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婉凌,王 敏,李 彤
(郑州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3)
动态观察血乳酸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评估的价值
朱婉凌,王 敏,李 彤
(郑州人民医院 呼吸内科 河南 郑州 450003)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4例脓毒性休克患者分别于确诊时、确诊后6 h测定动脉血乳酸的浓度,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以住院28 d患者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将患者分为死亡组(22例)和存活组(32例)。以6 h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分为3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3组患者病死率。结果:存活组确诊时、确诊后6 h动脉血乳酸浓度低于死亡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病死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变化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乳酸浓度高以及早期乳酸清除率低的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脓毒性休克;乳酸;乳酸清除率;预后
脓毒性休克是目前重症医学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也是重症医学面临的重要难点。脓毒性休克由于有效的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缺血、缺氧、代谢紊乱。乳酸是体内无糖酵解的产物,在疾病状态下,其产生的量与缺氧、低灌注及休克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经过有效治疗,危重症患者体内乳酸会很快下降,故乳酸清除率的增加提示组织器官功能在改善,高乳酸清除率患者的存活率提高[1]。本文通过监测脓毒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和6 h乳酸清除率,探讨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2月至2013年8月郑州人民医院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54例,诊断符合脓毒性休克标准[2]。其中男性32例,女性22例,平均年龄(62.35±15.52)岁。有明确的感染证据:细菌学检查(血、中段尿、痰液或引流物培养阳性)和感染灶(胸片、彩超、CT等检查)。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感染 32例、胆道感染5例、腹腔感染2例、泌尿道感染10例,导管相关感染5例。以住院28 d患者是否存活将患者分为死亡组(22例)和存活组(32例)。比较两组患者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水平。以6 h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分为3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3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
1.2 动脉血乳酸水平测定和6 h乳酸清除率的计算分别于确诊时、确诊后6 h采用GEM3000型血气分析仪分析测定动脉血乳酸浓度,乳酸清除率计算公式:6 h乳酸清除率=(确诊时动脉血乳酸浓度-确诊后6 h动脉血乳酸浓度)/确诊时动脉血乳酸浓度×100%。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定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比较 死亡组确诊时及确诊后6 h血乳酸水平均高于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低于存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比较(±s)
表1 两组血乳酸水平和乳酸清除率比较(±s)
注:与存活组比较,*P<0.05,#P<0.01。
/%存活组组别 n 确诊时血乳酸/(mmol/L)确诊后6 h血乳酸/(mmol/L)6 h乳酸清除率32 3.65±2.26 2.86±1.82 24.67±13.88死亡组 22 6.38±3.84* 5.47±4.37*11.52±10.91#
2.2 6 h动脉血乳酸清除率与病死率的关系 A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0.1%,B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0.0%,C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8.2%。两两比较结果显示,随着6 h乳酸清除率降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逐渐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脓毒性休克患者不同乳酸清除率的预后比较(n,%)
脓毒性休克是重症医学科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病死率为20%~63%,本研究样本病死率为40.7%,与文献报道的水平接近[2]。乳酸是无氧酵解的终产物,组织缺氧时,血乳酸的浓度升高,因此血乳酸水平可作为组织低灌注、细胞缺氧的指标。血乳酸水平反映细胞能量代谢和脏器功能状态,与病死率和预后相关[3]。本研究数据显示:存活组乳酸平均为(3.65± 2.26)mmol/L,死亡组平均为(6.38±3.84)mmol/L。存活组的乳酸水平低于死亡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于危重症患者来说,单纯监测某个时间乳酸浓度不能客观反映机体组织动态的氧合状况、疾病的发展以及预后。研究证实,乳酸清除率与脓毒性休克的预后相关,是重要的治疗指标[4]。其中早期(6 h)乳酸清除率是患者预后的独立预测指标。脓毒性休克的治疗主要为抗感染、抗休克、积极的液体复苏,争取在6 h内达到复苏标准。如果抢救治疗有效,组织灌注改善,动脉血乳酸浓度下降,乳酸清除率提高;反之,乳酸清除率持续偏低,提示组织灌注不足,氧合未改善,预后不良。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乳酸清除率与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密切相关,A组患者的病死率为70.1%,B组患者的病死率为40.0%,C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8.2%。乳酸清除率可作为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的复苏目标。
综上所述,动脉血乳酸可预测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疾病的严重程度,早期、动态观察动脉血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的临床疗效、预后判断提高有一定帮助。然而,本实验样本含量较少,且脓毒性休克对患者的损伤是动态级联过程,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复杂,同时缺乏患者合并症等因素对乳酸清除率的影响,因此结论存在一定局限性。
[1]陈芳,寿松涛.动态监测动脉血乳酸水平对脓毒症患者危险分层的临床意义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5):580-583.
[2]Dellinger R P,Levy M M,Carlet JM,et al.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international guidelines for management of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08,36(1):296-327.
[3]管向东,寇秋野.感染性休克血流动力学的监测指标[J].创伤外科杂志,2007,9(2):97-99.
[4]Nguyen H B,Rivers E P,Knoblich B P,et al.Early lactate clearance is associated with improved outcome in severe sepsis and septic shock[J].Crit Care Med,2004,32(8):1637-1642.
R 459.7
10.3969/j.issn.1004-437X2014.11.017
201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