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记者 孟庆华
到2015年,上海基本实现公交行业信息化,完成企业集群调度系统、行业监管系统和公交信息服务系统建设。
上海宝山区友谊路东段,10个公交站点的电子站牌正发布13条公交线路、200余辆公交车辆停靠站点的距离信息,让市民对路面情况一目了然,能准确把控自己的出行时间。这只是上海“智能公交”系统的一个缩影。
“上海市基于物联网的公交基础管理与服务信息系统已基本完成,包括上海市公交线路站点统一编码、公交基础设施数字化管理系统、公交线网规划分析系统、公交车电子营运证系统和电子标签等系统都在逐步完善。”上海市城乡建设和交通发展研究院交通规划所智能交通研究中心主任朱昊告诉记者,今年,上海市交通委整合相关资源推出“上海公交”手机发布系统,通过智能手机就可以实时查询公交车辆到站信息,涉及390条线路,6000余辆车。
朱昊对中国智能交通发展趋势做了一些判断:
第一,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这体现在交警的管理方面,以前是出了问题去解决,是救火队的模式,现在向主动管理转变。转变管理方式涉及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等。移动物联网、众包模式、大数据分析能帮助我们获取交通需求。针对不同群体要制定他们出行的规划和安全的提醒,包括出行的路径。
第二,绿色低碳环保的趋势更加明显。一般事故发生后,如何减少损害,尽快现场处置,及时救援,及时恢复设施供应能力,减少大面积拥堵时间,尽快实现救人、安全和应急成为将来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第三,公共交通服务品质的提高。我国公共交通设施很多,但服务品质并不高,我国和国外有一些差距,未来发展目标是提高公共交通服务品质。
第四,生活资讯和交通的结合。移动网络终端成为百姓获取信息的手段,移动支付会融合到传统的电子支付中,包括停车换乘、高速公路收费和人工收费,将来会增加移动支付的手段。移动支付获得我们的位置信息,出行轨迹完全可以精准计算。包括车载终端和智能手机的融合,将来车载终端和智能手机是互通的。无缝交通衔接,无缝换乘,多模式换乘,各种方式之间的协同调度,使得换乘非常方便。
“如何落实交通信息化发展目标,上海提出来面向智慧城市建设,建成集道路交通、公共交通、对外交通为一体的智能系统,促进交通安全运行与客货运输效率的全面提高。”朱昊说。
在公共交通领域,上海正在建设公共交通信息化,解决公共交通客流的采集和智能的调度。完善轨道交通的安全运行和保障系统,主要解决多种客运方式之间的换乘和信息互换。“在出租车调度上,上海有几大调度平台,我们的想法是合理布局出租车,引导规范智能终端的应用,发挥电话叫车为主。现在上海电话叫车为主,手机叫车为辅,各种叫车方式之间并不冲突矛盾。”朱昊介绍。
在道路交通领域,上海基本建成了道路交通采集发布系统,覆盖中心城区。下一步的发展是利用新建道路和改扩建道路,同步实施信息化建设。重点拓展我们的自适应控制系统,覆盖中心城区外围,向郊区干线公路、郊区新城、新的市政和新的城镇的内部道路网络全覆盖。重点推进新城和新的市政道路信息采集,完善道路交通信息发布内容和形式,在内容上向更加精准的方向转变。
对于广大自驾车主,一款名为“智行者”的软件已实现用户对上海市路况的整体了解,以简图的形式呈现给用户,方便用户及时掌握市内主要区域的道路状况,可以根据不同的路况优化行车路线,节约旅行成本。当驾车驶入指定区域时,会提前弹出该区域的交通路况简图,并对交通事故、施工、阻断等信息语音提示,使用户可以提前掌握该区域路况,随时变更行车路线。自2008年12月31日,上海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C系统开通运行以来,全市已建成276条ETC车道,分布在20个主线收费站和89个匝道收费站。同时,为促进长三角交通一体化发展,于2012年7月底完成沪浙间ETC系统联网测试,目前已实现泛长三角区域沪、苏、浙、皖、赣、闽五省一市高速公路ETC互联互通。
在车联网方面,重点开展车路、车车通讯系统。如上海的车联网产业联盟,由上海汽车集团与一些单位共同组建,来推进车路、车车包括安全方面技术的实现。
在停车管理方面,上海重点建设公共停车服务平台,解决公共停车采集联网和服务,实现全过程停车诱导和服务。停车诱导系统作为城市智能交通的组成部分,能合理地安排必要停车,减少驾驶员寻找停车泊位而产生的时间浪费和附加的尾气排放,已经成为体现一个城市智能交通水平的重要标志。今年,上海市交通委、上海市发改委和上海市经信委联合出台推进全市停车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启动全市公共停车信息平台建设。根据规划,该平台将通过停车诱导电子显示屏、网站、手机APP、车载导航仪、广播等多种方式向驾车人提供空车位引导信息、停车场出入口交通信息、车位预订信息等便民信息。预计到2017年,该平台将初步建成,覆盖中心城区和郊区城镇化地区50泊位以上公共停车场以及中心城区的收费道路停车场。
在交通枢纽方面,完善交通枢纽的协同管理和协同促进功能。开发室内导航技术,室内定位技术,实现客流精准化、个性化的引导。
“在交通的服务决策方面,加强数据挖掘应用,为上海的决策服务。我们从最基础的模型去考虑,完善城市交通的模型体系。上海交通问题的解决,要综合考虑多种系统来源,建设交通模型体系,为我们的重大决策的制定、交通规划的编制和大型活动的保障提供有效支撑。”朱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