到推进有效教学,让高中美术欣赏教学得以良性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教法探讨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必修课目以后,美术欣赏教育受到空前的重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美术欣赏课究竟该怎么上,怎样因材施教,怎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并让学生学有所获,我在自己教学以及考察、观摩了一些高中美术欣赏课的课例之后,有了一些思考。
1 欣赏须有理论知识作为先导
如果说欣赏美术作品是一把锁,那么,美术理论知识就是打开这把锁的钥匙。有些老师盲目地认为,灌输太多理论知识降低了欣赏课的趣味性,让课堂显得呆板,欣赏课就应该畅所欲言,殊不知,学生没有了基本的美术理论知识,不了解作品的形式、美术语言就犹如沙漠上行兵,找不到方向,不知从何讲起,更谈不上去欣赏作品了。教师应该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结构,授课时做到理论在先,引导学生在理解专业理论基础上去分析、欣赏作品。反之,效果当然不好。例如在欣赏一幅油画作品时,学生连最起码的作品的形式美,变化和统一、对比与和谐、比例与尺度、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都不知道,欣赏作品更是无从下手了。
2 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融入画家背景讲解
每幅画都是融入画家灵魂的结晶,所以在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观察、欣赏时,要先让其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融入画家的思想和为人,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才能更深刻的体验出作品的内在力量。例如,凡·高,尽管他只活了37岁,而且孤僻、自闭、精神分裂。但如果我们真正的去了解他,了解他的生活,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品格,我想学生会更理解他的作品,同时也会对凡·高充满了尊敬的。
凡·高曾经在为古皮尔画店工作时,因为直截了当地批评顾客的爱好,甚至公开宣称其画店实际上是有组织的盗贼集团,遭到解雇;他在一家寄宿学校当教师,因为同情贫苦的学生而没有向他们收学费,于是被解雇;他曾自费到一个矿区里去当过教士,矿坑爆炸时,他曾冒死救出一个重伤的矿工,他这种过分认真的牺牲精神引起了教会的不安,他又被解雇;他一往情深地追求真诚的爱情,但换来的是恋人的离去,于是被“解雇”了;他如痴如狂,满怀虔诚的创造出的绘画作品,却不被世人理解,难以找到知音,他还是被解雇了。
知道了凡·高的经历,我们再来看凡·高的代表作《向日葵》,就会更好理解。此画作为一副静物画,从它色调,物体的变形,特殊笔触的运用,都显示出画家对自然、生命、人生的独特情感的体验,一朵两朵原本应该拥抱金黄灿烂的葵花海,等待山风轻轻吹拂,凡·高却将其连根拔起而丢弃于花瓶之中,传达出一种既热烈又悲伤,既骚动又孤寂的心理。学生只有在充分了解凡·高沉默,欲喊又喊不出来的压抑人生的基础上才能真正体会到他是以何种心情撕心裂肺地一笔一笔画出为之疯狂的柠檬黄,了解这盘俯仰张弛挣扎的向日葵的内在含义,那不是蓬勃的生命力,而是内心不被理解的颓败枯萎,而更重要的,是凡·高的这种爱心和对生活的渴望永远留在学生的心中。
3 引导观察,加深名画研究
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依靠观察,没有观察,便没有视觉感知,观察方法这时也就比较重要了。我在讲蒙克的《呐喊》时,引导学生首先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画面的骷髅形象、直线和曲线交替运用、色彩和光影。学生马上找到那变形和扭曲的尖叫的面孔,圆睁的双眼和凹陷的脸颊,使人想到了与死亡相联系的骷髅,像一个尖叫的鬼魂。 蓝色的水、棕色的地、绿色的树以及红色的天,都被夸张得富于表现性,全画的色彩是郁闷的,浓重的血红色悬浮在地平线上方,给人以不祥的预感。它与海面阴暗处的紫色相冲突,这一紫色因伸向远处而愈益显得阴沉。同样的紫色,重复出现在孤独者的衣服上。而他的手和头部,则留在了苍白、惨淡的棕灰色中。天空与水流的扭动曲线,与桥的粗壮挺直的斜线形式鲜明对比。整个构图在旋转的动感中,充满粗犷、强烈的节奏。在这样细致观察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边欣赏边思考,小结时告诉学生正是通过作品中怪诞的造型和动荡的线条沉闷的色彩,揭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人类“世纪末”的忧虑与恐惧。这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去观察,挖掘作品深层含义,让学生对表现画派体有了新的认识。
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观层”,表层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作品包含有多层次的信息,从一定程度上讲,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因此,我们要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正确观察,营造一个平等、活跃的课堂环境,让学生自己讲,畅所欲言,在观察中去想象,去思维,去评述,这样更利于学生对名作“深层次”的认识。
4 欣赏课教学中融入多种手段,结合动手练习
在上欣赏课时,有很多老师认为欣赏课,只要设置层层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跟着老师思路观察,欣赏,就行了,却往往忽略了让学生动手画画。其实,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动手感受,效果会更好。我曾经在上一个班的国画欣赏课时,惊奇地发现,有些同学连国画、水彩、水粉、油画都分不清,我想,一个学生连国画是什么都不清楚,又怎样能欣赏国画作品呢?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决定让学生下一次带好国画工具,跟我一起画了各式各样的虾,起初以为学生可能会不感兴趣,哪知道,学生们表现得异常踊跃,更有些学生,画得有模有样,看上去极为生动。由于让学生们亲手动笔,他们在描述作品用墨的浓淡,用笔的起伏,甚至是欣赏所谓的“枯笔”时,都十分到位,这堂课因而上得比较成功。课后,好多学生的话也证实了我的想法:“通过亲手拿笔在宣纸上作画让我们感觉很激动,也感受到了国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它增进了我们对实践操作的技能,在动手中能获得课堂上学不了的经验。”“亲自动手作画使我们对课更加投入从而有益于掌握知识。”由此可见,创作体验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亲近美术作品的机会,增加了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生活体验,在这期间,学生得到锻炼,不但更好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为学生欣赏作品搭建了一个平台,还能够间接地使部分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排斥态度有所转变。学生的学习意识变主动了,学习的效果也就提高了。所以说,在必要的情况下,欣赏穿插练习,让学生更直观地面对作品,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欣赏作品。
5 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倾向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个性化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重要特征,它在承认学生共性的前提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学生个性的培养和发挥,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美术课与其他学科相比,最突出的特征是它的表现性、多样性和个性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不应制定整齐划一的学习标准,学习内容和要求不能规定的过死。不同学生由于个人性格、气质、生活环境的不同,往往有着不同的艺术倾向和趣味,有的喜爱油画,有的喜爱国画,有的追求厚实,有的欣赏飘逸,我们应该学会尊重学生的选择。
我本身是学现代油画的,对于现代油画当然有着特殊的热情,但是当我在上《20世纪外国绘画》这一课时,课后习题讨论,你喜欢20世纪的美术作品吗?为什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仍旧表示并不喜欢,原因各式各样。好多认为虽然20世纪绘画很有特点,冲击力相当的强,但是给人感觉消极,形象怪诞,还是比较喜欢文艺复兴时期的写实性强的油画,比如说《蒙娜丽莎》《春》,这个时候,只要学生说得有理有据,教师要尊重学生艺术趣味的多样化,不能以自己的喜好对学生表现妄加评判。
6 要善于灵活对教材进行重新处理
现行的美术欣赏课本比较系统,每个章节安排得都很紧凑。但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的学生对这其中的一些内容的了解缺乏积极性,他们会觉得有些内容的学习没有什么价值,而有些内容则不然,他们对此有浓厚的了解欲望。例如,在第7课,《中国古代建筑》中,学生对北京故宫,苏州园林表现冷漠,而对外国古代建筑,如印度泰姬陵等很感兴趣,而这个恰巧是第8课的内容,对于这个现象,将第7课和第8课合二为一,比较得上,既能完成教学任务,又能提起学生兴趣,还能在比较中加深学生的印象,找到中国建筑与外国建筑的异同,最后我在另一个班上做了这样的尝试,效果果然比单独上要好。上海师大王大根教授就曾经提出:各地可根据地方特点、学校条件、学生的水平及教师自身特长等条件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开发和再加工,扩充课程的容量、使之有利与学生的发展,更有效地为学生所掌握。我想,我们的美术欣赏教学也可以做一下这样的尝试,当然前提首先是不能违背大纲的总体要求,再者应充分考虑周全各方面因素,能超越原有的教学效果,这样的重新组合或开发再加工才有意义。
7 结合多媒体技术,多种资料辅助教学
多媒体技术是能在计算机控制下,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等媒体集成一体。画面逼真,可展示全图,又可局部放大,是美术欣赏课教学的好帮手。教学中如果只有单一的讲述,欣赏,提问表达,久而久之学生也会厌烦、枯燥,精力难于集中。不是讲述、提问得不好,而是学生在科目没升学压力的情况下,精力难于长久集中。如果我们将音乐、影片、文学作品等资料带入欣赏课堂中,辅助教学,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上《中国民间艺术》这一课时,我在课件的开头放了一段年轻人喜欢的歌手周杰伦在春晚中演唱的《青花瓷》,不仅扣题,还很好的吸引到了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对这节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一堂课便有了好的开头。
8 开展愉快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思考,在愉快中获得知识,在愉快中锻炼学生的动脑动手能力,那么我们的教学是成功的。关于“愉快教学”,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在《论语·雍也》中说过:“知之者不知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所说的“好”与“乐”就是一种兴趣,一种愉悦的心理,一种力求认识和创造的倾向。周恩来在谈到关于文化教育时,就曾强调“寓教于乐”,要求在无穷的乐趣中蕴含深刻的教益,以获得最佳的教育效果。那么怎样才让学生在愉快的心情当中学习呢?做到四个一即可。
(1)多一份真诚。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要平等相处。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看法,进行不同的争论。即使学生错了或说得不完整,教师也要热情鼓励,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观点,有时教师错了,应虚心听取学生的建议,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这样有利于学生敢想、敢问、敢说的习惯,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心智,迸出创造的火花。
(2)多一些微笑。微笑是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老师带着微笑出现在课堂上,就会在教与学之间架起一座情感交流的桥梁,学生更愿意向老师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容易有良性的师生互动。
(3)多一些尝试。例如,我在教《中国现代雕塑》时,把学生带到湖北省美术馆,参观了一次中国青年雕塑家的雕塑展览,让学生置身于艺术殿堂,真切感受雕塑的艺术之美,大大活跃了学生的身心,提高了他们学习的乐趣。
(4)多一些幽默。特级教师魏书生明确地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的要求。他在课堂上一向力求使用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不仅使优秀的学生因成功而发出笑声,也能让后进生在愉快的课堂和谐的气氛中受到触动。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避免走入教学误区。把传统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多媒体技术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创建好的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常瑞伦.普通高级中学艺术欣赏(第一册)[M].人民美术出版社(第2版),2007:10,29.
[2] 常瑞伦.美术教学参考用书[M].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81.
[3] 田地.世界名人传记[M].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4:323.
[4] 陈平.名人格言精选[M].兴界图书出版社,2000: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