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开放足迹

2014-09-05 14:18严爱云
商周刊 2014年15期
关键词:利用外资上海

严爱云

上海,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地理交通条件、腹地因素、劳动力、技术资金等各种优势共同造就了对外开放的土壤。另一方面,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国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自身历经百年发展带来的局限,使其对外开放之初步履艰难。

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先后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特区作为沿海开放带的排头兵,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成为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支撑点。而到1984年,14个沿海开放城市的确立,使开放的格局从经济特区深入到了沿海城市。

上海,在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一方面,地理交通条件、腹地因素、劳动力、技术资金等各种优势共同造就了对外开放的土壤。另一方面,上海这座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对国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以及自身历经百年发展带来的局限,使其对外开放之初步履艰难。

开放肇始

上海具有历史悠久的开放传统。自1843年被迫开放门户后,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集航运、外贸、金融、工业、文化中心于一体,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国首位。新中国成立后,因客观条件所限,逐步由多功能综合型城市转变为以工业、科技基地为主的生产型城市,但对外贸易一直居全国榜首,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300多个港口有着外贸经济联系,是我国南北和内陆商业流通枢纽。

同时,上海自开埠以来历经百年沧桑,城市经济中心功能减退、城市建设欠账沉重、旧体制和旧观念的束缚较多。1980年,上海人均道路面积、人均居住面积、三废污染、车辆事故、人口密度等指标都属全国倒数第一差。1958年上海的出口总额比香港多20%,比台湾多2倍,比韩国多34倍,而到改革开放初仅占这些国家和地区的25%。上海既面临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又受到资金不足、资源短缺、城市臃肿、环境污染等矛盾的制约,过去的许多优势逐渐丧失,陷入发展滞后的窘境。

要突破困境,必须要开放,上海的开放从外经贸开始。1979年12月,上海组建了我国第一个地方外贸公司——上海市对外贸易总公司,集中经营全市进出口业务。随后,在国家经贸部的支持下,一批有工业企业参与外贸经营的玩具、手帕、仪表电子、机械设备等工贸公司成立,使产销更好地衔接,调动企业出口积极性。为广开贸易渠道,又陆续组建一批以工业、科技部门、工贸联营、大型骨干企业或企业联合体以及出口大类商品为主体的外贸公司。

1979年,我国通过了第一部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上海抓住机遇,于1980年兴办了上海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中国迅达电梯有限公司,开始采用国际上通行的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引资方式,弥补资金不足,促进工业和技术水平提高。到1983年,上海共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7家,吸收协议外资1.15亿美元。

1983年4月,国务院批准《关于上海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批准扩大上海在利用外资、引进技术、对外贸易、劳务输出等方面的自主权,同意上海“六五”计划后3年使用10亿美元外汇引进技术,加快中小企业技术改造,授权100万元以下的引进项目自行审批。

这一时期,虽然长期僵化封闭的经济体制开始改变,上海外贸规模有所扩大,出口商品结构有一定变化,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领域有所突破,但对外经济合作还刚起步,利用外资进展不快,步子不大。对外开放对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没有产生多大推动力。1983年,邓小平、胡耀邦先后视察上海,指出上海利用外资不够,思想解放不够,激励上海的同志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要求上海必须充分发挥海港和中心城市的作用,发挥其经济、科技、文化基地的功能,作为全国“四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历史契机

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转发《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上海等14个沿海城市,实行仅次于经济特区的优惠政策和措施,一是给前来投资和提供先进技术的外商以优惠待遇,二是扩大沿海港口城市的自主权,让它们有充分活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

这对上海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契机。自此,上海逐步确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战略,扩大对外经济贸易,引进和采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工业,开拓新兴工业,逐步改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走上振兴上海之路。

被确立为沿海开放城市之后,上海的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在进口贸易已基本实行代理制的基础上,开始试行出口贸易代理制,以提高生产企业的积极性。1986年推行经理负责制。1987年开始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政企分开,把外贸专业公司逐步从所属行政部门中独立出来,成为专业化经济实体。发展地区间横向经济联系,与28个省份及计划单列市合作,重组口岸与内地的关系。

开放,最重要的是把外资“引进来”。上海建立“利用外资联合办公会议”制度,由副市长主持,加强对全市利用外资工作的监督、检查、协调、仲裁。1986年制定《上海市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若干规定》,先后成立外商投资企业外汇调剂中心、物资服务公司和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领导小组,完善利用外资的管理和服务体制。到1987年底,批准建立139家外资企业,吸收外商投资10.6亿美元,分别比前5年增长近6倍和9.6倍。1986年8月,国务院批准上海扩大利用外资规模的请示报告,允许采取计划单列、自借自还的方式直接向国外集资,综合开发经营和还款。第一批32亿美元贷款用于基础设施、技术改造、发展旅游和第三产业以及开发新区,开创了上海间接利用外资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新局面。

1986年8月和1988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上海建立了3个开发区。其中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发展外贸为主,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出口创汇、进口替代、国产化配套、技术密集型的现代化工业基地,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发展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光纤和数字通信技术等高技术行业及其产业。

向“外向型”转变endprint

开放,除了“引进来”,更要“走出去”。上海在外贸业务上进行了以“搞活经营”为主旨的探索。运用经济手段用好国内外资源,如开展“以进养出”,发展“三来一补”。尽管商业氛围浓厚,但上海历来有“坐商”传统。为了向外向型经济转变,上海鼓励采取全球销售战略,开拓世界市场,搞活贸易方式,重视运用广告、展览等手段扩大知名度,支持深加工、精加工以及机电仪表产品发展。到1990年,上海在海外设立经贸机构达150个,遍布五大洲。1988年到1991年,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内容仍以旅游服务、劳务输出、运输仓储为主。

同时,上海为改善投资环境做出了努力,及时制订和公布一系列对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为简化投资审批手续,1988年6月,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建立,时任上海市市长朱镕基担任外资委主任。实施一个窗口对外,提高办事效率。截至1989年,已有33家国外银行和4家证券公司在上海设立办事处;上海主要金融机构基本上都开办全部或部分外汇业务;成立中国第一个公开的外汇调剂市场;资金拆放、外汇买卖、债券发行等资本市场业务也得到发展。

土地批租方式的转变,为上海拓宽了利用外资渠道。1987年12月,《上海市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办法》出台。1988年8月,采用国际招标方式有偿出让虹桥开发区26号地块的土地使用权,开了利用外资解决资金困难、加快城市建设的先河。也是新中国首次以国际招标方式出让土地使用权。从1990年起,土地批租方式开始多样化,批租的地块和获得的资金增多。

此外,上海市政府制定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发展海外经济的政策和措施。给予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5年免税,外汇全留成,贷款优惠等。积极开展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1986年成立“上海市引进国外智力工作领导小组”。到1989年,共完成引进项目199项,引进国外专家330人。涉及行业从单一的轻工部门逐步发展到机械、轻工、化工、建材、医药、农业、畜牧、教育等各领域。1988年成立上海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加强国内和本市的对外交流联络。

开放红利

开放的红利逐渐显现,1989年,上海出口贸易首次突破50亿美元大关。形成日本、美国、欧共体和中国香港四大出口市场。1983年至1989年,上海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共1336项,进口额达17.69亿美元。引进项目从单纯进口生产资料,到进口轻工、科仪产品,再到引进成套机电仪器设备。技术引进对改造老工业企业起到促进作用。1988年技术出口额1.34亿元,为前5年累计数的7.8倍。

利用外资成绩初显。到1991年,上海直接利用外商投资累计1277家,实际利用外资累计15.56亿美元,总投资500万美元以上项目有197个。间接利用外资稳步发展。从1984年到1991年6月,上海从联邦德国、日本等15个国家共筹集5.3亿美元外国政府贷款,用于47项重大市政建设和工业改造项目。充分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利用世界银行贷款12.7亿美元,用于基础建设和技术改造,如苏州河合流污水治理、内环线、黄浦江引水工程等。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建南浦大桥、杨浦大桥工程。

跨越黄浦江

20世纪90年代初,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党中央作出开发开放浦东的决策,使浦东开发开放从上海地方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开发开放浦东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为实现高起点开发,上海积极借鉴国际成功经验,坚持规划先行、法制先行、高新技术先行。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八五”期间投入250亿元建设第一轮10大基础设施,建成包括两桥(杨浦大桥、南浦大桥)、三路(内环线浦东段、杨高路和张杨路拓宽)、三厂(外高桥电厂、凌桥水厂、浦东煤气厂)、51万门程控电话、合流污水排放工程等,使浦东初步形成连接浦西大市政、沟通各重点开发小区的现代化交通网络。“九五”期间投资595亿元,开展新一轮以“三港二线”为标志的十大基础设施工程。浦东国际机场一期工程、浦东信息港、深水港一期工程、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外环线、世纪大道、黄浦江观光隧道和东海天然气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构筑了现代化城区的框架。

浦东城市形态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生根本性变化的同时,上海把开发重点转到“重功能、重管理、重环境”上来。重点小区开发坚持“开发一片、建成一片、投产一片、收效一片”滚动开发的方针。陆家嘴金融贸易区近200幢现代化办公、商务楼宇拔地而起,77家中外资金融机构、21家国际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6个国家级要素市场相继进入,金融、贸易功能日趋增强。金桥出口加工区吸引340多家中外资企业落户,150个现代制造业项目相继投产,其中高新技术产品产值比重达到70%。外高桥保税区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出口加工三大功能逐步拓展,引进2000多家贸易公司和60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的物流分拨中心,加工贸易出口快速增长,物流分拨功能进一步增强,成为国内最大的保税区和新兴港口。张江高科技园区初步形成科技创新区、上海软件园、国家生物医药基地、国家信息产业基地齐头并进的新格局。

在中央支持下,浦东成为全国对外开放度和市场准入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成为上海乃至全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重要标志。浦东2001年的GDP占全市的近1/5,外贸出口占全市的2/5,引进外资占全市的1/3。

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依托浦西、以东带西、东西联动”方针,上海进入了解放以来经济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生活改善最多的时期,对内对外宽领域多层次的全方位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为21世纪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2001年上海GDP达到4951亿元,人均GDP超过4500美元,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的水平。通过利用外资,上海用不到10年的时间,走过了发达国家用几十年才走完的现代化道路,大大缩小了上海整体工业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上海已基本完成由工商业城市向经济中心城市的重大转变,迅速崛起的第三产业从10年前占全市GDP的30%跃升至50%。证券、期货、外汇、人才等要素市场初具规模并辐射全国。endprint

整个90年代,上海引进外商投资项目多达7192个,总投资逾360亿美元,其中“九五”期间突破300亿美元,相当于前3个五年计划期间总和的1.5倍。上海经济的外向度空前提高。对外开放的领域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文化、社会等多方面。上海成为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最大“窗口”,云集了国内最多的外资银行、保险、证券业,3000多家中外金融机构。世界500强企业已有一半在上海投资。上海还与世界上21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贸易合作。外贸规模迅速扩大,2000年突破500亿美元大关。

开放新篇章

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加入WTO为上海的对外开放构建了新的平台,有利于进一步提升上海对外开放的水平。同时,作为我国加入WTO先行开放的城市,上海面临着更激烈的竞争、更多的风险和贸易摩擦。

上海制定了《关于中国加入WTO上海行动计划纲要》,把握“入世”机遇,应对“人世”挑战。2001年中央批准《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1990-2020)》,明确上海“四个中心”的定位,在经济、金融、贸易之外,增加了航运中心,为上海城市功能的拓展提供更大空间。

加入WTO前,上海第三产业已逐步对外开放,但作为第三产业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如金融、外贸、证券、电信、保险、航运等,国家仍禁止外资独资,经营范围有严格的限制。这种局部的、试点的开放模式虽然有利于上海积累先发优势,但总体上仍处于被动发展状态,不适应上海建设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要求。人世后,为了优化投资环境,上海制定了一系列引进外资、外国金融机构的政策和措施。上海“大通关”工程从2000~1E6月开始实施,2001年成立由市长任组长的“大通关”工作领导小组,以提高口岸工作效率为目标,采取“提前报检、提前报关、实物放行”的电子通关模式和“5+2天”通关工作制,主动适应建设国际航运中心的要求,优化口岸通关环境,把上海口岸建成监管规范、通关便捷、收费合理、服务高效的口岸。扩大金融领域对外开放,使在沪的金融机构中有一半以上是外资,促进了金融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地企业愿意选择“借道”上海。上海作为对内对外开放两个扇面的枢纽作用日益突出,城市开放度不断扩大,外贸依存度从1980年的21.38%提高到2007年的172.1%。

“入世”后,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为上海扩大吸引外资提供了新的空间,上海在利用外资上出现新一轮高潮。上海投资环境不断优化,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为发展重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引资质量。上海积极推动金融创新和发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新的进展,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连续十年保持在10%以上。

举办2010世博会为上海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上海把扩大对外开放和扩大对内开放有机地结合起来,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加大。上海科技馆、新上海国际博览中心、上海国际新闻中心等市重大工程建成开馆;外高桥港区三期、浦东国际机场专机坪及配套设施和张江园区市政工程全面竣工;磁悬浮列车、明珠线二期、“一桥三隧”等项目顺利推进。为加速和江浙周边地区的沟通,同三国道上海段、沪青平、嘉浏、莘奉金等高速公路加快建设。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工程逐步推进。以“三港四网”为核心的基础设施体系日益完善,加快城市管理网络化建设,城市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初步形成融入全市、面向世界、辐射长三角的基础设施网络体系。

2013年7月3日,国务院通过《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将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港保税区以及空港综合保税区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内,建设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标志着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将成为国内首个符合国际惯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这是我国顺应全球经贸发展新趋势,更加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此举将成为推进改革和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承担着新一轮改革先行先试的重任,要求“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服务全国的积极作用,促进各地区共同发展。”上海自贸区的发展必将极大推进港口经济、总部经济的发展,也将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到极大推动作用。endprint

猜你喜欢
利用外资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做好利用外资工作若干措施的通知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2018年中国利用外资创新高
利用外资概况
上海──思い出の匂い
利用外资及港澳台资
全国利用外资分行业报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