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强
跨界竞争、融合发展是目前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文化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不仅使原有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发生迁移,而且多个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新组合
2014年3月14日,国务院发布《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整个国家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大环境下,国务院政策出台使整个文化产业的发展迎来新的契机。浙江省在2013年召开的全省文化产业工作会议上提出大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现价增长20%以上,到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7%左右,成为浙江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性产业的发展目标。在这个政策背景下,文化产业的业态创新发展愈来愈受到重视,跨界竞争、融合发展是目前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的潮流与趋势。
动漫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的主要模式之一,动漫产业在浙江发展势头迅猛。2012年年度,仅杭州市、宁波市共有在册动漫企业300余家,杭州市动漫企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宁波市30余家动漫企业中,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的就达15家,总注册资本2亿元以上。2012年,全省共创作生产动画片46部25375分钟,数量居全国第三位。宁波水木动画设计有限公司、浙江中南卡通影视有限公司分别位居全国原创动画片制作生产十大机构第四位、第六位。杭州市、宁波市分别位居国产动画片创作生产数量前十大城市第五位、第九位。杭州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动画产业园区位居生产数量排在全国前列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第六位。浙江动漫产业通过文化产业内部不同业态的融合发展,在动漫设计制作、孵化动漫原创作品、动漫专业培训服务、动漫产业研究及交流服务和设备、软件平台及技术增值服务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传媒产业。浙报传媒作为浙江省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国有上市的传媒公司,它在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道路上走在了前列。2012年,浙报传媒用32亿元重金收购陈天桥盛大旗下的游戏平台杭州边锋和上海浩方的100%股权,意味着浙报传媒正式开启全媒体之路。通过收购,浙报传媒快速切入新媒体领域,整合其在传统媒体业务上的内容优势和收购标的在新媒体业务上的平台优势,由此正式开启打造新闻、影视、互动娱乐和文化产业投资三加一平台的“全媒体、全国化”之路。浙报期望未来这个平台能发展成“新闻+娱乐+社区化”全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从新闻资讯,到竞技、娱乐、阅读、时尚等综合文化服务。
影视产业。2010年,华策影视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电视剧第一股”,成为国内影视行业影视剧年产量第一、市场占有率第一、品牌影响力最大的龙头企业。华策影视作为一家民营影视公司,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还在于它清晰的定位和准确的战略规划,不断通过内生式增长和外延并购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利用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不断开拓影视产业链条上的新的业态模式,涵盖电影投资、影城院线、新媒体整合营销、广告开发、艺人经纪、影视衍生品开发、网游手游及影视基地建设等领域。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格局,促使华策影视向国际化综合娱乐传媒集团的方向不断前进。2013年7月29日,华策影视公布了影视业最大并购事件——以16.52亿元的对价收购上海克顿传媒100%的股权。这更是奠定了华策影视多元化发展的基础,实现了传统业务与大数据平台的完美结合,在生产电视剧产品的同时,可为电视剧生产提供事前量化评估、创作过程中的优质资源匹配和优化服务。
而横店集团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进军文化产业,已发展成为以影视旅游、影视拍摄为主体,娱乐、教育、体育、传媒、演艺、会展、餐饮、文化信息服务业等多元化经营的现代文化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建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影视拍摄基地,并且成为首批“4A级国家旅游区”。横店集团还组建了自己的影视娱乐公司和影视文化传播公司,自己拍片制片,制作电视节目;并依托影视拍摄基地发展影视旅游业,连续举办旅游节,使横店的文化旅游从无到有,成功创出旅游品牌;横店集团利用地处“木雕之乡”、“建筑之乡”和“教育之乡”的“三乡文化”优势,涉足文化博览产业,现在已经建设了包括东阳木雕博览馆、中国竹编博览馆在内的12个文化艺术展馆。横店集团还组建了演出放映公司、集团艺术团和时装表演队,涉足文艺演出业;在创办《横店影视旅游》的同时,还投资参与了《江南游报》《风景名胜》《中国第三产业》杂志等传媒业的运作。目前,横店集团还积极发展会展业,投资兴建了设施一流的国际商贸城,并成功举办了“国际食品与食品加工技术设备博览会”等4个大型会展和多个商品展销会。横店集团把影视、旅游、娱乐、教育、传媒、演艺、会展等多种文化产业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大文化产业链。
尽管在各个不同的产业领域,浙江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的势头良好,但是毋庸讳言,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在产业融合的表现上,文化与第一、第二产业的融合相对较弱,更多的是与信息业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领域融合;其次在产业融合的模式上,文化产业融合的模式还比较单一,缺乏向更广更深的产业领域发展,产业链条不长;再次在产业融合的意识上,更多重视高科技的推动作用,缺乏其他的业态创新,造成过度依赖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市场的创新;最后在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求快速成型,缺乏长期的磨合,导致有些新的业态过早地夭折于市场之中。
文化产业融合所形成的新兴业态,不仅使得原有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发生迁移,而且多个产业的产业链与价值链的各环节进行重新组合,这一切的发生有一个被认识的过程,其市场需要培育和引导,特别需要良好、规范的外部支持环境,比如企业创新精神的激励,知识产权的保护,产权交易市场、信息、技术、法律等服务的支持,鼓励公平竞争和降低市场准入等政策的实施。
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支撑。例如,电子交易的安全性和法律保护、个人资料与隐私的保护,以及消费者权益的保障等,都直接关系到产业融合性服务的发展。如果政府这方面不能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用户或消费者可能对这类服务以及相应的系统缺乏信任,从而将阻碍产业融合的发展。
文化产业“内容为王”,其核心价值是知识产权,要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力度。例如对知识产权的尊重、对知识产权的合法利用、电子交易的法律保障、个人隐私的保护等,是保障新兴业态的形成和发展的关键。
打破地域分割,鼓励公平竞争。文化产业过去行政色彩浓厚,地域界限森严,跨地域的文化公司几乎没有,这些情况阻碍了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政府要积极提供公平、公正的产业发展环境,打破地方和地方之间的市场壁垒,实现企业之间的有效、公平竞争,鼓励文化企业之间兼并、重组,提高整合的速度,产生一批跨行业、跨媒体,具有品牌竞争力和战略投资力的产业集团,以提高文化市场的集中度,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做大做强文化产业。
文化产业融合也对市场准入及许可方面的管制程度及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尽快出台文化领域的市场准人标准、准入程序及管理监督办法,降低文化产业准入的门槛,引导各种资本进入文化产业。
创造良好的技术平台。从文化产业融合的动因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文化产业融合的内在驱动力,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以促进文化产业的融合。政府应重视和鼓励关联度高的产业技术创新,通过技术融合与产业融合来培育和提高文化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人才是实现产业融合的关键。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意味着未来对跨行业复合型人才的更多需求。唯有重视人才创新和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才能适应产业融合的发展趋势,实现传统文化产业的脱胎换骨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更快发展。
探索文化大部门管理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涉及行业管理、企业经营和市场研究不同领域,涉及政治、经济、法律、文化等不同方面,也涉及政府、企业和用户等不同诉求。要促进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整合资源、分工协作的综合工作协调模式尤为重要。要对现有过时的、互相牵掣的管制部门精简和整合,尽快形成条块结合、辐射联系的管制模式,打破部门分割及行政垄断局面,打破部门、行业的界限,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在产业间形成合理的经济联系,加快推进产业间的融合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