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音乐教育发展构想

2014-09-09 00:31郇芳
艺术科技 2014年8期
关键词:声乐音乐专业

郇芳

摘 要:高校音乐教育在继承传统模式的同时,必须扎根于本土文化资源。这样不仅能够真正实现音乐教育的长远目标,也带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的传承。在实施教育实践中,地方高校只有在学科建设真正 “洋为土用”,并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本土音乐的兴趣,方能够打造自身上午办学品牌。

关键词:音乐教育;教育目标;地方特色

专业的音乐教育与普通的音乐教育相比,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习者都抱有更为明确的目标,即培养具有一定的音乐技能全面发展的人。因此,高校专业音乐教育音乐技能的训练,是高等学校立足未来发展必需的任务。在这个任务基础上,中国高等音乐教育一直是在有计划、有组织、整体划一的教育思想和管理模式中成长和发展的。高校音乐教育在中国发展近一个世纪。这期间我们有了大批的能够胜任各种需要的音乐人才。但随着物质、会文化生活的进一步发展,人们的需求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高校音乐教育势在必行。所有音乐专业学习的课程都颇为类似:乐理、视唱、合唱、和声、复调、作品分析、中外音乐史、音乐美学、民族民间音乐、声乐专业课、表演……大多数综合高校、师范院校、高职高专都在沿用传统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以培养歌唱家、演奏家为己任。以河南为例,每年音乐高考人数过万、大规模招生也让高校音乐教育难于实现精英教育,即使一些院校注意到通才教育或者师范教育的师范性,但只是多开设了一门所有学生必修的大而化之的 “教育理论课” 而已,很难涉及更具有“特色”实质性内容的课程,结果导致音乐教育课程大致相似,各学校形成了同质化而不是差异化竞争。如何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使“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办学品牌”不只是一句口号,就成为河南高校音乐教育急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谢嘉幸先生指出“音乐教育之所以成为教育,还在于无论音乐的教授者还是音乐的学习者,都抱有特定的目标”、“音乐教育是始终存在于社会文化大环境中的”[1]他用下面这个图示来说明教育目标结构:

从这个图示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高校音乐教育要扎根传统文化之中。不论是音乐学科还是个体发展都与社会文化系统两两交集,音乐技能教育更是社会文化系统与音乐学科系统交集的结果。音乐教育技能的培养和习得离开了本与文化的滋养,只能是平平庸庸、亦步亦趋地走,按照专业学院的路子走,永远也走不出自己的特色之路。高校音乐教育普遍忽视民间音乐,只是模仿专业的音乐院校的办学模式和课程设置,缺乏本土意识,培养的学生走出校门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高校不能够与社会接轨。以河南为例,作为中原文化的发祥地,河南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尤以声乐有关的戏曲、说唱、民歌为重。然而高校每年的招生,声乐考生数量庞大,声乐专业在音乐教育中所占比重较大。例如,河南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师范大学、郑州大学等学校,声乐专业学生在音乐专业中都占到了60%以上。如果能够真正充分把本土的文化资源与高校的专业教育紧密结合,河南高校必将能够走出一条特色之路。

1 科学建设立足长远目标,课程内容“洋为中用”

社会在发展,人们的生活也是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更是翻天覆地。地方高校音乐教育在已经固有的教育模式中,要想做到人有我优是比较难的,但可以充分利用本土特色资源在人无我有上做文章。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起步于20世纪20年代,萧友梅主持的国立音专虽然完全借鉴西方的教学模式,其艺术实践却是立足于中国当时的现实的社会生活。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最为艰苦的年代,萧友梅在1937年12月致函教育部附件《国立音专专科学校为适应非常时期之需要拟办集体唱歌指挥养成班暨军乐队长养成班理由及办法》,提出音乐教育必须成为“精神上的国防建设者”,更是他以音乐服务于抗日救国的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变革的深入,高等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但音乐教育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音乐文化事业发展的立足之本,这一点从中国专业音乐教育建立之初始终没有改变。

这方面河南大学已有一些成功经验。1998年初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重新组建,设立音乐教育系、音乐表演系、作曲编导系,并且成立音乐艺术研究所、民族声乐研究所。艺术学院现设音乐教育、音乐表演、作曲编导、戏剧、美术、美术教育、装潢艺术、环境艺术等8个系,音乐类专业有音乐学、音乐表演(含演唱、演奏)、舞蹈编导、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表演(含民族歌剧、戏曲表演)。尤其是民歌、戏曲表演方向的专业就是立足河南本土特色开设的专业。课程设置方面高校音乐专业在课程,包括乐理、视唱、合唱、和声、复调、作品分析、声乐专业课、表演等等在内都完全可以实现“洋为中用”。音乐理论的内容如果结合当地民间音乐,不仅使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知识不那么艰深,而且促进学生真正认识本土音乐。声乐教学,在琴房——一个密闭的空间进行发声技巧的训练,致使一些在琴房发声较好的学生,在舞台上却表现得一塌糊涂,这种现象不能简单地归咎于学生心理素质差。然而民间戏曲、说唱的艺人个个都是无论什么样的舞台张口就唱,还能即兴发挥。如果让学生多接触民间艺人的演唱并进行艺术实践锻炼,这样学生与民间艺人、学校与社会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不仅促进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实践教学,而且也使本土民间音乐在高等院校学子中得到传承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学校传承的方式,让学生们了解本地区本民族的艺术,有利于培养他们的民族文化认知与认同性,从而树立起民族自尊和自豪感。这种本土音乐文化在院校“人为”的传承,既实现了谢嘉幸先生提出的音乐教育目标,也体现了高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努力实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政府为了更好保护和传承人类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倡导的一种途径和期望达到的目的,加强了高等音乐教育与本地区文化、社会生活的联系。

2 面对现实,教师能力“学”、“创”并举

教师是实现音乐教育目标的根本,所有的课程设计得再好,也必须通过教师的教授的环节,教师对教育目标的理解决定了教育目标的方向不会出现偏差。高校教师大多是在传统教育模式培养出来的,在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中必定会受已有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但是一定也是善于学习者,在经过几年的学习、甚至是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不仅积累了相当的经验,也发现了不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问题,这就看教师能否立足现实,真正理解当下高校音乐教育的目标。无疑,河南大学艺术学院老一辈的艺术家武秀之教授已经走在了前面。武秀之在大量学习了河南地方戏豫剧之后独创了“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就是可以在不讲换声点的情况下,演唱西洋歌剧、民族歌曲和戏曲,韵致宛然,受到国内音乐界的高度评价。武秀之的每个学生,都能将三种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品用同一种发声法唱出。她的“声乐教学改革与民族歌剧专业的创立”获得了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著名乐评家田青指出:“假如一个人可以这样唱,你可以称他是‘天才。但有意识地按这种模式去培养,而且种一棵活一棵,就不得不让你佩服这位武秀之,亏她能做到,亏她能坚持下来。”[2]

高校专业教师这一教育者与研究者的双重身份,恰恰是解决民歌等民间音乐的研究与传承的最佳人选,高校音乐专业教师的参与,可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既体现教育目标的实现是在音乐学科系统和社会文化系统之中,还解决了民歌、戏曲等民间音乐艺术的传承人才培育的问题,同时,满足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保护要进行深入研究的需要。

3 联系生活,采取“不愤不启”教学方法

教育目标实现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接受者——学生。专业知识技能通过教师的教育实践过程传达给学生,教育方法的实施就显得异常重要。地方高校音乐教育普遍存在这样问题:第一,漠视流行音乐。第二,忽视民间音乐。当代高校学生,恰恰是流行音乐的主体。当然流行歌曲娱乐性强、贴近生活,有些还采用民歌素材,曲调流畅、流传快、容易接受。但是高校音乐教育如果漠视这种现象,那就是用音乐来否定音乐,显然是青少年的音乐生活与学校传统的音乐教育发生了错位。应该引起高校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课题是:根据高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审美情趣的发展,如何利用社会音乐生活提高学生专业技能。《论语·述而》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状也;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也。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是孔子论述启发式教学的重要名言,指出学生如果不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学生对流行音乐感兴趣,音乐专业的各个学科都可以从这里入手,让学生积极思考。教育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爱好,以“启发”潜能,在兴趣与意愿的驱动下自己“发愤”。例如,声乐,鼓励学生唱喜欢的流行歌曲,唱得好坏,都要问问为什么。这样学生的个性、爱好得到充分的发挥,就会积极思考,从中找出发声或表现方面的问题,再进行适时启发;和声课,鼓励学生为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编配四部和声,并试唱,效果可能会比教师按部就班灌输要好得多。学生所学的内容真正和自己的兴趣相符了,他就会发愤,他的兴趣大得无穷。有了兴趣,教师就可以推而广之,把本土民间音乐都纳入教学内容,扩大学生视野。我们所学的理论知识、技能都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不死教硬背,就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不能只凭借自己的经验教学,要通过不断探索和学习形成相对全面的知识结构,这样才能以对象化的方法去面对每一个不同基础、不同学习心理的学生,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法循序渐进地扩大音乐视野,学习和掌握专业技能知识。最大程度上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才能。音乐知识与技能的传授, 其终极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使学习者在技能上达到多高的水准,而是帮助他们开启音乐艺术这扇门,使他们更丰富、更全面地理解音乐,锻造爱乐的心灵。

地方的高等院校,要想在“突出地方特色,打造办学品牌”认清现实,充分发挥地方特色与优势,明确自身的办学特色。充分开发利用本地区、本民族优秀的文化艺术资源,提升教学科研的水平和能力。在办好传统学科专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与本地区文化资源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立足于当地,扎根于地方文化,并服务于地方,创建民族音乐文化艺术发展、传承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谢嘉幸,徐绪标.音乐教育的研究与实践[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

[2] 冯光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与学校音乐教育[J].中国音乐,2003(01).

[3] 雷贞.高校民歌教育与研究的意义[J].民族音乐,2009(06).

猜你喜欢
声乐音乐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音乐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