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健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和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学生的实验心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初中学生实验心理分析
到底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何种心理?笔者经过对四个班学生进行了该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兴趣、动手能力、对实验的恐惧、过程的考虑等几个方面收集了初中学生上化学实验课时心理(如表1)。
表1学生实验心理分析表
心理原因人数百分数单纯兴趣5024.75%动手能力差4723.27%恐惧,有危险4220.79%重结果轻过程4019。80%其它2311.39%1.看“热闹”的心理
做化学实验时,学生往往只关注表观现象,如是否有颜色的变化、是否有气体的产生,甚至有些学生期待着产生爆炸,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关注的实验本质。猎奇的心理,让大多数同学处于看“热闹”的状态,是化学实验的“门外汉”。
2.恐惧心理
学生的害怕来源于潜意识中夸大了一些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概率,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愿意动手去冒险。比如检验氢气纯度时,很多学生害怕会“爆炸”,而不敢把收集了氢气的试管靠近酒精灯的外焰;在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部分学生害怕发生“中毒”,纷纷捂起鼻子;在浓硫酸稀释的过程中,双手颤抖,害怕不小心被强酸“腐蚀” 等等。
3.怕出“洋相”的心理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实验题作答很好,说明其实验操作理论上掌握地较好,但走进实验室后,却不能准确操作一些基本实验仪器。比如取用固体药品时,拿好试管后将镊子取的药品直接垂直落入试管底部;再如有些学生取用液体时,使用胶头滴管存在着错误操作,滴管伸入后碰到试管内壁,有时甚至将液体滴到试管的外壁上。笔者教学实践中发现,还有些学生甚至使用酒精灯还存在着错误操作,如使用完毕后对着酒精灯直接用嘴吹灭,往往学生在实验室出了这些“洋相”后,其他同学会取笑他,导致其心理负担滋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被打消。
4.实验操作可有可无心理
在当前的中考模式下,有些习题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解决,导致这部分学生思想上滋生了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做实验不如做“实验题”,于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养成了以记忆为目的的学习习惯,认为背实验操作和结果来得容易。为何有这样的思想,因为我们的评价机制有问题,只看结果,也就是只看考试的分数,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探究获得实验结论的时间,足够通过背、记、练的方式得到更高的分数,在功利性心理的驱动下,学生没有了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的积极性,实验课变成了减压的形式、过场。导致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缺失。
二、实验心理应对策略
为了提升初中生对实验正确的认知,帮助其克服心理上存在的阴影,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认识观
研究表明,人若获得成功,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都将起到作用,前者作用约占20%,而后者占80%。因此,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不良的实验心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良性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每次授课机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实验过程中,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不会有危险产生的。这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实验的恐惧心理,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比如演示氢气的验纯实验、讨论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正确的进行化学实验,正确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性质,人类就可以合理的利用。
2.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避免部分学生感觉到化学实验只是有趣好玩。好奇心是学生获得理性知识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利用生动的实验现象、直面的感官刺激,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让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理论探究。如在做蜡烛的燃烧实验时,学生一般都能归纳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蜡烛受热时熔化、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但是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时,好多学生却不能深入思考实验现象的原因。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思考,采用设问对比的方法,鼓励每位学生亲自参与实验验证实验的产物,寻求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通过反复的实验与思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3.让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在平时的演示试验中,教师一定要正确示范规范性的实验操作,如在演示实验前,教师要先明确的讲明此次实验过程中仪器的性能和作用,让学生对仪器有充分的认识;讲述实验操作的要点,搭建实验装置的注意事项等等,并严格按照要点进行示范性演示。
当然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改正错误的实验操作。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巡视到有些学生还存在着先取出通入氢气导管再移去酒精灯的错误操作。这时候应及时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切不可视若无睹,让学生形成惯性。
4.克服模糊心理,切忌死记硬背,力求探究本质
在教学中要及时排除学生对待实验的模糊认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探究问题本质的科学态度。有些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可能会与事实相悖,容易形成模糊认识,由此认为这样的实验还不如直接给出答案。若发现学生对实验目的和要求不明确,对探究实验的本质认识不到位,只是对课本上的结论或实验报告册上的内容机械模仿,教师就要及时纠正。例如探究长期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是否已变质,很多学生设计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加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得出实验结论。有的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却讲不清楚原因,只是死记书本的实验结果;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药品进行鉴别。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碱和碱性的概念理解不清,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能理解显碱性,但是变质的NaOH溶液其实是Na2CO3溶液也显碱性。在了解这一正确的概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选择何种试剂进行鉴别,得出稀盐酸或者氯化钙溶液等均可。
当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心理比本文所列举的还要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因材施教,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学效果必然会越来越好。
(收稿日期:2013-12-1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和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学生的实验心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初中学生实验心理分析
到底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何种心理?笔者经过对四个班学生进行了该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兴趣、动手能力、对实验的恐惧、过程的考虑等几个方面收集了初中学生上化学实验课时心理(如表1)。
表1学生实验心理分析表
心理原因人数百分数单纯兴趣5024.75%动手能力差4723.27%恐惧,有危险4220.79%重结果轻过程4019。80%其它2311.39%1.看“热闹”的心理
做化学实验时,学生往往只关注表观现象,如是否有颜色的变化、是否有气体的产生,甚至有些学生期待着产生爆炸,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关注的实验本质。猎奇的心理,让大多数同学处于看“热闹”的状态,是化学实验的“门外汉”。
2.恐惧心理
学生的害怕来源于潜意识中夸大了一些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概率,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愿意动手去冒险。比如检验氢气纯度时,很多学生害怕会“爆炸”,而不敢把收集了氢气的试管靠近酒精灯的外焰;在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部分学生害怕发生“中毒”,纷纷捂起鼻子;在浓硫酸稀释的过程中,双手颤抖,害怕不小心被强酸“腐蚀” 等等。
3.怕出“洋相”的心理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实验题作答很好,说明其实验操作理论上掌握地较好,但走进实验室后,却不能准确操作一些基本实验仪器。比如取用固体药品时,拿好试管后将镊子取的药品直接垂直落入试管底部;再如有些学生取用液体时,使用胶头滴管存在着错误操作,滴管伸入后碰到试管内壁,有时甚至将液体滴到试管的外壁上。笔者教学实践中发现,还有些学生甚至使用酒精灯还存在着错误操作,如使用完毕后对着酒精灯直接用嘴吹灭,往往学生在实验室出了这些“洋相”后,其他同学会取笑他,导致其心理负担滋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被打消。
4.实验操作可有可无心理
在当前的中考模式下,有些习题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解决,导致这部分学生思想上滋生了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做实验不如做“实验题”,于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养成了以记忆为目的的学习习惯,认为背实验操作和结果来得容易。为何有这样的思想,因为我们的评价机制有问题,只看结果,也就是只看考试的分数,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探究获得实验结论的时间,足够通过背、记、练的方式得到更高的分数,在功利性心理的驱动下,学生没有了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的积极性,实验课变成了减压的形式、过场。导致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缺失。
二、实验心理应对策略
为了提升初中生对实验正确的认知,帮助其克服心理上存在的阴影,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认识观
研究表明,人若获得成功,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都将起到作用,前者作用约占20%,而后者占80%。因此,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不良的实验心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良性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每次授课机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实验过程中,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不会有危险产生的。这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实验的恐惧心理,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比如演示氢气的验纯实验、讨论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正确的进行化学实验,正确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性质,人类就可以合理的利用。
2.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避免部分学生感觉到化学实验只是有趣好玩。好奇心是学生获得理性知识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利用生动的实验现象、直面的感官刺激,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让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理论探究。如在做蜡烛的燃烧实验时,学生一般都能归纳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蜡烛受热时熔化、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但是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时,好多学生却不能深入思考实验现象的原因。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思考,采用设问对比的方法,鼓励每位学生亲自参与实验验证实验的产物,寻求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通过反复的实验与思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3.让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在平时的演示试验中,教师一定要正确示范规范性的实验操作,如在演示实验前,教师要先明确的讲明此次实验过程中仪器的性能和作用,让学生对仪器有充分的认识;讲述实验操作的要点,搭建实验装置的注意事项等等,并严格按照要点进行示范性演示。
当然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改正错误的实验操作。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巡视到有些学生还存在着先取出通入氢气导管再移去酒精灯的错误操作。这时候应及时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切不可视若无睹,让学生形成惯性。
4.克服模糊心理,切忌死记硬背,力求探究本质
在教学中要及时排除学生对待实验的模糊认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探究问题本质的科学态度。有些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可能会与事实相悖,容易形成模糊认识,由此认为这样的实验还不如直接给出答案。若发现学生对实验目的和要求不明确,对探究实验的本质认识不到位,只是对课本上的结论或实验报告册上的内容机械模仿,教师就要及时纠正。例如探究长期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是否已变质,很多学生设计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加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得出实验结论。有的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却讲不清楚原因,只是死记书本的实验结果;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药品进行鉴别。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碱和碱性的概念理解不清,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能理解显碱性,但是变质的NaOH溶液其实是Na2CO3溶液也显碱性。在了解这一正确的概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选择何种试剂进行鉴别,得出稀盐酸或者氯化钙溶液等均可。
当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心理比本文所列举的还要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因材施教,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学效果必然会越来越好。
(收稿日期:2013-12-11)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实验教学是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实验是化学的灵魂和魅力所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来源,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心理直接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本文就学生的实验心理、实验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一、初中学生实验心理分析
到底学生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何种心理?笔者经过对四个班学生进行了该方面的问卷调查,从兴趣、动手能力、对实验的恐惧、过程的考虑等几个方面收集了初中学生上化学实验课时心理(如表1)。
表1学生实验心理分析表
心理原因人数百分数单纯兴趣5024.75%动手能力差4723.27%恐惧,有危险4220.79%重结果轻过程4019。80%其它2311.39%1.看“热闹”的心理
做化学实验时,学生往往只关注表观现象,如是否有颜色的变化、是否有气体的产生,甚至有些学生期待着产生爆炸,而忽略了真正需要关注的实验本质。猎奇的心理,让大多数同学处于看“热闹”的状态,是化学实验的“门外汉”。
2.恐惧心理
学生的害怕来源于潜意识中夸大了一些实验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危险的概率,导致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畏首畏尾,不愿意动手去冒险。比如检验氢气纯度时,很多学生害怕会“爆炸”,而不敢把收集了氢气的试管靠近酒精灯的外焰;在教师演示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的实验时,部分学生害怕发生“中毒”,纷纷捂起鼻子;在浓硫酸稀释的过程中,双手颤抖,害怕不小心被强酸“腐蚀” 等等。
3.怕出“洋相”的心理
教学实践中发现,有很多学生实验题作答很好,说明其实验操作理论上掌握地较好,但走进实验室后,却不能准确操作一些基本实验仪器。比如取用固体药品时,拿好试管后将镊子取的药品直接垂直落入试管底部;再如有些学生取用液体时,使用胶头滴管存在着错误操作,滴管伸入后碰到试管内壁,有时甚至将液体滴到试管的外壁上。笔者教学实践中发现,还有些学生甚至使用酒精灯还存在着错误操作,如使用完毕后对着酒精灯直接用嘴吹灭,往往学生在实验室出了这些“洋相”后,其他同学会取笑他,导致其心理负担滋生,动手做实验的积极性被打消。
4.实验操作可有可无心理
在当前的中考模式下,有些习题可以通过训练的方式解决,导致这部分学生思想上滋生了错误的观念,那就是做实验不如做“实验题”,于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就养成了以记忆为目的的学习习惯,认为背实验操作和结果来得容易。为何有这样的思想,因为我们的评价机制有问题,只看结果,也就是只看考试的分数,学生在实验课上动手探究获得实验结论的时间,足够通过背、记、练的方式得到更高的分数,在功利性心理的驱动下,学生没有了参与到实验探究中来的积极性,实验课变成了减压的形式、过场。导致化学实验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实验教学的作用缺失。
二、实验心理应对策略
为了提升初中生对实验正确的认知,帮助其克服心理上存在的阴影,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正确的教学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和大家分享。
1.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实验认识观
研究表明,人若获得成功,智力因素和情感因素都将起到作用,前者作用约占20%,而后者占80%。因此,在初中化学学习过程中,针对学生不良的实验心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良性的情感因素,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利用每次授课机会,让学生充分意识到:化学实验过程中,只要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是不会有危险产生的。这可以帮助学生消除实验的恐惧心理,正确认识化学实验的重要性。比如演示氢气的验纯实验、讨论二氧化碳的性质、探究一氧化碳的还原性等等,让学生认识到,只要正确的进行化学实验,正确掌握事物的规律和性质,人类就可以合理的利用。
2.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要避免部分学生感觉到化学实验只是有趣好玩。好奇心是学生获得理性知识的动力之一,教师应利用生动的实验现象、直面的感官刺激,在好奇心的驱动下让学生进行层层深入的理论探究。如在做蜡烛的燃烧实验时,学生一般都能归纳出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石蜡漂浮在水面上,不溶于水;蜡烛受热时熔化、燃烧时发光、冒黑烟、放热;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干燥的烧杯壁上出现了小水珠,取下烧杯后迅速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得浑浊。但是探究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时,好多学生却不能深入思考实验现象的原因。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逐步思考,采用设问对比的方法,鼓励每位学生亲自参与实验验证实验的产物,寻求产生该实验现象的原因。通过反复的实验与思考,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
3.让学生养成良好实验习惯
在平时的演示试验中,教师一定要正确示范规范性的实验操作,如在演示实验前,教师要先明确的讲明此次实验过程中仪器的性能和作用,让学生对仪器有充分的认识;讲述实验操作的要点,搭建实验装置的注意事项等等,并严格按照要点进行示范性演示。
当然在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也要积极地巡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让学生改正错误的实验操作。
例如,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中巡视到有些学生还存在着先取出通入氢气导管再移去酒精灯的错误操作。这时候应及时指导纠正操作错误,切不可视若无睹,让学生形成惯性。
4.克服模糊心理,切忌死记硬背,力求探究本质
在教学中要及时排除学生对待实验的模糊认识,培养学生认真仔细探究问题本质的科学态度。有些学生得出实验结论可能会与事实相悖,容易形成模糊认识,由此认为这样的实验还不如直接给出答案。若发现学生对实验目的和要求不明确,对探究实验的本质认识不到位,只是对课本上的结论或实验报告册上的内容机械模仿,教师就要及时纠正。例如探究长期敞口放置的NaOH溶液是否已变质,很多学生设计如下实验:取少量溶液,加入2~3滴紫色石蕊试液,观察溶液是否变红,得出实验结论。有的学生能得出正确结论却讲不清楚原因,只是死记书本的实验结果;大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选择合适的药品进行鉴别。根本原因还是学生对碱和碱性的概念理解不清,在学生的认知范围内,能理解显碱性,但是变质的NaOH溶液其实是Na2CO3溶液也显碱性。在了解这一正确的概念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选择何种试剂进行鉴别,得出稀盐酸或者氯化钙溶液等均可。
当然,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学生的实际心理比本文所列举的还要复杂,但是,只要我们心中装着每一个学生,从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出发,因材施教,我们有理由相信教学效果必然会越来越好。
(收稿日期:2013-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