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士岭 代莉 丁希字
1984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被确定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的宁波,也开始不断焕发出开放的活力。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造就了宁波发展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30年。
宁波,位于东海之滨,这里历来都是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唐宋时期,宁波与广州、泉州并列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三大港口重镇。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五口通商”的口岸城市,此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宁波港口发展举步维艰,城市地位每况愈下。新中国成立后,宁波作为我国海防前哨,紧闭着通往世界的大门。
1984年,伴随着改革开放大幕的拉开,被确定为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的宁波,也开始不断焕发出开放的活力。正是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造就了宁波发展史上最为璀璨夺目的30年。30年来,宁波不仅成为了国内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也为我国特别是浙江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对外开放启幕
宁波的对外开放始于宁波港。1973年,为改变我国港口落后面貌,国务院成立港口建设领导小组,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沿海规划;1974年1月,原国家计委批准建设镇海港区,宁波港的建设重心从老港区转移到甬江口的镇海港区;1978年10月,宁波第一座万吨级煤炭接卸泊位在镇海港区建成投产,实现了宁波港从内河港向河口港的历史性跨越;1978年12月,国务院批准组建宁波港务管理局,统一建设、管理宁波、镇海、北仑三个港区;1979年1月,中国第一座现代化10万吨级矿石中转码头—北仑港10万吨级码头主体工程动工建设,宁波深水大港建设由此开始;1979年6月1日,国务院同意宁波港和宁波市区同时对外开放,以此为标志,宁波正式拉开了对外开放的序幕。
对外开放的大门开启以后,各项政策陆续放开,“三外”(外资、外贸、外经)工作逐步推进。1980年8月27日,宁波东方眼镜制造有限公司成立,这是宁波市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81年1月,宁波市第一家跨地区的工贸联营企业、由宁波绣服厂与上海丝绸进出口公司联合经营的宁波绣服联营厂成立;1982年2月,组织市第一建筑工程公司14名木工参加伊拉克达瓦尼亚医院建设,实现了宁波劳务输出零的突破。宁波的外向型经济开始从萌芽中逐步发展。
1984年初,邓小平视察南方后发表重要谈话,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同年3月26日至4月6日,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召开,宁波被列为14个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1984年10月,国务院批复《关于宁波市进一步对外开放规划的请示报告》,明确指出要把宁波市建设成为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口岸,宁波市首个国家级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同时批复成立;1986年12月,国务院又批准设立北仑港工业区,享受经济技术开发区待遇。国务院对宁波的定位,进一步为宁波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对外开放的重点。从此,宁波成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前哨”。
1984年8月1日,在关于宁波的开放建设上,邓小平提出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都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并认为“宁波的发展速度可能不会慢,同大连展开竞争”,为此还指派了宁波籍国家外经贸部顾问卢绪章到宁波担任宁波市政府顾问,帮助宁波搞好对外开放。正是在邓小平的“关注”下,1985年8月7日,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宁波市新建民用机场。邓小平有关宁波开发开放的指示,成为了宁波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也从根本上为宁波的对外开放提供了可靠保证。
为加快宁波的开发开放,1985年11月,国务院成立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由谷牧任组长,包玉刚和卢绪章任顾问,国家12个部委和浙江省、宁波市领导共18人为协调小组成员。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先后在北京、深圳、宁波召开了6次会议,协调解决了当时宁波所涉及的几乎全部重大问题。国务院为一个城市的发展专门设立协调小组,这在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仅宁波一家,在新中国的历史上也绝无仅有。
计划单列的优势
外资的注入和港口的崛起,让宁波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阔步迈进,但此时的宁波又遇到了一个难题:经济权限太小,导致发展受限,也因此,“计划单列”被提上了宁波开发开放的议事议程。
1986年春,宁波正式提出了计划单列的请求;1986年9月,国务院宁波经济开发协调小组和省、市三方达成了全力申请计划单列市的共识;1986年11月10日,浙江省正式向国务院提交关于宁波实行计划单列的报告;1987年2月24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对宁波市实行计划单列;1988年起,宁波全面实施单列;1988年3月5日,国务院批复同意宁波为“较大的市”,从此宁波拥有了立法权,宁波经济社会各项建设有了地方性法规、规章的保障;同年,国家经贸部赋予宁波市经贸委省级经贸的管理权限,宁波正式拥有了自营进出口权,外贸出口的能力被充分释放,使宁波成为了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
计划单列使宁波迎来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宁波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全面提升。这一时期,宁波开放工作的重点是对港口、电力、通讯、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进行建设,改善宁波的投资环境。
从1988年起,宁波共投入了近百亿元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10多亿美元外资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对港口大规模开发建设,形成了达亿吨的港口吞吐能力,建成了全国最大的液体化工泊位和最先进的集装箱泊位,完成了与港口配套的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项目,初步形成了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网络。1990年6月30日,浙江省第一座民用机场——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正式投入使用,开启了宁波民航事业发展的新纪元。
“七五”期间,宁波全市列入国家计划的大中型项目30多个,投资额比前6个五年计划时期投资总和还要多,兴建了一大批港口、机场、铁路、公路、通讯、供水、供电、宾馆、旅游等项目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大力度的投入初步改善了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的局面,大大改善了投资环境。endprint
投资环境的改善,推动了宁波外向型经济稳定发展。1987年,宁波成立市粮油食品等进出口公司;同年,宁波首次组团参加广交会;1987年10月,宁波市成立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和中建宁波分公司,从此有了直接对外劳务输出和国际承包合同的经营权;1988年,宁波自行签约、自行审批劳务输出经过数年拓展,逐步形成了海员渔民劳务、服装成衣及服装技术、服务行业和建筑业等四大类特色劳务,而在取得自营进出口权后,宁波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有了更快捷的渠道。当年,宁波共有24家企业被批准为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基地企业和外贸扩权企业;1988年8月,宁波对外开放以来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宁波福瓦·卡迪拜工业有限公司成立;1991年,浙江省最大的外资企业——宁波国成石化有限公司在宁波兴建。
1991年,宁波市外贸进出口商品收购总值35.3亿元,比1978年增加了26倍。至1991年底,全市共批准“三资”企业438家,总投资8亿美元。外商投资领域由单一的加工型工业逐步扩展到交通、城建、商贸、高新技术和农业等领域,外商投资主体逐步由亚洲扩大到欧美,对外经济技术合作逐步开展。
1984至1991年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实践,使宁波的城市实力、竞争力和影响力迅速增强,其改革开放的力度、强度和范围在全国城市中位居前列,充分发挥了改革开放窗口的示范作用。
开放型经济的新飞跃
1992年,国家出台了关于把宁波建成长三角及沿江地区区域中心城市的规划,提出将宁波建成重化工业基地和国际远洋中转枢纽的战略决策。同年5月召开的中共宁波市委七届六次全体(扩大)会议,明确了“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发展战略。宁波开始着力进行港口建设和以港口为中心的集疏运网络建设,大力发展临港型工业,推动城市工业化、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和港口国际化发展。
在国家和浙江省的支持下,宁波对外开放的平台载体继续扩大。1992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与北仑港工业区合并,开发区面积扩大了近5倍;同年11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宁波保税区,这是我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政策最优惠的经济区域之一。它的成功运行,掀起了浙江省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高潮;1993年3月,国务院批准中信公司整体开发大榭岛,实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政策;1994年4月,国务院进一步批准宁波成为副省级城市;1997年,宁波举办了首届服装节;1999年,第一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在宁波举行。
此时的宁波,对外贸易规模也在迅速扩大。外贸企业完成了从货源收购型向自主经营型的转变,新成立外贸企业近千家。全市自营进出口生产企业队伍快速扩大,从国有企业占绝对地位向国有、集体、私营、外资共同发展转变。1992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为9.91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4367万吨,集装箱吞吐量5.3万标箱;1999年,全市自营进出口总额达到50.10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966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达60.1万标箱。出口商品也从初级产品为主发展到以工业制成品为主,对外贸易的质量不断提升。
在利用外资的规模、来源和领域上,1992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5亿美元,到1999年已达5.20亿美元,外商主体逐步由亚洲转到欧美,投资领域由加工型工业向交通、城建等基础设施和商贸、房地产、国际金融、高新技术和农业等多领域拓展,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利用外资的新格局。
进入科学发展期
进入新世纪,宁波的对外开放也进入了科学发展期,开放型经济的格局和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建设的目标得以全面形成与发展。
不断加强开放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的宁波,也推出了一系列“首创”之举。如率先在全国建立外贸孵化器、率先提出“以民引外”战略、率先实施口岸“大通关”、率先推出外贸企业出口退税质押贷款等。2007年5月,宁波在全国率先实施进口贸易启蒙行动,开展大规模培训,设立全国首批16家进口贸易实习基地;2010年6月,宁波市被浙江省政府确定为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
这一阶段,国际贸易环境不断优化。2003年4月7日,宁波慈兴集团打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第一场国际反倾销官司;同年11月18日至19日,APEC(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服务联盟成立会议在宁波召开,并发表了《宁波宣言》;2007年5月22日,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宁波办事处成立。至此,宁波贸促会已全部拥有贸易仲裁和海事仲裁的业务。
2000年初,宁波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定》,提出全面实施外向带动战略,坚持对外开放与内联合作并举,形成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
在继续拓展传统“三外”领域的同时,开始起步探索服务外包、国际会展等业务。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服务外包企业723家,从业人员2.91万人。外经贸联动和外经贸与科技、教育、社会等领域互动明显,初步实现了开放型经济联动协调发展。
2000年,宁波自营进出口总额出口总额74.41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1.1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90.2万标箱,2012年达到自营进出口总额965.73亿美元,港口货物吞吐量4.5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567.1万标箱。至2012年对外贸易企业累计达19763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2928家,国际贸易伙伴超过220个。
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形成了以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宁波保税区、宁波出口加工区和大榭岛等国家级开发区为龙头,以省市级开发区、市区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利用外资格局;外商投资领域明显拓宽,由二产为主转变为二产、三产协调发展;投资方式更加灵活,政府招商、“以外引外”、“以民引外”和招商选资成效显著;投资主体从港澳地区为主迅速向欧美和其他地区扩展。截至2012年,全市累计新批外商投资项目437个,合同利用外资53.13亿美元,实际外资28.53亿美元。全市引进世界500强公司达38家,这些企业在宁波投资兴办94家企业,总投资达92亿美元。endprint
外经则逐步由劳务输出为主发展到以国际工程承包为主体,劳务输出和境外投资为两翼的格局,跨国并购、境外上市、境外资源开发、援外项目和境外经贸合作区等迅猛发展,实现了从发挥企业比较优势向提升国际竞争实力的转变。国内合作交流由单一的经济技术项目协作发展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全方位的合作转变,主动接轨上海和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进程明显加快。
为加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宁波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开放园区的开发建设,宁波创新转型保税区的发展,从以往的注重出口加工、仓储,转变到注重发展现代物流、国际分拨、展览展示、中转、保税贸易、期货交割等新的功能,尤其要注重进口保税仓储功能的发挥,成为连接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重要节点。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设立的宁波梅山保税港区,成为国家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先行区;2009年,宁波栎社保税物流中心设立,使宁波拥有了全国少有的“海陆空”全部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
2012年,宁波提出以加快打造国际强港、加快构筑现代都市等为主要内容的“六个加快”发展战略,计划到2016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新世纪以来,宁波的港口、产业、城市加快了互动发展的过程,在长三角地区的功能地位不断得到提升,港城联动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演变加速,开始步入全面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重要时期。
2000年,宁波港完成了由河口港向海港的转变,港口货物吞吐量首次超过亿吨,开始跻身世界12个亿吨港的行列;2012年,成为世界级大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居世界第1位,集装箱吞吐量居全国第3,世界第6位。
经验与启示
对外开放30年,宁波抓住了对外开放的每一次重大决策和历史性机遇。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宁波抓住国家港口开发和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奠定了城市发展新起点,使宁波由默默无闻的江南小城转变为国家和浙江省在改革开放中重点关注的地区之一;抓住了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机遇,依托对外开放“先行”优势,实现了经济发展格局的转变,成功确立了国家重点开发城市的战略转变,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蓬勃发展;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召开以后,宁波又抓住了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机遇,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2001年以后,宁波再次抓住中国加入WTO等历史机遇,在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市场拓展发展空间,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
港口也是宁波对外开放得天独厚的资源。没有宁波港,就不会有宁波的率先对外开放,也不会有宁波今天的繁荣。
30年来,宁波始终坚持依托港口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方向,并在立足港口建设宁波、发展宁波的基础上,最终确立了建设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发展战略。1980年7月,宁波提出建设“现代化的港口城市”的奋斗目标;1988年通过的《宁波市发展外向型经济总体规划(1988—2000)》提出“以港口促工业,以港口促内外贸易,以港口带动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1992年5月,正式提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发展战略;1999年,提出了以港口建设为首的新世界发展“四大突破”;2004年,提出以建设大港口、港桥海联动等为主要内容“六大联动”战略;2007年,又提出“提升港口大桥带动功能”等“六大提升”;2011年,又确立了以“加快打造国际强港”为首要内容的“六个加快”发展战略;2012年,提出2016年基本建成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战略目标。
自1984年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设立以来,宁波开发开放平台从无到有,迅速发展。各类平台载体通过吸引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管理和人才,创新体制机制,兴办现代工业,加快了宁波开发开放的进程,在宁波、全省甚至全国起到了一定的“窗口”示范和辐射带动作用。
各类平台载体是集中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场所,以其政策优惠和机制灵活,吸引了不少外商。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使新技术、新工艺、新的管理在开发区首先得到应用,通过横向联合,增加高科技和技术密集型项目,推动了技术改造和新技术的开发利用,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后劲。它们还以国际市场为导向,实行新的、有活力的管理体制和制度,较早进行外贸体制、金融体制、劳动用工制度以及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和生产要素市场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改革,实行电子行政审批等运行和试行等新的制度,为宁波乃至浙江的开放提供了经验,成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宁波实践的重要“试验田”。
在对外开放中,宁波坚持内外联动,加强区域合作,扩大与周边省区的合作,使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有效地扩大了对外开放的腹地。
此外,民营经济也是宁波这些年来城市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极和经济发展的主体力量。在政策的引导和扶持下,量大面广的民营经济也已成为宁波外向型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和推动城市开放发展的最大引擎。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铸就形成了宁波改革开发和经济发展实践中的诸多优势,推动着宁波对外开放合作的不断深入和扩大,它们也是宁波改革开放的重要参与者和积极推动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