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梦”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2014-09-05 08:47:44温岳鹏
关键词:中国梦院校政治

温岳鹏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并从国家层面、民族层面、个人层面进行论述。高职院校思政政治教育,要以“中国梦”为载体,以时代意识为依托,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的进课堂、进头脑。

【关键词】中国梦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4-0152-01

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重要论断,其深刻内涵对于高校进行思政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中国梦”的基本内涵

“中国梦”简言之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它体现在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

国家富强即以富强中国、民主中国、文明中国、和谐中国、美丽中国为建设目标,逐步深化和扩展改革开放的水平和力度,不断推进社会向前发展;民族复兴即做好社会转型,以“中国梦”形成共识、凝聚力量,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生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人民幸福即满足人民对物质需要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广大人民群众精神层面的需要,以文化强国建设引领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充实和提升生活品质。

二、“中国梦”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意义

(一)“中国梦”有助于激发高职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爱国主义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爱国主义并没有过时,而是与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在一起,不断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中国梦”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目标导向:中国的昨天是“雄关漫道真如铁”,可以让同学们了解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经过坚持不懈的斗争取得伟大胜利建立新中国的艰辛和不易;中国的今天是“人间正道是沧桑”,可以引发同学们对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的成绩有更加直观和客观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有正确的认识;中国的明天是“长风破浪会有时”,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自己,认清大展身手,奋力有为的时代已经到来,激发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为实现“中国梦”,为实现中国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自己的力量。

(二)“中国梦”助力高职学生科学规划学业和职业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曾提出以“中国梦”为指引,构建以“技术技能强国、全面发展、人人成才、尽展其才”为目标的职教梦。因此,我们在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要引领学生以”“中国梦”、“职教梦”为导向,科学制定学业和职业规划。我们职业学院的学生是为实现“中国梦”夯实基础的,我国社会的转型需要大批量的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我们肩负着培养“上的去、留得下、有发展”人才的艰巨任务,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同时也要兼顾人际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提升。“中国梦”的提出可以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更加合理、科学的学业、职业规划。

(三)“中国梦”有利于指导高职学生走出价值观功利化的误区

高职院校学生虽然也是大学生,但是不可忽视高职院校学生与普通高校学生的区别。高职院校学生入学分数偏低、成绩差异较大;学校行业、地方特色鲜明;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队伍和教学条件较弱;思政政治教育课课时较少,很多时候不能将课开足。上述问题的存在,使高职院校学生更容易产生一种低人一等的自卑心态,在面对不同文化渗透和影响的过程中,往往更容易出现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功利化、政治信仰迷茫等问题。“中国梦”的提出无疑是对这一问题解决的重要补充,它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外来诱惑和不合理的东西。

三、以“中国梦”为载体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的途径

“中国梦”作为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动力,在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要充分发挥“中国梦”的引领作用,积极拓展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进头脑。

(一)充分发挥第一课堂教学作用,提升学生对“中国梦”的认识和理解

将“中国梦”深入到课堂教学,不断拓宽“圆梦”教育渠道。大学生现在处于追梦和做梦的阶段,只有正确引领,才能树立正确的发展模式,真正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益的人。以理论教学为主,讲述“中国梦”的探索阶段,解读“中国梦”的深刻内涵;以话题探讨和学生实践为辅,给予学生一个主题,让他们通过搜集材料,主题演讲,真正体验到“中国梦”提出的必然性,让为“中国梦”的实现真正内化于心。

(二)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辐射作用,努力开展求真务实的社会实践活动

高职院校以培养高技术高技能型人才为己任,因此,在开展“中国梦”的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和积极拓展第二课堂的辐射作用。在学生实训教学过程中,顶岗实习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努力,在提升专业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道路认同、旗帜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使学生将自己的梦想实现与“中国梦”的实现紧密结合起来。

(三)探索“中国梦”教育新载体

现在的高职院校在校生大部分都是90后,对新鲜事物的接触能力较强,因此,在探索“中国梦”教育过程中,除了依靠校报、宣传栏等传统媒体形式外,要善于运用网络、多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结合当代大学生实际,围绕他们的个性、喜好、兴趣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潜移默化中影响每一个人。

(四)挖掘校园文化内涵,为“中国梦”教育提供广阔平台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的在校园范围内形成的群体文化。作为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中国梦”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在学校范围内,通过各种媒介营造学习宣传“中国梦”的良好氛围,增强学生对中国梦的内涵、实质、目标的认识。开展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国梦”教育与校风、学风,与学生的就业、择业、创业相结合起来,真正将“中国梦”拉近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作为社会未来的主人翁,应该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两个梦想的共赢。因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将空洞的理论大众化、通俗化,并在“中国梦”的引领下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的能力和热情,为高职学生将来就业、后续发展提供支撑。

猜你喜欢
中国梦院校政治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 07:17:56
“政治攀附”
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 09:11:52
“政治不纯”
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 02:22:50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01:24:06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教育与职业(2014年4期)2014-01-19 09:08:24
院校传真
美媒:非洲人欲在华追求“中国梦”
环球时报(2012-04-16)2012-04-16 08: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