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文玉 陈玲玲
临床结肠癌治疗中腹腔镜内侧入路与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应用的价值
刘文玉 陈玲玲
目的 分析临床结肠癌治疗中腹腔镜内侧入路与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应用的价值。方法 56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28例, 对照组患者主要采用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 观察组患者主要采用腹腔镜内侧入路治疗, 并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肠癌治疗中腹腔镜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效果显著, 安全性高, 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结肠癌;腹腔镜内侧入路;应用价值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腹腔镜内侧入路行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具有术后恢复快、出血少及机体创伤小等优势, 在结肠癌治疗中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共收治了56例结肠癌患者, 分别采用了腹腔镜内侧入路与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 旨在进一步探讨其疗效,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收治的56例结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8例。对照组男18例, 女10例, 年龄31~76岁, 平均年龄(48.7±5.9)岁;观察组男17例, 女11例, 年龄32~75岁,平均年龄(49.1±5.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可以进行统计学比较。
1.2 方法 临床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 对观察组患者采用腹腔镜内侧入路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内侧入路手术治疗措施: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者站立在患者的左侧, 扶镜助手应当在患者两腿间, 另一助手应当立于右侧。选取患者脐下皮褶处做大小为1.2 cm 左右的弧形切口, 然后在其中置入10 mm Trocar, 为患者建立气腹,注意气腹压应当始终维持在14 mm Hg(1 mm Hg=0.133 kPa),与此同时还应当在此Trocar中插入腹腔镜。术者在腹腔镜引导下, 打开患者的肠系膜, 然后游离出结肠血管, 并通过血管夹把机体回结肠的动静脉牢牢钳住, 并进行离断处理, 接着应当沿着肠系膜的上动脉方向往上进行分离, 注意在处理回结肠以及右结肠血管的过程中, 应当由助手协助向上方牵引升结肠, 而在其下方则应当沿着患者Getofa筋膜以及Toldt筋膜的间隙方向, 以从内到外的方式逐渐的把结肠系膜后叶分离出, 注意其横结肠应当沿Toldt筋膜以及胰十二指肠的前筋膜方向而保持在机体十二指肠的上方, 完成之后还需要对患者的结肠系膜后叶实施分离处理。最后则应当将结肠肝曲向内侧方向进行牵引, 以及结肠肝曲向近端方向开始把患者的侧腹膜进行逐渐的分离, 一直到回盲部, 待手术全部完成后, 还需要在机体的腹腔外部对于横结肠以及回肠端进行吻合处理。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各项观察指标比较( x-±s)
腹腔镜内侧入路与开放右半结肠切除术对于术者的技术要求相对较高, 手术过程中内侧入路一般情况下均为钝性分离以及锐性分离二者的有机结合, 而牵拉则是通过系膜方位的提拉而实现的, 这种手段的好处是能够有效防止出现过多的肿瘤碰触, 避免导致手术过程中的额外出血, 而早期结扎血管根部, 能够确保之后的分离过程中即使术者不小心误伤某些分支血管也不会导致患者发生大量出血的问题, 从而尽可能的确保良好的手术视野, 由此而分离的层次也相对更为清晰[1]。所以该手术和传统开腹手术相比, 其优势在于对患者身体的损伤相对较小, 术中出血量较少, 且术后恢复较快[2]。本组研究中, 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 进一步证实了该手术的优越性, 效果显著优于开腹手术。
[1] 赵象文,罗爱国,汤治平.腹腔镜下内侧入路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右半结肠癌的疗效观察.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 50(5):76-77.
[2] 倪爱新.比较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与传统根治术治疗结肠癌的效果.中国保健营养, 2012, 22(9):3093-3094.
2014-06-26]
455000 河南省安阳地区医院普外科(刘文玉), 手术室(陈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