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冰与火之歌》的解构主义倾向

2014-09-04 20:21:30王静茹
2014年21期
关键词:艾德解构主义奇幻

作者简介:王静茹。西北大学传播学硕士。

摘要:解构主义的突出特点就是对传统和经典的消解与颠覆,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一种崭新的思维模式。本文就从《冰与火之歌》中人物形象的塑造与叙事方式的创新方面出发,分析其文本中的解构主义倾向,以期为习惯了传统文学的读者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与阅读体验。

关键词:冰与火之歌;解构主义

由美国著名科幻奇幻小说家乔治·馬丁所著的史诗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是当代奇幻文学中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作品。全书围绕着权利展开,描述了在一片废墟的中世纪大陆上所发生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宫廷争斗、疆场厮杀、游历冒险与魔法抗衡的故事。它的诞生既传承了西方奇幻文学的大气传统,又突破了幻想文学界固有的创作模式,对世界文学界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将从解构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询其在《冰与火》文本中的体现。

解构主义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是后现代主义思潮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流派之一。它是一种反观传统和人类文明的意识,它反对权威、反对理性的崇拜、也反对二元对抗的狭隘思维。从解构主义的视角来看西方文化中形而上学的传统,我们可以看到一种倾向,即强调“整体化”、“结构化”,德里达将这些倾向称之为“中心化”倾向,传统文学的作家、文本和阅读过程都有这种中心化的倾向,主要表现在主题思想的明确性、人物形象的简单化或单面化等。因此,解构主义要做的就是找到这一中心化的路径并指出去中心化的方式。而这一路径和方式,在《冰与火》中就体现在主人公形象的塑造方面。

主人公作为一部文学作品中最主要的人物,是作品的主要线索与精髓的体现,也是作品中特定的符号与象征,他总是以美化的形象出现,其性格也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这样的人物形象往往简单明确,有着被作者扩大了的特定品质,在众多角色中因此而显得格外突出。而《冰与火》却恰恰对这种传统进行了解构,打破了传统文的主人公形象。

首先,《冰与火》解构了传统作品中集中体现一个主人公的表现形式。在传统的奇幻文学中,主人公通常只是一位普通人,因为某些因素而卷入纷争成为领袖式的存在,代表作有《魔戒》与《哈利波特》;有时即使有多个主人公存在,这些主人公也体现出较为统一的单面表现:或善良,或邪恶,例如《纳尼亚传奇》。而在《冰与火》中,主人公则突破了这种单一的形式,例如卷一的《权利的游戏》中就有8位主人公,他们有着不同的性格特征,代表了不同的势力派别。这些主人公也并没有完全延续到后来的作品中,第一部中的艾德在第二部就没有再次出现。作者解构了传统的通过一位主人公来叙事的形式,并采用多种性格的人物来体现作品的主题。

其次,在对主人公命运的塑造上,作者又冲击了读者的阅读期待:主人公主角光环消失。在传统的奇幻文学中主人公总是困境重重,却又总能突出重围、幸存下来,他们头上似乎顶着“不死”的光环,作者们通过他们的长存来表现邪不压正、善良永存的和谐主题。然而,在《冰与火》中,这种理想式的主角光环被拿掉了,主角永存的魔咒被解构。在卷一《权利的游戏》中,作为主角之一的艾德·史塔克是个象征正义与善的存在,却在最后被斩首示众。他没有因为是主角、是领袖而幸存,也没有因为其本身的正义与善良而幸存,恰恰相反,他死于自己的善良:因为心存善念而想要放走有着叛国罪的王子乔伊佛和王后瑟曦。艾德好意的提醒换来的是被囚禁,最后在不明真相的群众的一片唾骂声中凄凉地死于断头台。这是一种对于传统主角及其象征的解构,《冰与火》残酷地告诉我们:凡人皆有一死。传统的“正义战胜邪恶”的理念被打破,甚至连正义与邪恶的界限也被模糊了。在《冰与火》中,人没有绝对的善良,也没有彻底的邪恶,他们都是真实的人,也因为真实而现实:无论邪不压正也好、正不压邪也罢,都不过成为权力的牺牲品。理想式的传统被解构掉了,《冰与火》点醒了人们现实的残酷。

第三,作为“他者”形象崛起的主角。在传统的奇幻文学中,主角即使是平凡而不起眼的存在,也有着人们能够普遍接受的形象与性格。《冰与火》中则不同,主角的形象多是一种“他者”式的存在,要么是杂种,例如琼恩;要么是女人,例如丹尼莉丝;要么就是侏儒,例如小恶魔提利昂。以提利昂为例,这个脸部扭曲、身材矮小的侏儒就是对传统文学主人公的一种解构,他摒弃了传统小说中主角应有的形象。在传统奇幻小说中,对于文本结构的强化以及对于主人公某种特有的精神气质的强化,使得主人公会内外统一地体现出其特质,这样的主人公形象就是固定的,他的价值取向与性格也是可把握的,读者看完后会在脑中对其加以肯定或者否定。但是在《冰与火》中,主人公成为了外貌与内在分裂的存在——提利昂丑陋不堪的外貌与其聪明睿智的头脑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这种内外的反差相互解构,使得读者们传统的阅读期待在他的身上不再适用。集正面与反面、善良与龌龊、理性与感性共存的提利昂同时也对人们普遍的价值判断进行了解构:他时而稳重地对私生子琼恩给予鼓励,时而又放浪地沉迷于妓女的肉欲之中,时而善良地守护珊莎的生命,时而又狠心地借刀杀人。人们没有办法简单地对他的性格做出判断,更不能直观地评判出其善恶与否。提利昂本应是被抛弃在文学作品中主角的游戏体系之外的,但是正是这样一个有着“他者”形象的侏儒,却恰恰成为了作品的绝对主角之一,促使着人们对于“主人公”产生新的认识。

第四,对传统英雄形象的解构。根据《圣经》说,上帝先造出了男人,随后从男人的身上抽出了一根肋骨,造出了女人。在以基督教为主流的西方社会,这一描述从一开始便种下了“女人是男人从属”的种子。父系统治占主导的思想在《魔戒》、《哈利波特》及霍比特人》等作品中都有所体现,在这些作品中,英雄多是男性形象,他们是拯救者、是领导者、更是权利的体现。《冰与火》中则并非如此。可以看到在第一卷全书登场的三大派别中,起初都是由男人领衔,即艾德、劳勃国王和没落的前朝王子韦赛里斯。而随着情节的推进,男性主导的光环渐渐逝去,女性势力开始成为主导。艾德被斩首,女儿艾瑞亚展现出了成为领袖的气质;劳勃国王为一国之主,皇后对其表面顺从,却暗中带领王子策反。而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莫过于韦赛里斯的胞妹、即前朝公主丹妮莉丝的成长。起初,丹尼莉丝对于哥哥韦赛里斯充满畏惧、惟命是从,然而随着嫁给游牧民族首领,加之哥哥表现出的傲慢无能,丹尼莉丝渐渐展现出领袖风范,并在心中燃起“我是真龙传人”的声音,接手复仇使命,成为《冰与火》三大势力之一的领袖。在《冰与火》的世界里,作者通过对女性形象的放大凸显出了男性在追求权力时的盲目和固执,男性神话在书中瞬间荡然无存。丹妮莉丝的形象不仅是对传统英雄形象多为男性的颠覆,更是对男权意识的解构及对女性主义的宣扬。

解构主义的出现,使得西方文化思维进入真正多元的时代,带有解构主义倾向的文学作品中多元、无中心、多变式的多维思路为人们跳出传统的体系提供了出路,使读者能从更高、更广角的位置去观察和思考。《冰与火之歌》正是如此,其对于作品人物塑造的过程中体现出的解构主义倾向为习惯于传统阅读的读者带来了新的视角和阅读体验,而这也正是其意义所在。(作者单位:西北大学)

参考文献:

[1]冯俊.后现代注意哲学讲演录 [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雅克·德里达.书写与差异[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 P502-503.

猜你喜欢
艾德解构主义奇幻
古蜀人也用“烧烤架”?三星堆奇幻之旅来了
军事文摘(2022年18期)2022-10-14 01:32:42
更好的自己
做人与处世(2022年9期)2022-05-30 10:48:04
重塑与解构
少年派的奇幻“拍摄”
艺术启蒙(2018年10期)2018-10-26 07:36:48
约会
上海故事(2017年5期)2017-05-20 07:59:27
奇幻塔罗岛之一
带电粒子的奇幻之旅
解构主义翻译探析
约会
喜剧世界(2016年20期)2016-11-26 09:14:04
解构主义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运用分析