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水工业旧区城市可持续更新研究
——以苏州河滨水区域城市更新为例

2014-09-07 05:53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4年13期
关键词:苏州河滨水城市更新

随着自然环境破坏越来越严重,各种极端气候的出现,可持续发展问题再次成为全球瞩目的前沿热点。可持续发展思想使人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居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城市,是人类改造环境的重要成果。一个世纪以来,政治、经济、社会和科技的进步造就了城市迅速成长的势头。然而,在城市愈加便捷和舒适的背后,发展本身又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建设性破坏”。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开始,城市就不能摆脱 “污染”、“贫困”、“人口”等危机,而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新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使得城市中的消极方面日益彰显。追溯城市发展的历史过程,是不断更新、几经改造的吐故纳新的一个过程。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更新是维持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必经之路。而近年来,城市更新中不断涌现的问题使人们开始重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图1 苏州河滨河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来源: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网http://www.shghj.gov.cn/News_Show.aspx?id=9196)

在步入后工业化时代的今天,城市旧工业区在告别了昔日的辉煌后面临改造与更新,这不仅仅是存在于中国城市的问题,全世界许多大城市,比如柏林、里昂、苏黎世都存在亟待更新以恢复活力的旧工业区。作为中国最早的品族工业发源地之一,上海的苏州河沿岸地区的废旧厂房、仓库,也随着苏州河的污染治理,开始了它们的更新和复兴。

一、区域发展历史

苏州河分为东段和西段,全长有53公里,租界地曾经包含西藏路以东的两岸,租界地经过扩张之后将苏州河的西段的南岸也划入其范围内,西藏路以西和苏州河西段的北岸即人们常称之为闸北的地段属于华区范围,中国最早兴起的民族工业大都是在华区内发迹、起身,西段河两岸见证并记录着这段中国民族工业产生发展的历史性阶段。

国有企业整改后大多迁离此地,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苏州河两岸的仓库厂房废弃了很长一段时间。

20世纪90年代后期,年轻艺术家群体的进驻使区域复兴出现转机。随着上海改革开放的深入,从1997年开始,市政府颁布了《上海市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管理办法》,苏州河污水治理、两岸开发工程由此得以全面展开。时至今日,苏州河两岸的区域复兴已经初现成果。

二、区域复兴更新的不同力量

类似于欧洲一些著名滨水区域的复兴案例(如伦敦泰晤士滨河空间复兴,汉堡港城、瑞典哈马碧生态小区),苏州河区域的复兴是一个由政府和开发商主导的自上而下的过程。然而,随着苏州河滨水地区招商引资工作的继续进行,资本与权力的不断介入,新的矛盾也随之出现。当然,在苏州河两岸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也少不了普通百姓和艺术工作者的声音。

>>图2 研究案例区域及所在位置

1.政府整治

苏州河滨河地区规划范围为黄浦江以西、外环线以东苏州河两岸各1-2个街坊,总用地面积约20.17平方公里,涉及河道长度约20.5公里。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将苏州河确定为浦西地区东西向的绿轴。

2.房地产开发

苏州河滨河地区由于苏州河的成功治理,已经成为上海最具有生态景观价值的地区之一,受到房地产开发商的普遍关注。由于苏州河的治理还需要大笔资金投入,而这些钱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滨河地区地块开发收入,政府需要开发商的资金,开发商渴望滨水的地块,两者一拍即合。因而,苏州河治理还未完成,“圈地运动”就已经在滨河区域热烈地展开了。

房地产商的目标就是利益。至于一些政府开发的、规划中定位为“市民百姓共有的乐园”的滨河绿地,在开发商的宣传广告中变成了“小区居民的私家花园”,有些还被不断向水岸靠近的公寓挤占了空间。甚至,连政府部门都不得不为此修改总体规划。

3.公众诉求

从苏州河两岸原居民的角度来看,他们对苏州河滨水区域的城市更新,保持着一种既期待又抗拒的复杂态度。居住在这些旧住宅里的人们生活质量之差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当然想搬进干净宽敞的公寓楼,因此它们对拆迁并不是绝对的排斥。然而,拆迁意味着他们必须离开熟悉的环境,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会让他们感到担忧和恐惧。于是,抱着这样复杂的情绪,他们想尽办法努力抗争,以期争取到更多的利益,保障自己的未来生活。

4.艺术家改造

1997年登琨艳等一批艺术家进驻苏州河边廉价旧仓库开始,艺术家们开始把目光投向这里。当时苏州河畔的旧厂房老仓库租金便宜,地理环境优越,受到艺术家的追捧,最多的时候曾有100多家艺术工作室。但由于资本再次注入苏州河沿岸,房地产开发商开始关注这一地块,迫使艺术家们集体撤离。现在,由于政府的支持,沿苏州河还保留有几处比较著名的创意产业园,比如说M50、创意仓库等等,但租金和过去是天壤之别,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为苏州河边的艺术和创意设定了门槛。

三、区域更新现状研究

在苏州河滨河区域的城市更新中,目前主要采用的是“批判性重建”的模式。同时,在部分具有文物保护或历史价值的老仓库老厂房的处理上,尽量选择了保护为主的方式,部分改造为上海这几年新兴的创意产业园区。尽管如此,还是有一些值得保护或仍有利用价值的建筑被彻底拆除,变为崭新的高级公寓。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更新模式存在着许多不合理之处:首先,以建筑全寿命周期能耗理论来评价,拆除大量仍有利用价值的建筑,是一种十分浪费的做法;其次,尽管拆除掉的大多数是已经破败不堪的“类棚户”的里弄住宅,但这种“批判性”的拆除动作无疑是对这片里弄历史的否定,更新之后,除了熟悉的路名,苏州河两岸可能再也看不到历史的痕迹;第三,政府在对苏州河两岸的历史文物建筑没有做足详尽的调查工作就开始允许开发商“圈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造成许多不可恢复的破坏;最后,由于没有对滨水建筑的高度进行有效的控制,苏州河即将成为一条“建筑峡谷”。这里,笔者选择了苏州河滨水区域现阶段存在的两种不同更新现状案例进行研究,并分析讨论苏州河滨水地带城市更新的现状。

1.居住空间

苏州河沿岸的居住建筑品质差别极大。沿着苏州河从西藏路开始一直向西走,可以看到在普陀、闸北一带还有成片的类似于棚户区的破败建筑群,在破败的住宅群之中,夹杂着几处新建的高层住宅,但比较多都是站在离河一两个街坊的位置眺望着水面。而从武宁路桥到昌化路桥,聚集着很多的新建住宅楼盘,有建成的、在建的,还有开发商圈了地块自己在做“规划”的。

案例街区一:苏州河北岸西藏路—乌镇路街区

在这个街区里可以看到成片的建于上世纪20年代的旧住宅,这些房子的主人不管自己楼有多旧,都尽可能往上或者左右扩张,以期在拆迁的时候能得到更多的补偿。这些住宅的使用状况一般是这样的:临街的住宅一层几乎都是各种类型的小作坊、小五金店,二层及以上加盖的部分住人,这算是比较好一点的状况;没有临街的房子,藏在窄小幽暗的巷子里,空间就更加狭窄了,甚至通行都有点困难。这类建筑大部分的确已经不堪使用,从城市可持续更新的角度来看,比较适宜的更新策略是拆除大部分老旧建筑重建新楼,同时保留部分状况尚可的建筑(如临街建筑)作维护修缮处理,以保持街区的历史记忆。

居住在这里的比较多是外来打工的人,当然也有一些一直居住在这里的本地居民。也许是因为时刻面对着居所要被拆除的担忧,这里的集体排外的状况比上海其他一些里弄住宅要严重得多,加上这些里弄住宅区内部由于不断加盖形成的狭窄而错综的巷道,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安全防卫结构。

案例街区二:梦清园附近苏州河两岸街区

梦清园周围几乎全部都是新建住宅小区,有些还是施工的状态,对比于案例一的状况,这里的居住条件可以说是非常舒适的,但仍然存在建筑密度过大的问题。笔者走访这些小区的时间是下午4点左右,中远两湾城联系一、二、三期的一个滨水开放空间聚集了很多在此休闲戏水的市民,呈现出非常活跃的街区生活场景。然而,沿着河道往小区内部走,人就逐渐变少,只有极少数居住在本小区的人在遛狗或聊天。也许是因为中远两湾城覆盖面积很广,小区居住者对陌生人并没有任何防卫的态度,有时候还很亲切,连路上遇到的两个安保人员都没有在意笔者随意进入小区。但是在梦清园南面的一些小区,入口的保安则是对进出人员和车辆仔细检查和登记。

这里的高层公寓都是拆除了原有建筑而建造起来的,彻底的拆除重建使这一段的苏州河滨水区域完全丢失了历史,从城市可持续更新角度看这种更新方式存在着极大的不合理性。

2.公共建筑及公共空间

苏州工业大都分布在苏州河的西段两岸,故而这里工业滨水带特征典型而明显,另外,这些工业区久经考验,历史感浓厚,几经变迁已有不小规模的工业用地,厂房和仓库建筑斑驳沧桑,然而这些建筑大部分品质良好,历史味十足,展现着丰富多样的历史风貌,可以加以开发改造作为多种商业用途。

在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具有历史记忆的厂房仓库,比较多是被作为创意园区再度利用,但创意产业者很多只是把这里看作一个场地,而不是具有历史记忆的空间。同时,这些创意产业并没有成为它们身处的城市街区的活力触发点,有些甚至在入口安排了安保人员,摆出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态。

案例街区一:苏州河北岸西藏路—乌镇路街区

在这个街区里,公共建筑的代表就是沿着光复路的四行仓库。所谓四行仓库是指大陆银行、金城银行、盐业银行和中南银行四家联用的仓库,由当年设计国际饭店的著名犹太设计师乌达克设计,始建于1913年。光复路甲1号是第一个仓库,一到三层被上工批租下来,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具礼品批发市场。四楼则是一些艺术创作者的工作室,但有保安监管,不允许外人参观和拍照。115号是第二间,似乎仍作仓库使用,一楼是一排小五金店。第三间181号,大部分被刘继东的“创意仓库”租用,是一个5000平方米的工作空间,沿街有画廊、餐厅,外立面做了一些整修,是一个比较现代的工作环境,二层以上被告知禁止参观,包含一些创意设计机构。

在这个街区,基本上没有完整的公共开放空间,居民的休闲和活动场地一边都是在弄堂里或者家门口的很小的空地上。同时,在政府规划中,苏州河沿岸作了绿化和步行道设计,但由于光复路本身路面较窄,使得护堤步行道有些部分几乎只能单向通行,但由于护堤步行道要比路面高出不少,使用步行道的人很少。同时,沿步行道设置的少量的休憩空间几乎没有人使用,附近居民仅仅利用树篱作晾晒棉被使用,自己则仍然在弄堂口休息聊天。

这个街区的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的更新方式是比较合理的,但由于公共空间的设计和公共建筑的使用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充分激发街区活力。

案例街区二:梦清园附近苏州河两岸街区

梦清园位于昌化路桥和江宁路桥之间的苏州河南岸,几乎可以算是这个街区主要的公共空间,这里附近的苏州河河段,曲曲折折,有着公认的最优美曲线。与梦清园一水相隔的北岸滨水地区,几乎都是中远两湾城的地盘,一栋栋的高层住宅楼都努力透过前排的缝隙眺望水景,而最前排的建筑离水边大约只有二十米左右的距离,如果算上还在施工中的楼盘,梦清园的北岸几乎已经树立起一道建筑屏风。而公园以南,并列着河滨围城、浅水湾、东方罗玛等等高层公寓,也将梦清园视为自己的“小区景观”。

在苏州河的这一段,很容易让人感觉到污染治理的成功,而梦清园更是吸引了许许多多附近居民在这里慢跑、约会或带孩子玩耍。但是,很明显的,在这里活动的人都是住在附近的居民,基本上没有大老远跑来玩的游客。同样的,在河对岸的中远两湾城中,活动的居民也都是住在那些高层公寓里的老人和孩子,甚至在滨水活动空间挂上了“居民小区,请勿喧哗”的标识。苏州河的治理和生态公园的建设,作为城市更新的方法来说是比较成功的,但受益者的仅限于这些高级社区的居民,而失去了规划中“市民共享”的本意。

四、小结

从开发的现状来看,苏州河现在可以说属于资本而不属于市民。苏州河沿岸的房价基本上处于只涨不跌的状况,开发商在超额的利润的驱使下,更加变本加厉地在苏州河边大拆大建,更加想尽办法让建筑靠近河道。面对这样的状况,政府需要的是制定更为严格的法规来加以限制。同时,对于旧建筑改造方面,现在基本上是处于放任的状态,只要外部保留好,内部几乎可以随意动作,这一点也是不合理的。对于历史建筑,值得保留的是它的记忆,而不是一个符号性质的外壳,这同样需要政府及历史建筑保护方面的专家来共同制定改造规范。

因此,对于苏州河滨水区域改造,需要更加谨慎地研究更新方式,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充分考量,以免造成不可弥补的错误。

猜你喜欢
苏州河滨水城市更新
防止大拆大建!广州正式发布城市更新5个指引
苏州河,悲莫悲兮奈若何
定调!广州城市更新由国企主导!
城市更新,让生活更美好
大咖妙语论道 “最宜居”的滨水新城,最理想的人居状态
陈晓明 进入加速期和成熟期,未来十五年是花都滨水新城黄金时代
城市更新,时空“生长”
基于生态恢复性的城市滨水景观设计探析
基于文化传承视角的滨水景观的研究——以浙江舟山群岛为例
苏州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